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日夜兼程
皇长孙要走了,而且说走就走。
上午刚刚传出要走的消息,下午就大军拔营,呼啸而去。
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
让所有人都忍不住瞠目结舌。
“莫不是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殿下走的如此匆忙?”
城门之外,手中牵着一条挂满新绿的柳枝,还没来得及送出去的李由,眼神探寻地看向一旁的公子将闾。
将闾面色凝重地摇了摇头。
“我不知道——”
说到这里,将闾轻轻地摇了摇头,眼中越发充满了深深的担忧。此时,他自然私下里问过赵郢,可是这一次,赵郢的口风极严。
只是让他放心,同时叮嘱他,让他这位叔父代替他,在会稽郡盯紧的各项正在推行的政策,保证这些政策的延续性,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忽然离去,出现什么动摇。
“那孩子,从不故弄玄虚,这次他忽然回去……”
将闾欲言又止。
他是直率刚猛,不喜欢弯弯绕绕,不是蠢。
有些事,他虽然隐隐有所猜测,但在没有确切的消息之前,定然不会宣之于口。
李由眸光不由闪动了一下。
没再说话。
“公子,我们回去吧,殿下这一走,留下了一大堆未竟之事,我们必须给殿下盯紧了,不能出了什么乱子……”
李由下意识地缠绕着手中柔软的柳条,转身往自己的坐骑走去。
赵郢这一走,真的给他留下了一大摊子事。
成立慈善堂,赈济穷困,免费读书,推广豫剧,推行青苗贷,鼓励地方大族兴修水利,挖掘沟渠,疏通河道,以盐引换粮食,解决粮荒,同时鼓励驻军和民间屯田……
一桩桩,一件件,有条不紊,又雷厉风行。
彻底激活了会稽郡的局面。
但也一下子把他架到了风口浪尖。
若是皇长孙在的时候,这些事情,风生水起,一旦皇长孙走了,就彻底乱成一锅粥,他李由这个郡守也就不用干了。
甚至会因此被天下人耻笑。
好在,皇长孙虽然带着大军走了,但是几乎留下了所有的文官班底。
这些跟随皇长孙殿下南巡的朝廷官员,这些时日,早已经习惯了皇长孙的作风,务实高效,做事雷厉风行,执行力极强。
而且,天然地带着皇长孙的印记。
在会稽郡,有个印记,极为有用,有时候可能胜过郡守府上的公文。
有他们在,可以保证皇长孙在会稽郡的所有政策的平稳过渡,不会出现因为忽然离去而出现什么变故。这也是赵郢留下他们的原因。
这还是会稽郡的最上层。
就连他们,都对皇长孙的忽然离去,心存疑虑,就更不用说那些正干得火热的地方大族,以及寻常百姓。
皇长孙走了,他当初的许诺还算不算数?
“本官再次强调,皇长孙定下的所有政策,所有奖赏,所有惠及黔首和地方的政策,都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动——”
说到这里,李由神色肃然地起身,环顾众人,然后又冲一旁巍然正坐的公子将闾拱了拱手。
“郡尉大人,乃是当今的公子,皇长孙殿下的亲叔父,诸君即便是信不得我这一个郡守,也当相信皇长孙殿下的亲叔父,绝不会让皇长孙殿下的许诺落空,也绝不会丢了皇长孙殿下的脸面……”
见李由望过来,将闾缓缓点头。
“不错!皇长孙殿下走之前,已经做出了妥善的安排——更何况,皇长孙殿下只是回了咸阳,又不是不管我们会稽郡的死活了,若是出了问题,本公子可以在此保证,定然会亲自带着你们回咸阳,去找皇长孙为大家讨一个公道……”
将闾这么一说,会稽郡的这些地方大族,心中才稍稍安定了少许。
这是皇长孙走后的第二天。
因为赵郢的忽然离去,郡中的各项政策,瞬间就陷入了一种极为诡异的停顿状态。即便是有赵郢留下的那些班底亲自盯着,原本热火朝天的场面,也莫名其妙地停滞下来。
李由也没有想到,会稽郡的这些百姓,对赵郢的离去,反应会如此巨大,不得已,只能临时召集起众人,当着众人的面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但效果似乎真的很寥寥。
李由愁得险些一夜白头。
他实在想不明白,明明皇长孙在的时候,也没多做什么,可这些政令,就能顺顺利利,热火朝天的施行下去。
可到了自己手上,它就不行了。
明明自己也没少做什么,真是岂有此理!
但事实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公子,计将安出……”
李由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苦笑着看向一旁的将闾公子。
将闾也很挠头。
他低着头琢磨了半天,这才试探着说了一句。
“我跟皇长孙在一起喝酒的时候,经常听他念叨,他说天下治民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于利。治国理民,不需要多么繁琐的政令,更不要跟他们讲太多的大道理,你给他切切实实,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利益,他们就自然而然地听从你的统治,拥护你的政策……”
说到这里,将闾做出努力回忆的神色。
“对了,他好像还说,政简易行,朝廷的政策一旦不受欢迎,甚至是受到了天下黔首或明或暗的抵制,那一定是那政策出了问题,绝对是一个极为混账的政策……”
说到这里,公子将闾试探着道。
“你说,是不是他们担心皇长孙说的好处落不到实处?要不我们先提前兑现一部分?”
李由听着公子将闾的转述,眼睛不由越来越亮,类似的言论,他似乎也从自家阿翁那里听到过,只是从来没有这么清晰,也没有这么浅白。
他猛地一拍大腿。
“善!就依公子之言!”
……
很快,因为皇长孙忽然离去的风波,就慢慢消弭下去,因为会稽郡上下,包括那些正在泥水里摸爬滚打,加班加点地圩田的将士,也都渐渐地把心收了回来,重新投注到自己手下的任务上来。
因为他们看到,郡守李由似乎真的铁了心地要延续皇长孙当初的政策,执行皇长孙殿下当初定下来的好处。
慈善堂继续平稳允许。
所有赈济的粮食,继续有条不紊的发放,各种青苗贷也一如既往,保质保量地送到了百姓的手中,就连那些地方大户,身子的都提前得到了一部分地契。
无论地方大族,又或者是寻常百姓,你开垦出多少土地,郡守府便会给你开出多少田亩的地契。
至于盐引,也照此办理。
这都是实打实的好处。
这些东西一到手,民间所有的猜测,瞬间消失,原本有些停滞的各项任务,瞬间再次变得火热。李由不由偷偷地松了一口气,同时,第一次对那位年轻到过分的皇长孙,产生了一种深深的钦佩。
他忽然有些明白,自家那位眼高于顶,位居左相之职的阿翁,为什么会亲自写信,叮嘱自己一定要在皇长孙面前放低姿态,尽量释放善意的原因了。
这样的皇长孙,真的是前途不可限量。
……
赵郢并不知道自己走后,会稽郡发生的这些小小波折,此时,他的心神全在咸阳城中,那位身材高大,对自己掏心掏肺的老人身上。
“殿下,您是担心有人要趁着之这个机会,谋害陛下……”
说到这里,张良忍不住心中有些恍惚。
曾几何时,自己不也是其中一员?
挖空心思的,要推翻秦朝的暴政,甚至不止一次地做出过,刺杀始皇帝的策划。
一直到落入到这位皇长孙殿下的手中……
开始的时候,自己真的是被迫的,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就变了心思,真的就死心塌地的为他出谋划策了呢——
赵郢没有注意到张良的这些心思变化,他一边翻看着这两日,从咸阳城中不断传来的各种消息,一边轻轻地点了点头。
“事情有些不正常……”
张良闻言,瞬间心神一凛。
“殿下是指……”
那些情报,他也逐字逐句地看过,并没有发现任何的异常之处。
“我是说,夏无且医官的死,有些不正常……”
赵郢一边说着,一边下意识地轻轻叩击着马车上的几案,轻轻地回响声,让他的思绪愈发的活跃。
“我跟夏医官打过几次交道,记得年后,我刚刚离开咸阳之前,还亲自招待过他,当时他虽然年老,但气色红润,声音洪亮,脚步轻盈,身体康健,几乎如壮年男子,已经有了长寿之相,岂会忽然就无疾而终?”
后人曾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上的记载,推测过夏侯且这位老医官的到底活了多少岁。
结论是,至少一百二三十岁,甚至更多!
一直活到了汉武帝年间,还和当时的小朋友董仲舒成了好朋友,谈起了当初自己在大殿上,投掷药囊,击中荆轲,给始皇帝救驾的壮举。
这个年龄的推测,或许有些夸张。
但如果司马迁没有信口开河的话,那至少有一点可以证明,那就是按照历史原本的轨迹,夏侯且一直到了西汉时期,人还好好地活着。
而现在,他死了!
无疾而终。
看上去,似乎也没什么问题,毕竟,从年纪上讲,他已经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此时就算是死了,那也算是尽享天年,堪称长寿了。
但赵郢真的是知道,夏侯且真不会死这么早的。
故而,他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事情有蹊跷,第二个念头,就是有人要对始皇帝动手了!
而且,这一次,不同于寻常的刺杀,而是要通过始皇帝身边的医官动手,不然,他们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去刺杀一位年仅八旬垂垂老矣,又名动天下的老医官?
而且,还是一位深得始皇帝信重的老医官。
自然是看中了夏侯且如今的身份。
不然,实在是没办法解释,夏无且的忽然去世。想要对长年随侍在始皇帝身边的夏无且动手,这里面的风险,可想而知。可他们偏偏还是动了手,这里面要是没什么猫腻,赵郢绝不相信。
至于,夏侯且的家人,甚至是始皇帝的人,为什么没有发现端倪?
那就更简单了。
首先,这个年龄段上的人,已经是风烛残年,随时都可以死,今天晚上脱了鞋,第二天都不一定能穿得上,如果不是赵郢这种穿越者,知道这是一位开了挂的老寿星,很少有人去往那方面想。
其次是,真的有很多手段,可以让人无声无息地死去,而不会发现什么明显的异常。
至少赵郢自己就能知道有数种手段,可以做到。
张良自然也见过夏无且,虽然他不像许负那样,专精相术,但也有看人之能,很自然地就相信了赵郢的说辞。
“殿下无需担心,陛下对夏无且极为宠信,如今夏无且忽然去世,陛下应该不会这么快就调整太医馆的人手,也不会这么快就有人能取代夏侯且在陛下心中的地位……”
赵郢闻言,微微点了点头。
他知道,张良说的很对,但是他不敢赌,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他也不敢麻痹大意。不是当初想依靠在始皇帝的庇佑之下,当几天的逍遥皇长孙,而是单纯地不想这位把自己当亲孙子,苦心栽培的大父出事。
“传我命令,急行军,若是五日之内,能赶回咸阳,每人赏千钱,晋爵一级!”
看着目光深沉,嘴唇紧紧抿起的皇长孙,张良很识趣地保持了沉默。
他自然知道,若是皇长孙推测的事情为真,这件事到底能有多严重。
急行军,对于这一支禁军来讲,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来的时候,皇长孙就曾带着他们多次急行军,但从来没有哪一次,像现在这般。
强度之大,骇人听闻。
若不是之前就跟着皇长孙练过那么多次,这强度能直接把他们拉胯。日夜不息,日行数百里,除了极有限的解决生理问题,以及停下来,让马吃点东西,就连吃住都在马背上解决了。
饿了,啃一口凉馒头,渴了,喝一口背上背着的热水,困了,那就在颠簸的马背上打个盹!
感谢驰道。
若没有大秦这种修建的平整快捷的驰道,哪怕是赵郢再怎么心急如焚,再怎么拼命赶路,也不可能一日跑出数百里的速度。
即便是如此,到了最后,也不得不暂时停下来,休整了一晚上。
因为,人虽然还能坚持,马受不了了。
虽然是一人三马,轮换着骑。
这种强度,对那些战马来说,也已经很夸张了。若是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就这么个跑法,就算是回到咸阳,这些战马也得跑废大半。
(https://www.xddxs.net/read/4160761/17821384.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