第138章 劝进(第一更,求支持)
四九城中谁为重?
自然的很多人会说是紫禁城为重。可京城这个地方邪气,有时候,紫禁城里头说话的并不见得就顶用。就像当年满清入关之后,说话的不是宫里的那位小皇帝,而是以大明南宫为王府的满清摄政王多尔衮,那时候的睿亲王府等同于大清国的小朝廷,政令皆出睿亲王府。而现在,这曾一度荒废的王府换了主人,由睿亲王府易名为楚王府,虽说没有摄政王的名,可是论其权力,却不逊于当年的多尔衮,当然,也仅只是局限于京师,局限于楚藩控制下的数省。
不过即便是如此,对于京师的那些京官来说,楚王仍然是当朝权臣,而且对于熟读史书的他们来说,他们自然知道,在乱世之中,手握兵权是什么,更何况这个手握兵权之人的手中,还把持着朝廷。
往日里,朝廷刚回到京师的时候,人们以为楚王顶多也就是做个权臣,可是皇上的暴病身亡,在让人们为之惊愕的同时,同样也明白了楚王到底是做何想法。
古往今来,从来不乏投机之徒,尤其是对于一些所谓的“读书人”,更是如此。
置身于房中的李式,就着烛光在酝酿这篇文章的同时也颇为脸红。虽然多年来他屡次赴考,一直想考中进士光耀门楣,但是顺治十八年却未开思科,所以才会滞留于京师,原本他曾想返乡回家,但在眼下的时局,却让他看到了机会,皇上的暴死,并没有让他挺身而出,反而让他看到了机会。
如果现在发表文章,支持楚王承袭王位,那么外间如何看待此事呢?不会说自己反复无常投机钻营吗?
想到这里,李式不免又心虚起来。
古往今来,欲成大事者,又有几人不是投机钻营之徒?
这样一想,李式又想通了。他拿起笔来,郑重地将题目写好——《天下何人当之》。提起笔之后,李式就没有再停下来,他一边写,一边思索着,并以洪武为例,言道洪武得位为何是天下最正,更是在文章之中将笔锋暗指向楚王,指出楚王理当当以天下。
终于在写完这篇文章之后,他又一次看着文章,颇为满意的点着头,然后自言自语道。
“待到文章发表之后,李某人之名想来必可入王府了!”
清晨,李化熙来到了楚王府,他是天启年间的进士,可以说是历“四朝”的旧臣,虽说声名不显,可是毕竟也是京中老臣,对于这样的老臣,李子渊倒也是颇为大方,大都加以留用。不过因为朝廷自有六部,这些人虽说留用,可大都也只是留品留俸,换句话来说,就是拿俸的闲差。
而对于这些曾经大权在握的京官来说,自然不愿闲赋于宅中,为求晋身之道可以说是投机钻营各显所能,可即便是如此,能得新差事的也不过只有少数人,而李化熙并不在其中。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比其它人更加钻营。
来到楚王府,虽穿着三品的官袍,可他这种“补官”,也只能在一旁侯着,等待大王召见,有时候,即便是等上一天,这种“补官”也很难见得到大王。不过今天来王府的,不止他一个人,足足有数十位京官。
听说有数十位京官一同前来拜见,李子渊倒是一愣。
“让他们进来!孤看看他们想要干什么!”
其实,原本作为留用旧臣,李子渊根本就不需要见其,可是这几日,他并没有拒绝任何官员的求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只是这阵风是谁先吹起来?
楚王府的人不能出这个头,如果是永历朝臣,那是再好不过,可是那些人却像是死了亲爹似的,根本就没有人提及此事。
按照惯例,这劝进也要有顺序,就像汉中王刘备的劝进表一样,其官位劝进的顺序有很大讲究。官员的排位分为三部分,依次为:汉朝功勋、左将军属官、刘备手下的功勋大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汉朝功勋劝进,不仅代表前朝旧吏,而且更能代表“天下士民人心”。
现在,这么一群名声并不显赫的“前朝旧吏”的到来,让李子渊的心思不由一动。
“他们既是明臣,又是清臣,我李某人可是代清,而不是代明。毕竟,明早已经亡了。”
心底这般寻思着,李子渊自然对李化熙等人的到来充满了期待。在缓步进入大王公厅,看到端坐着的楚王时,与众人一同长揖行礼之后。
“臣等叩见大王!”
长揖之后,李化熙带头跪下,他这么一跪,其它人也都跪了下去,在大明,这是见天子的礼数。
“诸位这是为何?”
看着于面前跪拜下去众官,李子渊的心头一动,一种按奈不住的心情于心间激荡着。
来了!
终于来了!
深吸一口气,然后李化熙双手捧上一份折子,大声说道。
“臣李化熙、王道乾、刘子壮……等三十六人上奏: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
劝进!
古往今来,这样的一幕不知在多少地方上演过,无论被劝进者是何人,劝进者都会将其与尧舜等先秦圣君相比,似乎其登大宝、坐皇位,那是理所当然,那是众望所归,是顺应天命。
总之劝进者会用他们的言语让被劝进者相信——他是顺应天命,理应如此。没有人会去计较什么他为何会被劝进,至于什么“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大家都知道,但却无人计较。至于什么“篡位”,往往被“禅让”所取代,若是没有“禅让”那也没有关系,这是顺应天命。
劝进者们之所以会如此的积极,是因为“劝进之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场如此,官场更是如此。不过,谁都知道,李子渊必定是会拒绝的,毕竟按照古礼,要劝进三次之后,才能“勉强”接受。
有人率先开了劝进的头之后,这京城里头劝进的活动日甚一日地开展起来,与此同时,从北直隶到山西、再到河南、湖广,各种祥瑞以及劝进更是一日甚于一日。
眼看着新的一代王朝就要诞生了,楚王府的府臣,自然极不情愿让李化熙等一群旧吏夺去拥戴新主的头功,而他们纷纷再次劝进,与此同时,永历朝中的老臣们,见有人开了头,自然也有人跟着响应,只有极少数的一些大臣选择了沉默。当然,这一班趋炎附势者们的劝进,再一次为李子渊所拒绝。
当京师的劝进风刮到长沙的时候,在长沙的五省经略使衙署之中,气氛显得有些异样,对于几天前刚刚把满清的红顶子摘下来,还没有把刚换来大明乌纱戴热的洪承畴来说,面对这样的时局,整个人却犹豫了起来。
“先帝身故,天下人皆以为是楚藩所害,而今日众跳梁小丑劝进之举,岂不正陷大王于不义之中。你去告诉楚王,这个时候,他若是意欲登基的话,不但对大明有害,可能对他自己也不利。若是他欲为帝,现在自当先把朱家的皇帝捧出来后,将来再谋定而后动才是……”
洪承畴盯着朱应升,眼睛中带着疑惑。
“此事你知道吗?”
摇摇头的,朱应升直截了当的说道。
“这件事,定是有人从中蛊惑的。”
说罢,他盯着洪承畴又继续说道。
“虽说大人所言甚是在理,可是事已置此,若是大人不能上书劝进的话,天下人又会如何以为?况且,于大人来说,做新朝勋臣,总好过为大明旧臣吧!”
尽管惊诧于京师的变故,但是心知已经没有退路的朱应升,仍然规劝着洪承畴,以便让他随众臣劝进,一句话,便直指着洪承畴的命门。
被一语卡住命门的洪承畴木然坐着,不发一声。他知道,朱应升说的是事实,甚至他都已经打定主意,待到将来,朱淮、李晋等人平定之后,他亦会劝进李楚,毕竟,只有有了新朝,才能掩饰他洪承畴的卖国求荣之举,只有让大明成为过去,才能告诉世人,他洪承畴当年是顺应天命,不是他不效忠于大明,而是因为大明气已尽。
可是现在……这会不会太早了一点?
“朱淮、李晋、闽郑未除,如此匆匆称帝,会不会为之过早?”
沉默良久之后,洪承畴看着朱应升,道出他的顾虑。
“虽是有些仓促,可时已至此,若是大人能极早劝进,并游说四川总督归降,大王执掌天下之大半,这天下大局既可平定,大人又何需顾虑其它?”
四川、西南五省、河南、山西、北直隶……在心里反复盘算着,洪承畴并没有一口答应下来。
“嗯,你回去吧,容我再想想。”
再想想,再看看……毕竟,这天下的时局,此时洪承畴的脑海中,几乎自然而然的又想到了另一个朝廷,若是大清朝闻知此事,又会如何?
(https://www.xddxs.net/read/8901/429628939.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