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战后总结!!!
现实中的战场撤军,可不像神剧中那样,部队就像赶街一般毫无技术地赶赴集结地。
在撤军过程中,行军路线周边的制高点、桥梁等战略要地,都需要事先派兵控制,每个连排之间,都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此,“白眼狼”海兴独立183团虽然进驻那隆地区北部,但未切断夏军121师的北撤路线。
22日上午7时许,位于平高北郊扣屯地区的夏军121师炮兵团和362团一部对南面的第军312师186炮兵团实施了一次猛烈的反击后,暂时稳住了南侧。
晚上10点左右。
夏军121师361团2营担任主攻营,配属团直属2个82无后坐力炮兵排、1个师直属侦察排、1个重机枪连和1个炮兵侦察分队,趁着夜色,迅速从扣屯地区北上那隆桥一带。
362团第一营轻装上阵,他们翻山越岭,悄无声息地渗透至里魁地区,抵达了纳溧一带的关键位置。
刘之野参谋长运筹帷幄,他下令让前来增援的150师449团,在播容地区布下警戒网,确保万无一失。
此刻,41军麾下的一个团与三个营,如同天罗地网,悄然将盘踞在那隆北部的越军183团团团围住,形成了四面楚歌的绝境。
时间悄然流逝,转眼间已是22日的深夜,大约11点左右,留守在扣屯地区的150师指挥部梯队开始了他们的行动。
他们在阵地南面精心布置,埋设了地雷,挖掘了反坦克壕沟等重重障碍。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迅速撤离扣屯阵地,犹如夜色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向那隆北部集结,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决战。
9日早上6点左右,361团2营6连率先与那隆桥北侧发现3处敌军阵地,随即引导炮兵团进行覆盖射击。
顷刻间,数百发炮弹砸在敌军阵地上,2营趁势出击,于上午10点左右全面控制那隆桥北侧的小型山脉。
紧接着,炮兵团迅速抢占那隆桥北侧小型山脉各高地,对周边敌军形成居高临下之势。
敌军312师各部企图沿着公路尾随夏军121师,其辎重部队被夏军121师重炮部队阻挡在扣屯地区,只能让步兵轻装前进。
此时,夏军121师所有人马都跨过那隆桥。
并炸毁了桥梁,敌军312师被水口河阻挡,很难威胁到121师的安全。
紧接着,夏军121师以6倍于敌军的兵力,收缩那隆北部的包围圈。
敌军183团迅速化整为零,以班组为单位,有的钻进天然洞穴中负隅顽抗,有的爬到大树上进行自杀式防御,有的在密林中迷路,已经溃不成军。
夏军121师各部居高临下,采取重机枪扫射开路、步兵跟进的方式进行地毯式搜索。
一时间,漫山遍野都是敌军小股部队。
或者说,那隆北部山区的敌军士兵人数,比山里的野兽还多。
夏军121师及配属部队完全是在进行狩猎,而不是在打仗,只是狩猎对象比猛虎还要凶猛一些。
10日正午时分,阳光炽烈。
敌军183团指挥部的一百余人在毫无防备之下,被361团2营5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彻底歼灭。
战斗结束后,战士们从战场上清理出了一批战利品,包括电台、精密的作战地图等重要物品。
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敌军183团瞬间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
他们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在战场上四处乱窜,企图寻找出路。
然而,夏军121师的战士们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
只要敌军在包围圈中稍露踪迹,便会立即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火力打击。
即便有些敌军狡猾地躲在暗处,企图躲避夏军的搜索,但这也只是徒劳。
夏军战士们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顺着敌军的足迹进行地毯式搜索。
那些躲在洞穴、石缝中的敌军,最终也难逃厄运。
不是被熊熊烈火吞噬,就是被猛烈的爆炸撕成碎片,连还手之力都未曾有过。
一些受伤的敌军由于在密林中迷路,得不到同伴的救治,最终只能落得个曝尸荒野的下场。
反倒是缴械投降的敌军,却得到了夏军的优待,一路吃好喝好,没有生命危险。
下午2点左右,夏军121师各部控制了那隆北部所有高地。
后卫部队顺利北上与150师449团汇合,执行清剿残敌的各部开始向北搜索前进。
依据“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严格战果统计标准。
夏军121师在对敌军183团实施围剿的激烈战斗中,最终确认的击毙敌军人数仅为五百余人,俘获的敌军则仅有百余人。
然而,根据敌军战后所披露的详尽数据显示,敌183团的实际伤亡人数远远超过了一千多人,已然是元气大伤,再无力继续战斗。
敌军312师企图追击夏军的121师,然而在这场激烈的较量中,他们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损失了一部分人马。
特别是敌183团,尽管他们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却依然遭到了夏军121师的沉重打击,损失惨重。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敌183团不敢再与夏军121师进行正面的硬碰硬交锋,只能采取迂回战术。
他们一路派出小股部队,不断对夏军121师的后卫部队进行袭扰。
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拖延夏军的行进速度,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喘息之机。
此前的,“白眼狼”对外宣称:夏国军队在LS市损失惨重,没有攻入LS市区。
结果,号称“白眼狼”陆军第一师的338师败走凉山城。
此后,号称“白眼狼”陆军第二精锐师的312师,在平高、那隆地区不仅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反而被夏军121师重创其配属的步兵团。
“白眼狼”的两个精锐师的表现不佳,战前一直引以为豪的“山地之王”称号,就这样被夏军无情地摘掉了。
或许是这个原因,敌军被痛击后,等夏军前脚刚踏入国门,敌军后脚就进入边境地区,继续对夏国实施武装挑衅。
此后,敌军想占据发拉山、M山、扣林山、黄帝山、都阴山、L山等8处边境骑线高地,不断袭扰夏国边境地区。
夏军怎么可能容忍敌人。
敌人占领险要大肆修筑工事,夏军这个专业的“拆迁队”就暴力进行拆迁。
结果,夏军先后收复了法拉山、扣林山、都阴山、L山等骑线高地。
夏军的战斗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敌军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次比一次差。
接下来的十年间,双方在这些山脉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战斗反复无常,持续时间之久,实为罕见。
这场被称为两山轮战的冲突,虽然规模不及对“白眼狼”自卫反击战,但其惨烈的战斗程度和伤亡数字却同样惊人。
从今往后,在这漫长的10年中,L山和都阴山,这两座地势险要的山地,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
与东线一样,西线战场也到了最后的尾声。
担任殿后任务的警卫二师师长孟鲁豫,收到上级下达的命令后,立刻命令4警卫二师各部队,即刻准备好撤退前所需的工作,凯旋回国。
警卫二师算是夏军的主力部队之一,下辖警卫四团、五团、六团、重炮团、装甲团、防空营、后勤保障团、特种大队等多个作战集群单位,坦克、重炮等武器也是应有尽有,并且都是加强单位,总兵力在2万人左右。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被暴揍了一顿的敌军居然还不服气,妄图在我军撤退的时候将面子找回来,尽显其小人作态。
而警卫二师凯旋回国的路程,表面上看只有30多公里,对于行军能力世界顶尖的夏军来说不值一提。
但实际上这段路程可谓是危险重重,必须要多加小心。
首先便是道路状况的问题,对“白眼狼”自卫反击战的激烈程度,与火力密集程度不用多说。
为了彻底挫败敌军野心,夏军坦克、火炮齐上阵,用重火力压制敌军。
对于这些有敌军驻守的交通要道,夏军几乎都是用炮弹犁了一遍。
再加上撤军期间,突然连续好几天都是降雨天气,本就破破烂烂的道路,立刻变得泥泞不堪。
况且敌方境内的基建本就糟糕,且地势复杂,丛林弥雾,这段道路有多么险恶可见一斑。
火炮、辎重车辆等大型装备的行进,对于路况的要求都相当的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不可能全速前进。
因此在保守估计的前提下,警卫二师每天后撤五公里都算是不错的速度了。
也正是因此,才让本就恼羞成怒的敌军,萌生了趁此机会偷袭警卫二师的想法。
作为夏军前线的参谋长,刘之野心里十分清楚,在当前的局势之下,防范敌方的偷袭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他果断下令全军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采取阶梯式与分段式的撤退策略,以确保队伍的安全撤离。
警卫二师迅速响应,分出精锐力量,在撤退路线的关键节点和高地上布下了严密的防线。
他们首先掩护着辎重部队和火炮部队有序撤退,待这些重型装备和火力支援安全通过后,再逐步撤下防线,迅速收拢队伍,与主力大部队会合。
整个撤退过程井然有序,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和协同作战能力。
在警卫二师巧妙应对下,一直猥琐在身后的敌军迟迟不敢下手。
就这样过了三天,这日清晨,始终找不到下手机会的敌军,终于忍不住了,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对警卫二师展开偷袭。
与其说是偷袭,但实际上这种已经失去了理智、大局观,丧失了战略要地的对手,在警卫二师面前也不过是送战绩罢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早已做好了准备的张孟鲁豫立刻下令,先对其进行一轮重炮火力覆盖。
在警卫二师殿后部队的掩护下,炮团始终与敌军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攻击起来自然也是不用顾忌什么,直接将摸上来的敌军炸了个哭爹喊娘。
此次偷袭,敌军派出了数个团级单位,但在警卫二师的巧妙布置下,连一丝水花都未能溅起。
夏军早就在各个战略要点设下防线,敌方不进攻还好,一旦发起突袭,必然是自讨苦吃。
最终,敌军付出了惨痛代价,其 460团兵力损失高达80%,夏军光是警卫二师就歼灭了敌军两千余人。
敌军被打痛了,不敢派遣大部队追击警卫二师。
只是派小股敌军袭扰,跟一群苍蝇似的,烦不胜烦。
没有了敌主力的追击,警卫二师就这样大摇大摆的撤回国内。
夏军正式结束了对“白眼狼”的第一阶段反击作战。
4月下旬,参加对“白眼狼”自卫反击战的夏军凯旋班师,全部撤回国内。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作战,夏军参战部队克服困难,攻强渡险,横扫“白眼狼”北部20多个城市县镇。
歼灭敌军10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敌人,胜利完成了作战任务。
这次作战,是夏军在……转折时期进行的艰难一战。
是为赢得一个有利的……环境而不得不进行的自卫反击。
因为时间特殊、对手特殊、环境特殊、民情特殊,作战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对夏军的建设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检验场。
“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打一仗,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了解敌人,不断武装自己,不断发展前进,这是夏军的光荣传统,也是夏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秘诀。
从这个角度说,如何审视这场反击战,又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对此,夏军老一辈军事首长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他们充分运用身经百战的丰富经验掌舵操船,及时进行总结指导。
匡定方针,厘清难局。
将复杂艰难迅速简化,把经验上升到理论。
从而为未来的军事建设指明方向。
其中,夏军领导是杰出代表。
他是重要的战争决策者,也是军令系统正常运转的掌舵者。
战争期间,领导几乎每天都到X山指挥中心坐镇。
老首长及时听取在前线指挥地刘之野等人的汇报。
掌握全局,迅速决断,作出指示。
抓住中心问题,有条不紊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指导前线的夏军克服困难,不断挺进,直到取得作战的胜利。
在作战结束当日的情况报告会上,首长高度评价了夏军的英勇表现,并总结了能够取胜的三条重要经验。
第一条,掌握战略主动。第二条,战略决定战术。第三条,因地制宜,因敌施策……
谈了上边三条重要经验后,首长特别强调:“战斗经验要总结,战场包括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一个团的,要好好总结,教育我们的部队,作为部队的教材。”
这一仗夏军摧枯拉朽般的横扫敌军,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主要战斗。
完成了战略任务,狠狠打击了敌军嚣张气焰。
然而,这场看似迅速的胜利背后,付出的代价并不小。
战后统计,夏方牺牲约6千多人,负伤约两万多人,整体伤亡约2.7万人。
造成这么多伤亡,战后总结,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轻敌思想严重。
战前,“白眼狼”方面的嚣张气焰可谓一时无两,他们大肆宣扬自己的军力是世界第三。
对于这种言论,夏军是不可能相信的。
更觉得对手牛皮吹上天了,于此同时一些人也滋生了一种轻敌的心态。
许多年轻的战士包括指挥官都认为敌军只是吹牛皮,并未将其视为真正的对手。
针对这种轻敌思想,刘之野是知道危害的。
在作战会议上,他再三强调不要轻敌。
可惜,刘之野是小辈,资历尚浅。
虽然他身为副参谋长,但是能力尚不被军中一些老将们的认可。
所以,刘之野的话,有些人面上是听从,心下却不以为然,以为他是在危言耸听。
然而,当夏军真正踏入“白眼狼”的土地时,才发现刘参谋长竟然说的是对的。
敌军的实力远非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
他们的装备精良,手握的大多是M式、S式的先进武器。
且战术狡猾,给夏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尤其是在战争的前三天,夏方就伤亡了几千人,这无疑是对轻敌心态的沉重打击。
二就是训练不足,经验匮乏。
虽然夏军中不乏经验丰富的老将,但基层战士的训练水平和实战经验却普遍不足。
许多战士都是第一次踏上战场,面对枪林弹雨和生死考验,他们显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在复杂的山地丛林环境中,缺乏经验的新兵,往往难以应对敌军的狡猾战术和精心布置的陷阱。
这也导致了战争初期的伤亡率居高不下。
这一点,来自京城卫戌区的警卫二师指战员们,就表现的非常好。
他们当中虽然也有新兵,但刘之野早有准备,无论是训练还是战斗经验比较丰富。
这也是,刘之野为什么当初被任命为前线副参谋长时,就提出要求警卫二师共同南下的主要原因。
一个是刘之野对夏军南方军区的部队不熟悉,他手中想掌握一支熟悉的精锐部队,好作为拳头部队来使用。
另一个,他是知道时局的,知道这是夏军未来仅有的实战机会。
警卫二师虽然精锐,但是相比夏军的其他老部队,缺少的正是实战经验。
刘之野对警卫二师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决不允许这支精锐之师被人私下里讥讽为徒有其表的“花架子”。
在这场自卫反击战中,警卫二师的表现着实没有辜负刘之野的期望。
从战斗打响之初,警卫二师便充当了开路先锋。
而在撤军阶段后,他们又转任全军后卫。
在这场反击战中,警卫二师却以极小的伤亡代价,就换取了辉煌的战果。
他们不仅成功抵御了敌军的猛烈攻势,还重创了敌军中的王牌部队——338师,以及其他多股敌军势力。
(本章完)
(https://www.xddxs.net/read/3316408/11110671.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