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赵郢:三叔,你们就是送上门来的马骨啊
见赵郢故意捉弄自己新收的这名宠妾,公子将闾不由哈哈大笑。
“你个臭小子,还是这么喜欢捉弄人,我可是听说,你十八叔在你手底下没少吃亏,每次都被你折腾的哭笑不得……”
赵郢一听,顿时矢口否认。
“没有,不可能,别瞎说,我和十八叔那是叔侄情深,谈笑无忌,你情我愿,乐在其中——三叔啊,这个你不懂……”
公子将闾不由又是一阵大笑。
他就喜欢这小子混不吝,又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的性子。这些侄子当中,顶数这小子性子跳脱不守规矩,偏偏又顶数他有能耐,关键是说话还讨喜。
至于礼数?
大节不亏,小礼无拘,这是一个儒家礼节还没有大行其道的时代,跟自家叔叔一个无名无分的宠妾,开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不仅不失礼,反而显得亲近。
效果很明显,因为赵郢的这个举动,那侍妾身上的拘束感都消失了很多,在赵郢面前也有了几分自然。
“……这次请你过来,一是以后我镇守会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想要趁着这个机会见见你,另一方面也是受李郡守的嘱托……”
回到家中,没了外人,两个人说话便随意了许多。
说到这里,将闾放下手中的筷子,伸手接过旁边侍女递过来的温度正好的湿巾,擦了擦嘴上的油渍。他往常早晨很少吃肉,今日只是照顾到自家这个侄子的胃口,特意让人准备的,但也只是象征性地陪着吃了几口罢了,没有多少想吃的欲望。
“他虽然只说是想你过来指点一下这边的工作,但我知道,他其实是看中了你手上掌握的资源,以及你一路清缴匪患的成效,大概是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借助你的声势,压一压会稽郡这些豪门大户的气焰,顺便用你手中的资源和经验,把慈善堂的事落实下去,率先做出一些成效来……”
公子将闾虽然性情刚猛,做事豪爽了一些,但人并不笨,做事的能力也并不差。
李由当初来的时候,虽然话说得漂亮,但他却明白李由为什么要来找自己。故而,他跟赵郢说得很坦率。
这些事,他必须给自家侄子说清楚,至于自家侄子怎么选择,怎么做,他这个做叔叔的不会干涉,也不会强求。
赵郢闻言,不由有些诧异地挑了挑眉毛。
“三叔是说,会稽郡这边有在做慈善堂的事?”
公子将闾点了点头。
“这也是李由前段时间提出来的,打的也是你的名头,给我说反正都是施惠于民,能不能直接借用你这位皇长孙殿下的名头,有你仁而爱人,言而有信的名声在,事情也比较好开展,我寻思着,也不是什么坏事,就替你应了下来……”
说到这里,将闾微微有些尴尬地顿了顿。
“目前这个慈善堂只有一个空的架子,郡里的财政没钱……”
赵郢:……
你们这算盘子都快打我脸上来了啊——
见赵郢神色有些古怪,将闾非常光棍地一摊手。
“真没钱,府库里面比脸都干净,连只老鼠都养不起来,我亲自去看过,不是我们想坑你钱,事实上,目前慈善堂能运作起来,都是李由和我在动用自己的家底,一直在往里面搭钱……”
见将闾这幅表情,赵郢不由哑然失笑。
这得把自家这位三叔逼到什么份上,才能让这么豪爽的一个汉子,当着自己的面耍无赖啊。不过,对于这个,他自然不会真的介意。
会稽郡什么情况,他一清二楚。
当地的财政是真没钱,李由这个郡守当的——若不是他们老李家家底还算厚实,他这个郡守真不一定能顶得住。
当然,这是跟公子将闾在一个郡做事,他又想做出一点成绩出来,不然真要是摆烂的话,一样能大把大把的捞钱。
穷,又不是穷当官的。
会稽郡也不是没有豪门大户。
“没事,你们能把慈善堂的架子支起来,已经很了不起了,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大秦第一个率先响应,并自行推出慈善堂制度的郡县,我此次回去,一定会亲自为三叔和李郡守请功……”
这话让将闾老大一个汉子,瞬间羞红了脸。
“你这么一说,我这个当叔叔的,越发汗颜了……”
赵郢笑了笑,非常真挚地道。
“三叔,你当知道我的性子,或许偶尔会跟你开个玩笑,但大事上,从不虚言,你或许没有意识到,你们今日的这个举动,对我们大秦而言,是何等的可贵——”
说到这里,赵郢语气顿了顿。
“小侄我就算是千金买马骨,也得有个马骨可买啊,而今你们就是给我送上门来的马骨啊。”
将闾见赵郢说得诚恳,脸上惭愧的神色这才稍稍好转。
“你说的这些弯弯绕绕的,三叔我不懂,但三叔只懂一样,那就是三叔不如你聪明,也没有你有手段,那便都听你的,只要你觉得好,那三叔就放心了……”
赵郢真的很是感动,站起身来,冲着公子将闾恭恭敬敬地深施一礼。
“您就是我背后的靠山,有三叔在,我后顾无忧!”
他真的想不明白,有这么好的兄长在,胡亥都已经坐上那个位置了,为什么还要抢先出手清理掉自己家这些兄弟的——
我杀我全家的成就真的那么重要?
最直观的后果就是,自己玩砸之后,一个能起兵呼应的兄弟都没有。
也算是人间奇葩了。
“你这是做什么,若不是你,我这个当叔叔的,怕是还蜗居在咸阳城中,终日无所事事,都不一定能得到这么一个镇守一地的机会。以后只要你还认我这个三叔,那无论你做什么,三叔都绝无二话……”
将闾拉着赵郢的大手,神色认真。
赵郢重重地点了点头。
“三叔且往后看,三叔不负小侄,小侄绝不会辜负三叔——”
叔侄二人,相视而笑,顿时觉得又亲近了几分。
说起郡中的事务,将闾又忍不住叹气。
“说起来,也不怪李由打你的主意,他也是没了办法,你不要看这会稽郡多湖泊水泽,但其实能耕种的良田不多,大多数又掌握在那些大户手中,李由和我抵达这里之后,想了很多的办法,都收效甚微,没有太大的改观……”
说到这里,将闾极为认真地道。
“而且穷山恶水出刁民,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这里的黔首大多数过得极为清苦,所以民风颇为刁蛮,一旦遇到些天灾人祸,日子过不下去了,就会聚啸作乱,剿不胜剿……”
说到这里,将闾不由露出一丝苦笑。
“一是这边水泽太多,不好清缴,另一方面,说到底,他们都是些日子过不下去的苦哈哈,我们总不能真的一杀了之——当初你推荐我来这边的时候,专门叮嘱过我这些的,我总不能脾气一上来,就食言而肥……”
赵郢见将闾有些憋屈,连忙正色道。
“我就知道,三叔乃是信人!”
赵郢目光真诚地盯着将闾的眼睛。
“当初我向大父推荐三叔来这里的时候,就曾说过,会稽郡局势复杂,这郡尉之职,非三叔这种身份尊崇而又忠勇体国之人不能为。如今看来,当初小侄和大父确实没有看错人,有三叔在此坐镇,会稽就等于有了定海神针……”
说到这里,赵郢很是认真地道。
“多亏三叔这次邀请我前来,不然我还以为这里是鱼米之乡,定然不知道会稽的条件竟然恶劣到这种程度……”
说到这里,赵郢笑了笑,从怀里掏出一本薄薄的册子。
“三叔,归根结底,会稽郡的情况,都是因为一个穷字,老百姓吃不上饭,看不到希望,才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这是我在路上,一路走来,根据我们会稽的情况,想到的一点办法……”
将闾接过去,简单地翻了几页,便重新合上了。
“算了,我不懂这些,既然是你想到的点子,想来都是好的,我这就让人给李由送过去——算了,还是我亲自走一趟吧,真有什么事,也好有个照应……”
他是郡尉,原本只负责郡中兵事。
但奈何李由对他这位郡尉颇为敬重,很多事务,都是拉着他一起,久而久之,他也就习惯了自己的这种定位,对郡中的事务颇为上心。
“那好,既然如此,那就一起过去,我正好有些安排,也要与你和李郡守一起商议……”
然而,不等两人出门,就听将闾府邸的管事前来禀报,郡守李由前来拜访。
“有请——”
赵郢和将闾两人不由对视一眼,起身迎了出去。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自从入了会稽郡,李由的姿态一直都摆的很低,口必称臣,赵郢也没有拿着端着的道理。不要说李由身后还有一个堪称朝中第一人的左相李斯,就算是单说李由自己,那也是堂堂一郡的郡守,已经足以值得争取拉拢了。
“臣李由,拜见皇长孙殿下,拜见公子——”
李由正色施礼。
不等李由弯下腰身,赵郢已经抢先一步,上前扶住了李由的手臂,笑容满面地道。
“我们还真是心有灵犀,我和三叔,刚刚还提到你,正说要去郡守拜见,商量一些事务,没想到你就来了——”
说着,赵郢回头看向将闾。
将闾笑着点头道。
“不错,你若是再晚来一刻钟,我们怕是已经坐在你府上喝茶了……”
李由闻言,不由笑着道。
“这么说来,我这次倒是失算了,痛失了一次亲自接待皇长孙殿下和公子的机会……”
说完,三人相顾失笑。
回到府上,公子将闾把人请到自己的书房坐下,这才从怀中掏出赵郢刚才递给他的薄薄的册子,随手递给一旁的李由。
“这是皇长孙来的路上写的东西,说是上面的一些点子,或许能解决我们会稽郡这边的困境……”
李由一听,顿时面色一喜,伸出双手接过,冲赵郢告了一声罪,便急不可耐地低头看了起来,越看,脸上惊讶的神色越甚。
书册不厚,只有薄薄的几页,中间还穿插了一些用来说明的简笔插图,可谓是一目了然,李由很快看完册子,轻轻地合上,看向赵郢的神色已经充满了敬畏。
这本册子,虽然很薄,上面的记载的有些办法,会稽郡的百姓中也已经出现了一些雏形,但正因如此,才足以说明这本册子的价值,也才足以让人见识到皇长孙殿下那让人别可思议的才学。
因为这是一本完全依托会稽郡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专门为解决会稽郡这边的问题,才写出来的“鸿篇巨制”!
“真是字字珠玑,价比千金——”
说到这里,李由站起身来,冲着赵郢深施一礼,诚恳地道。
“我原以为,久在咸阳,曾亲眼见识过殿下发明的种种新式农具,对殿下这方面的才学已经足够了解,直到今日看到这本册子,才知道,殿下的才学,宛若高山,离得越近,越发觉得危乎高哉,如在云端,让人不敢仰视……”
赵郢:……
你这么赤裸裸的拍马屁,你爹知道吗?
他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自己只是个知识的搬运工,记忆力超级好是真的,但哪里是什么才学惊艳的什么奇才。
不由心中汗颜,连连摆手。
“郡守此言太过夸张了,我哪里有什么才学,不过是把世人的智慧搜集结合起来了罢了,别的不说,比如说这个圩田,还有这个桑基鱼塘,其实都是我在来的路上看到的,觉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点子,便稍稍的帮着完善改进了一下……”
赵郢并没有故作谦虚,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圩田和桑基鱼塘已经出现了雏形,不过手段比较原始,也不成规模,只是有个别家庭实在穷苦,又没有土地可以耕种的百姓,自发地鼓捣出来的一些命题。
赵郢又根据后世在苏州地区的见闻,以及这个时代已经有的农耕技术,两相结合,整理出来的,要是里面的个人的独创性——
几乎为零。
有后世现成可用的经验,傻子才自作聪明去捯饬什么新办法。事实上,后世苏州一带,之所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圩田和桑基鱼塘这两项技术功不可没。
赵郢真的只是再次做了一次知识的搬运工。
(https://www.xddxs.net/read/4160761/17821393.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