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 祖龙赤蛇小说名字 > 第92章 冬训

第92章 冬训


  吕不韦离开后,蒙骜立即着手建立通往少水流域各邑和端氏邑的通道。为了试探三晋的反应,蒙骜首先派出商家到安邑采购盐,并出售自己的商品。很快他就得到了安邑的回应:安邑令也派出了商家到绛城摆摊。也就十来天的时间,双方到对方郡城里经商的商人就达到数十人的规模,成为对方集市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受到安邑通商的鼓励,蒙骜下一步就向端氏和少水流域分别派出了商队,同时,一支二三百人规模的筑路工程队从翼城出发,开始修筑上山的道路。

从河东通往上党的各条道路在长平之战前后都曾修筑,只不过当时是战时,为了快速支援前线,道路的标准比较低。现在蒙骜决心把那些道路重新扩展、加固,并在道路两侧植上树木,让它成为真正的交通大道。

为了满足平时民用要求,上山的道路必须修得更加平缓,这无疑加大了工程量。蒙骜派出的工程队人数也不多,修路的进展十分缓慢,一天大约只能修个两三里。等到道路修到山上后,前往各邑的商队也陆续回来了,带回来许多山货,以及,各邑的风土人情、治理情况。

据前往各邑的商队报告,包括端氏在内,各邑的城主都不是韩国委派的官员,而是原城中的城主。这些城主都是当地声望卓著的大户,勇武有力并善于经营,能够得到大众的拥戴。他们有条件在居所周围修建起一座小型的城池,为本邑里的居民提供防御设施,抵御外来侵略,主要是盗贼的侵略。他们的居所自然位于城池中最核心的位置,被统称为“城主府”。城池一般都是边长一里左右的方形,根据城主的财力大小,城池的坚固程度不一,城内的设施也不能保证,最薄弱的城池可能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个住宅小院,而坚固的城池甚至可以在外围建一圈护城河,坚固程度不亚于一个小型要塞。

端氏是一个很特殊的邑里,其特殊就在于,三家分晋后,它曾经是被驱离的晋侯居住的地方。晋侯虽然被废,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财力、物力、人力自然是一般土豪们不可比拟的,有条件建立一座更大、更坚固的城池。端氏城几乎有县城的规模,边长达到二三里,城高二丈,而且不是那种很薄的城墙,城墙上有通道,可供两列士兵交错而过。这里曾经是长平之战时秦军增援前线的重要中继,也是秦军在上党最后的据点,地方势力早已经被消灭,当地已经没有众望所归的家族,失去了自治的基础,按理,韩国应该派出官员直接管理,恢复秩序。

然而,秦军撤出上党,退到河东后,赵国将上党归还韩国。韩国的官吏们只忙于争抢上党核心区的地盘,对于周边地区无暇顾及,除了派人征税外,只任命了一个当地人出任邑主,这人除了八面玲珑,能得各方好感外,没有其他势力。河东的商队进入端氏时,当地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各家各户都对外来人保持着警惕,轻易不与外人打招呼。商队是先与邑主沟通,再由邑主通知各家各户,有交易需求的,可以带着自己的山货,到城门边商摊上交易。

没有了官府,也没有了集市,端氏城已经完全荒废,城里的人全都搬出城去,回归田亩种地。城内野草丛生,连官府内都已经被杂草淹没,成为野兽出没之处。商队只能在城门上临时打扫出一片地方,供自己居住。商队认为,只要秦军派兵过去,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重新占领端氏。

少水诸城也只是向上党交税,并没有韩国官员进驻,只不过当地的权威体系还在,有城主调停,居民可以自治。商队进入后,引发了邑民的注意,很多人都出来与商队交易,总体交易量比端氏要大得多。

有了这些商队返回的情报,蒙骜对开辟对端氏、少水诸城的交往有了信心:韩国并没有在这里建立自己的统治机构,自己向这些方面延伸影响力不会引发剧烈的反抗;只要自己不做得太过分,给上党留下一些颜面,蒙骜甚至觉得自己完全可以事实上恢复对各邑的管理。

目前已经是秋天,秋收就要来临,蒙骜只得暂停对外扩张的想法,集中力量完成秋收。

秋收过后,各郡县就要将年内申请移居河东的邑民,集中送过来。首先送来的,自然是关中的三十一县,每县大约有三五十家。这些家庭或在关中根基深厚,为了拓展而分出子弟来河东发展;或为刑徒,为了免罪而移居河东。相对而言,那些刑徒带来的人更多一些。由于秦王有令,带一人至河东则免罪一级,那些犯了大罪的人,为了能够多免罪,往往将妻儿老小都带来。但秦王并没有说多带一人就可以加一爵,那些为了加爵而来的士伍一般都只带一妻一子过来,满足全家移居的基本条件,其他人都先留在原籍,等情况稳定了再视情况接出来。

关中是秦国的根基之地,关中之民一般都熟谙秦律,适应秦国的治理体系,蒙骜将他们集体安置在绛城周围,作为核心力量。

随后过来的是上郡各县。上郡是边郡,居民多尚武,生活环境相对艰苦,一般都没有条件自行迁移。这次有了官府的接济,那些穷困之家首先将病弱的子弟迁出来,一方面给他们找个归宿,另一方面也减轻家庭的压力。上郡地广人稀,虽然只与河东一河之隔,但迁移过来要慢得多。他们通常聚集到韩城,渡过河后就是汾阴、皮氏。这些人缺少资源,但忠诚可嘉。蒙骜将他们就近安置在汾阴、皮氏。

陇西、北地各县的移民最终也汇聚到渭水河畔,渡过黄河后从蒲坂登岸。这两郡的民众更加擅长畜牧,蒙骜将他们主要安置在犄氏。

南阳郡只迁移来了几十户,还不足一百人,基本上是刑徒,南阳郡依然派了一名兵曹护送他们取道洛阳,从茅津渡过黄河,来到虞城。蒙骜也就让他们在虞城安置。兵曹悄声告诉虞城丞羌瘣,这些人有可能无法忍受河东的环境,从而逃亡。羌瘣大大咧咧地回答道:“有秦法在,亡之何伤!”

临近新年的时候,最远的汉中、蜀郡、南郡的移民也到达了。这几个郡来的移民不少,多数是刑徒。这些人是南方人,长期居于水乡,种植的是水稻,来到北方,对于粟作农业几乎没有概念,要从头开始学起;他们的语言、饮食习惯都和北方人很不一样。对这些人的安置很费了些工夫,要把他们分散安置在各县,由有经验、懂他们语言的人手把手地教导他们。

安置移民,最要紧的是分发粮食,分配住房和土地。这些工作早在移民到达前就已经预先安排好,移民到达后基本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移民到达目的地后,能够迅速入住新房,领取当年的口粮,并获得一百亩土地。这至少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不用担心会忍饥挨冻。迁移过来的移民虽然有各种生活上的不便,但此前大都是底层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有吃有住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吸引力的,哪怕吃的东西还不习惯,居住的环境干冷,至少都还不缺。

十月新年来临时,蒙骜特别忙碌。他走遍有移民的乡邑,安慰、鼓励他们,劝戒他们安心在河东生活;许诺说一定有机会让他们建功立业;并威胁说,如果他们逃亡,一定会被抓回来的,那时这次迁移的一切辛劳就都成为泡影,他们将在河东继续服刑。半个月的新年,他一天也没有休息,走遍了河东的各县。

过了新年,河东全境转入冬训。各乡邑的邑民们无一例外,全都参加军事训练,连妇女和儿童也要训练如何协助守城。训练成绩好的受到表彰,而那些完成不了训练任务的,则受到惩罚。每天都有人因为训练动作不到位而被当众笞打。

以往数年间,河东虽然也有训练,但都是局部的。像今年这样全民参与的冬训是第一次组织。连日的训练惊动了周围安邑、太原的赵、魏之民。安邑的民众曾经在秦律下生活过,还好一些。太原的官员突然面临河东近乎全民动员般的冬训,大受震动,一封封警讯飞报邯郸。

经过一个月的冬训,就到了冬至。经过训练,各乡邑大致划分了兵种,那些力量大的充任盾兵,腰腿灵活的充任长矛兵,有基础的出任弓箭兵,其他人则为戈戟兵。

蒙骜冒着严寒,在冬至前后组织了一次全郡规模的大型集训,集训场地就设在汾水西岸。在复杂的地形上,秦军演练了行军、进攻、退却和冲锋等基本战术动作,金鼓声、喊杀声数日不绝。随后,河东各县邑民解散回家,收拾柴草,准备过冬。


  (https://www.xddxs.net/read/4045060/50961230.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