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连人家的起点都达不到
运动会过去好几天了,八班的同学还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拿来过过嘴瘾。
特别是顾宁的那个笑话,让整个县一中的老师同学都记住了。
校长在颁奖典礼上信誓旦旦地辟谣,让大家哭笑不得,记忆犹新。
体育委员田尚爵走到顾宁的面前,“顾宁,谢谢你的笑话,让我拿到了一千五百米赛跑第一名。”
说着,递给顾宁一颗糖,“这是谢礼。”
顾宁伸手接过,剥开油纸,放入口中,“运动会都过去三天了,你才过来说谢谢,是不是有点晚了,不行,你得再给我一颗糖,我喜欢荔枝味的。”
田尚爵从口袋里的掏出一把糖,“都给你,各种口味的都有。”
顾宁不客气的全收了。
田尚爵回到座位上,孙志鹏伸出一只手,“给我一颗糖。”
田尚爵找遍了口袋,终于在角缝里翻出一颗糖,“刚才给你不吃,我刚送出去,你就过来抢,是不是抢来的糖比较甜。”
“我刚刚想起,你借我的一块五毛一分,你只还了一块五,还差一分钱,我拿这个糖果顶了。”
“德性,要不要算得这么清楚啊?”
孙志鹏重重的点了点头:“要的,亲兄弟明算账!”
“鹏鹏,你看我厉不厉害,牛不牛逼,一千五百米比赛我跑了第一名,八百米你才跑了第二名。”
“你这第一名有点水分。”
“不要在意这种细节,我们看结果就行,这个顾宁晚修前讲的笑话,说的故事,唱的歌都不错,比电视上的有意思多了。
不知道今天晚上她会讲些什么呢?好期待呀!我都把它当成一栏节目了。”
顾宁站在讲台上,“今天我来讲鲁迅和闰土的故事,我们小学的时候学《少年闰土》,初中上个学期学《故乡》。
《少年闰土》,讲的是鲁迅和闰土少年时期美好的回忆,两人无拘无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闰土跟鲁迅分享农村娃的乡野趣事,鲁迅则讲了他城里少爷的生活日常,不同阶层的两个少年,坐在一起聊得津津有味。
而《故乡》讲的是鲁迅和闰土成年后的故事,成年人讲的是现实,讲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再也回不去年少时期的单纯,吃上一颗糖都会高兴上老半天的岁月。
两人从身份地位上的差距,再也回不去当初的年少时的情谊。
两人各自成家立业后,第一次见面,闰土一见面就叫鲁迅老爷,这一声老爷就把两人的身份拉开了。
从此以后,两个人不再是可以坐下来随便聊天的朋友了,各自的生活际遇不同,见识不同,聊天都聊不到一块。”
讲到这里,顾宁注视着全班同学,伸出一根手指,从左边划到右边。
“你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现在是平起平坐,等到了明年,阶层就划分出来了。”
陈杰举手发问,“顾宁,你怎么说着说着,把阶层都蹦出来了?
要是早二十年前,高低给你扣上地主老财的帽子。”
文盈盈,“班长,你别打刹,让顾宁把话说完。”
陈杰做了个缝嘴的动作。
顾宁接着说,“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跟你们说分析分析,初三毕业以后,我们班上还有多少人会继续读高中的?
按照学校这三年的数据,最起码有百分之八十的同学没有上高中,分流到技校或者是社会上了。
我们县一中的初升高,分数线是全县最高的,在县一中读初中的同学,只有百分之五十达到分数线。
这百分之五十当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留下来继续读高中的只剩百分之二十。
咱们八班总共63个同学,按这个比例,我们班大约会有13个同学会继续读高中,这13位同学,以后就是咱们班的骄傲。
你们可知道,现在的大学生有多值钱吗?你们随便看看,我们的身边有几个大学生,我们顾家村一个都没有,连高中生都没有,我们邻村也是一样的。”
“现在随便读个大学生出来,都能当老师,有些地方,高中生甚至也可以。
我不敢说这13名同学以后都有会大富大贵,但是最起码以后是吃穿不愁了。
以后他们的子女会在他们创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后他们子女的起点,可能就是没有读高中的同学子女以后的终点。
奋斗了一辈子,到头来连人家的起点都达不到。”
这话顾宁可没有夸大,上辈子她潜水在班级群里,看着他们在群里感慨。
那些混得好的同学,基本上都是上大学的那十几位。
“所以,我希望咱们八班的同学,只有家里有能力让你读书的,一定要继续读下去。
自己不要因为身边的人不读书了,出来挣钱了,你也跟风不读书了,记住,只要有机会读书,一定要牢牢抓住。
你现在努力学习,以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的你。”
班里的同学窃窃私语,有认同的,也有不认同的。
顾宁拍拍手,“大家静一静,我们接着说闰土和鲁迅后代的事。
1953年闰土的22岁的孙子,被邀请到鲁迅纪念馆工作,后来还成了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
相当于鲁迅先生给闰土孩子一条改变命运的生路。”
“好了!今天的故事我讲完了,大家准备上晚修了!”
说完,顾宁走下了讲台。
田尚爵发言,“这么说来,我从现在开始巴结鹏鹏,以后他也会给我孙子一条生路。”
孙志鹏:“……”
顾宁今晚讲的话,影响了八班许多同学,半年后,有的同学家长不想浪费钱给孩子继续上学,认为只要有初中毕业证就可以了。
现在社会上流传,造导弹的比不上卖茶叶蛋的,有钱就是大爷,读书太多没用。
八班的同学被顾宁洗过脑,可不听家长的谬论,就是要读高中,家长被缠得没有办法,只能妥协。
这一世的八班,只要家里能咬牙能供上大学的,都会上高中,读大学。
九四届的初三八班成了县一中有史以来上高中最多的班级。
往后,也是出公务员和富商最多的班级,九四届八班成为县一中的传奇。
(https://www.xddxs.net/read/3629141/11111115.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