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 催泪系导演 > 第一千六百四十章 谁之过?

第一千六百四十章 谁之过?


“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

    数学家伽罗华公元1831年创立群论,一百余年后获得物理应用。

    公元1860年创立的矩阵理论在六十年后应用量子力学。

    数学j.h莱姆伯脱,高斯,黎曼,罗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非欧几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欧几何的实际应用,但他抱憾而终。非欧几何诞生一百七十年后,非欧几何以及由之发展而来的张量分析理论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

    大银幕上,林云斌饰演的何夕,念出了一个个名字。

    这些人可以说都是真实世界里面的如何夕那样的伤心者。

    伴随着放映厅灯光的打开。

    所有人都沉浸在电影当中,许久之后,一个人站起身来,鼓掌,然后掌声响成了一片!

    《伤心者》或许不那么科幻,但是却足够精彩。

    至少对于到场的这些观众来说,的确如此。

    很快地作为开幕影片的《伤心者》就开始在电影节开始展映,没有任何意外,几乎是场场爆满,因为还没有在其他地方上映,所以想要看到,只能来电影节。

    而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也很快地出炉。

    “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对于何夕来说,他追求的并不是宇宙的真理人类的进步,而是一个让他一生着迷的东西,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她是正确的,她很美。

    有些东西本身并没有意义,却终究被时间赋予了意义。在他们之上生根发芽,开出耀眼的花。

    理想主义者和玩世不恭的人都觉得对方很可怜,可他们实际都很幸运。

    电影结尾,一百五十年后的何夕,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说出来的那些伤心者的名字,世界沉默着,为了这些伤心的名字,为了这些伤心的名字后面那千百年的寂寞时光。

    伤心者,是一曲英雄的挽歌。是一声时代的叹息。

    所以我们默默致敬,为了那些被遗忘的故事。”——《科幻》!

    “或许《伤心者》不够硬核,不够科幻,但是这部电影却绝对是科幻电影!

    永远记得那句话:“对有一些东西是不应该过多地讲求回报的,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来,因为它们是根。”

    科学在进步,被我们记住的科学家只是寥寥数人,更多的人被淹没在历史长河里,淹没在无数的错误和失败中。但科学本身没有对错好坏,每一个人都值得致敬。

    向所有科研者致敬。”——《华国电影周刊》

    而李易的铁杆拥趸,影评人刘飞这样写道:“看完《伤心者》,首先到来的情感体验是深深的遗憾。

    为主人公何夕遗憾,为女友江雪遗憾,为妈妈夏群芳遗憾,即便是老麦——作为赢得江雪的“胜利者”,我相信他是爱江雪的,但这种爱只是索求而得,并非彼此给予。

    何夕,这么一位不知人情,不懂世故,单纯得像个——用现在的许多人的价值观来说,像个傻B又十足书呆子的人,是否存在呢?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呢?他就像是一条浮出水面的鱼儿,在内心深处把干涸的堤岸虚幻为金光闪闪的龙门,然后就毫不犹豫且拼尽全力地甩了一下尾巴。这一甩,付出了他的一切,自然又决绝!

    付出,谁又没有付出呢?妈妈夏群芳、江雪、导师、老麦、甚至老康,甚至那个无良的胖眼镜编辑——即便以正常的价格收取出版费用,何夕也已经注定了他自身的悲剧,这位编辑只是把加速度略微提高了一些,何况他“帮”何夕完成了《微连续》的出版。在《伤心者》这个故事中,我无法以一个观众的身份去恨任何一个角色——哪怕在我听过和看过的无数故事中,总有那么一个王后或者毒苹果存在着。

    《微连续》出版了,何夕划着了火柴,然后,疯了。

    悲剧也许从故事的开端就已经悄然上演,那最后两句“——妈——妈”。一声含混,一声清晰。是悔恨?是痛苦?是无奈?还是眷恋?都是,又都不是。

    谁的过错?是何夕本身?或者说是时代?

    当我们拿起良知、道德、律法等来反思并拷问时,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时间。

    唯有时间永恒,唯有时间能证明一切。所以发掘了何夕“大统一微连续理论”的百年后的何夕,穿越回去,目睹并向一百五十年后的人们展示了何夕的一切时,他谦卑且含情脉脉的演讲震撼了所有的人,包括这部作品的——无数人将会肃然起敬,无数人黯然泪下。

    但是,这终归是建立在人类的科技水平不足以支撑自己迈出打破壁垒的那一步的基础上,我们只能且唯一能说的是——唯有时间永恒,且证明一切。若突破出去,谁能保证人类的野心不会埋葬自己曾以为的伟大和不朽?

    从这一点上来说,人类可能会是在茫茫宇宙中冷眼关注着我们的,某一个高级生命体眼中的伤心者。

    当然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矛盾,放到不管多少年后的相信依然不会有什么变化,甚至更加深刻。或许我们大部分人都在追求“有意义”,在试图让自己变得“有用”,但幸好,我们还能欣赏这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并为这些做着“无意义之事”的人们而感动着。

    “科学本身就是在不断的试错。”

    对于科学,我真的只有敬畏,以至于看完影评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如何下笔。它太美妙了,我几乎没有办法去描绘它。这也许就是科幻的魅力,它让那些可能没办法直接接触到科学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科学不可言说的力量和美妙。

    “可我必须完成它,这是我的宿命。”

    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的“何夕”,因为他们的时代不能容纳他们超时代的思想和理论,被抛弃、被遗忘。或许每个人活着都是没有意义的,倾尽前半生追求真理和美的何夕,和碌碌一生追求实用和利益的刘青和老康,在他们的时代结束之时,并没有谁的生命比谁更高尚。

    但历史会为他们做出最公正的评判,我们没有立场苛责任何一位“唯利是图”的“实干家”,他们也的确会为这个时代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我们更需要尊敬和感谢那些投身于纯理论的研究人员,他们让我们看到科学和科研者最本质的样子,而他们的这份本质和坚守,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刻成为人类发展和探索的重要助力。

    当然,何夕们是伟大的,可是他们同样的也是自私的,至少,从何夕而论,他无疑对女朋友江雪是自私的,对母亲夏群芳,他也是自私的。

    这是一个截然相悖的矛盾,如果他不是那么的“自私”,或许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当然,也就不会有那样的悲剧。

    所有的天才都是偏执狂,可是于家人何其无辜?

    但是偏偏,“这个世界上你唯一不用感到内疚的只有母亲。”

    所以我喜欢这部电影,这是一部非常不科幻的科幻电影,因为它太生活太接地气了。

    或许它不是社会写实的映射,却实实在在是社会某些方面集中的缩影。家庭贫寒、情场失意、社会冷漠、事业不受理解就像一座座大山倾压于何夕身上,最终压垮了他。于是母亲这个形象从何夕崩塌的社会生活中耸立起来,母爱也成了文中与科学并行的另一条主线。

    痴呆的何夕去世前呢喃的那两句“妈妈”,让何夕从超越时代的天才身份重新归于一个普通的“人”,他在自己的执着探索的过程中忽视了母爱,也在屡屡受挫中重新正视了母爱,在失去一切智慧、才能甚至作为正常人起码的行动自由后,终于拾得了母爱。

    “对于有些东西是不应该过多讲求回报的,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来,因为它们是根。”

    所以这部电影是充满矛盾的,我们一方面,在感慨何夕的伟大,和无奈的悲剧,另外一方面却又感慨他的自私。

    然而这就是他,何夕!

    150年后的“何夕”凭借他的微连续理论,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到了所有人的惊叹和掌声。络绎不绝的掌声响起,那是属于“何夕们”的胜利,虽然他们永远也无法看到这一刻,又或者说,但他们永远也无法看到这一刻。他们的生命殒于昏暗的时代,他们的贡献却熠熠闪烁在人类浩瀚纷繁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贡献闪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而他们的生命却没于昏暗的时代灰尘里,像亿亿万万个生命一样。

    “在他们的时代,他们都是伤心者。””

    杜向海也写了一篇比较特别的影评。

    “首先我要从角色来说,江雪,对于何夕而言无疑是重要的,她代表着爱情!

    影评当中,江雪爱何夕吗?

    我不知道,或许是爱的吧,否则她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希望何夕能够挽留他!

    但是亦或者是爱的还不够深刻吧,所以她选择了接受资助去国外留学。

    这样的江雪,她很难让人讨厌,当然也不会让人喜欢,就如同何夕一样,我们固然同情他的悲剧,但是同样的也很难喜欢这样的一个偏执狂。

    电影其实是有几个视角的。

    一个是江雪的视角,在个人看来,江雪一直在试图让何夕“醒悟”,或者让何夕做出选择。

    何夕爱江雪吗?

    或许爱吧,但是显然,在他的心血和江雪的爱之间,他选择了前者。

    他有几次挽留江雪的机会,但是他都放弃了,与其说是江雪离开了他,倒不如说是他选择了放手!

    一个是刘青的视角,作为何夕的老师,有这样的学生,他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吧?

    他会一次又一次地劝说何夕,迷途知返,面对现实,他也会买一套何夕的著作,可是却转手就丢进垃圾桶。

    当然,现实生活当中,或许不至于如此,电影为了渲染情绪,所以垃圾桶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刘青丢掉何夕的作品,一次是图书馆管理员丢掉了何夕的作品。

    其实这是一种隐喻,何夕的《微连续原本》,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垃圾无异!因为人是活在当下的。

    他的研究,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当中,一百多年后,这个研究显然无比的伟大,可是问题的关键也在于此,没有人,没有谁的眼光能看的那么远。

    科技日新月异,谁也不知道一百多年后科技会发展成如何?

    所以,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

    “我们的研究终究要获得应用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只能误入为数学而数学的歧途。”

    这是刘青对何夕说的话,这句话有错吗?

    我不知道,但是我的伤心是从这句话开始的。

    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坚持,其实何夕的悲剧,在个人看来,是注定的!

    因为他的性格,他的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性格!

    他的钻牛角尖,不懂得变通的性格!

    我们不妨试着想一下,是不是何夕太急了?

    作为一名数学天才,为什么一定要急着让自己的研究被世界认可?被他人认可?

    为什么不能缓一缓?或许一切都会不同。

    更现实一点,他如果用他的才华,去做更“实用”的研究,当他功成名就之时,那么他的研究,哪怕当下没有任何意义,可是也绝对不至于无人问津!

    所以,个人看来,他和很多历史上的伤心者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

    因为,他还那么年轻!

    他还有很多很多的时间,所以,是不是可以说,他错就错在急于求成?

    错就错在,一根筋直来直去地想要毕其功于一役!

    错就错在,太想太想证明自己了!

    所以,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当然,人不可能总那么的理智!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曾经,或依旧保有这样一个“伤心者”吧。”

    (本章完)


  (https://www.xddxs.net/read/473/792031044.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