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唯有牺牲,多壮志!
两军交战,牺牲在所难免。
人们常说,军人是最令人敬佩的群体,他们时刻以崇高的形象为己任。
然而,在这些光环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无奈和痛苦呢?
战争从来都不是一场简单的较量。
每一名军人都得把自己的头颅系在裤腰带上,勇敢地奔赴前线。
但是,战场上的艰辛真的只是这些战士个人的考验吗?
如果有人对此心存疑惑,那么答案显然是,你可能还未曾亲眼见证那些远在千里之外、万里之遥的战士家属们。
她们日夜盼望着自己的亲人平安归来,她们的心早已与战士们同在,即便身处千里之外。
在反击战结束之后,……刘之野作为实际上的前线指挥官,他最为关心的还是英雄烈士们的家属慰问以及安抚。
据了解,由于伤亡人员众多,夏军从指挥员到普通士兵,伤亡比例很大。
有的一个连队回来的,没有几个人,一个班里面甚至只有一两个人回来。
多少英魂埋骨他乡,而最为悲伤的无疑是作为烈士的家属,他们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丈夫。
这些失去亲人的烈士家属门是最为伤心的,很多人都是哭着来,哭着回的。
有的甚至昏厥多次。
作为烈士家属们,很多人3G思想觉悟也是非常高的,不愿意麻烦国家以及军队。
其实在对“白眼狼”反击战前夕,刘之野这些前线高层领导在战前准备的可不少。
首先是军队思想上面的准备。
很多基层士兵最担心的不是牺牲,反而是他们的一家老小。
战争爆发前夕,已经有了作战准备的士兵,开始做最坏打算,大多数士兵说出自己想法:“打起仗来,我们不会给国家丢脸,但是我们的父母,孩子,妻子没有工作,以后怎么生活啊?”
这无疑说出了大多数士兵的心声,担心自己死了,家里的妻子儿老少。
有的还欠着外债,希望如果自己牺牲后,能够用自己的抚恤金来还。
其实,大家最想知道的是,自己牺牲后,国家会如何安排自己的家人。
这种情况士兵不在少数,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所有人内心忍不住悲凉。
而作为前线副参谋长实际上的指挥官,刘之野专门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做好思想准备工作。
通过战前情况了解,参加座谈会的干部中,有一半以上的家庭经济上出现困难,而且家庭生活负担非常重。
在经过讨论之后,等还击战结束后,夏国就出台了新政策:凡战中牺牲的军人生前因家庭生活困难而欠债的一律由国家偿还。
特别困难的伤残、烈属家庭,可以适当的给予安排工作。
烈士的抚恤金只能够一次性领取,而且是生前半年的工资,地方政府发放抚恤金600元。
家住农村的(无工作,子女未满十八周岁),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费8元,县城12元,中等以上城市18元,团级以上干部25元。
除了慰问抚血,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让刘之野等前线将领头疼。
那就是烈士们的丧葬问题。
这年头,国家实在是太穷了。
关于安葬问题,这时总部规定,每位烈士的安葬费用为30元。
但30元的经费太过困难,正在他焦急上火的时候,地方政府却主动伸出援手。
为了尽快打造石碑,将烈士英魂立即迁入陵园。
桂省壮自区那、靖两县主动提供资助,将所有县城内的能工巧匠召集起来,连夜为烈士们刻石碑,修路建塔。
当地的群众们一听,是为烈士安葬出力,二话没说,连工钱都不要,直接带着大家自发出力。
等烈士陵园建设完工之后,军队才将这些消息告知烈士家属。
看着陵园内修得整齐笔直的水泥路,被通知的烈士家属,声泪俱下。
看着眼前那一排排一纵纵,整齐划一这里是几千名烈士的英灵。
某边防师副主任王卫民同志,在铁矿附近被敌人伏击之后……
某边防军战士王文广,用自己的身体为前进部队趟……某军班长胡大志坚守一处阵地,重伤后抱着手雷与冲上阵地的敌军同归于尽……特种大队尖兵梁山……
有的家属甚至眼泪哭干了,嗓子喊哑了,一些伤心的家属神志都有些不清晰。
在这反击战中,阵地前沿的战斗显然是最为残酷的。
双方修建的猫耳洞密密麻麻,最近的两洞仅相隔七八米,战士们只能缩在狭小的空间里。
生怕发出一点声音,生怕被敌人听到,从而暴露自己的位置。
在猫耳洞中的生活既残酷又乏味,战士们最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怀念自己的亲人。
他们回忆起年迈的母亲、妻子和尚未谋面的孩子……
刘述良是警卫二师六团9营八连的指导员。
他在离开家乡告别妻子李兰英时,女儿还只是个咿咿呀呀的小婴儿。
如今时间飞逝,他不知道女儿已经长成什么模样。
然而,刘述良再也无法见到这一切,也无法陪伴在妻子身边,成为女儿倚靠的肩膀。
也许,对妻子最大的安慰,就是四个月前那封家书。
原来,这是刘述良牺牲前妻子写给他的一封信,她希望战士们能在丈夫牺牲的地方代为朗读。
信中写到:“今天,你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沉浸在家庭的温馨……作为军人的妻子,我们不得不在爱情和祖国之间做出选择,为了和平的太阳不落,用你最后的呐喊,震撼千万个战友的心……我最亲爱的人!”
妻子在信中的呐喊,刘述良已无法听到。
但作为烈士的家属,猫耳洞的战士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份情意。
战士们对家国的坚守,又何尝不是家人对战士们的坚定支持呢?
只不过,烈士的家属们选择了妥协,选择了与战士们共同肩负,用自己的爱包容一切。
刘述良牺牲消息传回刘家庄后,所有人都第一时间将相关报纸资料收起,生怕李兰英看到。
然而,许多事情是无法通过隐瞒而规避的。
当刘之野等前线领导,询问胡正英是否有什么心愿时,她只是轻声表示:“生前述良嘱咐了我两件事,我还来不及办,希望领导们能够允许!”
几天后,李兰英将两个大包裹送到刘家庄街道办。
刘之野等人颇感诧异,因为包裹上并非“刘述良收”或其他人的名字,而是写着“全体夏军战士”。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李兰英解释说,刘述良在牺牲前曾给她写过一封信,嘱咐她购买一些防中暑的药品寄给前线的战士们。
他说猫耳洞里的温度太高,许多战士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出现了皮肤问题,有的甚至严重脱皮。
“这事情,怪我没抓紧,如果我早点寄给战士们,也许他就不至于这样了。”
李兰英说着,眼中的悲痛难以掩饰。
接着,她又拿出另一个包裹:“述良说,前线的战士们太忙了,希望我有空的时候,能够给战士们在后方的家属们写信,给他们一些安慰。请战士们把家庭地址都告诉我吧。”
听到这一段故事,领导们有的转过头去擦拭眼角的泪水,有的眼眶通红。
这时,烈士家属的理解显得是多么让他们感动和难过。
尽管军人被誉为铁打的,但在亲人面前,他们也变得温柔绕指。
“李兰英同志,我们代表前线的战士感谢你。”刘之野握着她的手沉声说道。
此刻,所有人都对烈士家属升起了崇高的敬意。
刘之野指示专人负责收起李兰的包裹,里面承载着无法估量的珍贵物品。
然而,李兰英却再次提出了一个请求。
她缓缓地从口袋里掏出一盘录音带。
这是春节后,刘述良从前线寄回来的。
然而,她们家里有录音机却坏了,一直没有时间修。
现在,她最渴望听到丈夫的声音。
这会儿,录音机传来刘述良的声音:
“亲爱的老婆,我没有成为一个称职的丈夫,没有给你多少温暖和幸福,更别提快乐了。
感觉我给你带来了负担,老人的照顾,家庭的重担,孩子的期盼……但你从未嫌弃过我。”
时隔大半年,再次听到丈夫的声音,李兰英热泪盈眶,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珍藏好这盘录音带。
接下来的日子里,L山前线不断收到李兰英无数的慰问信。
有时是包裹,有时是对战士们的鼓舞,这些充满生机的文字总是为战士们带来新的希望。
然而,在每封信中,李兰英似乎都表达了对亡夫的深深思念:
“……我期待你们早日凯旋,我和女儿在家里天天数着日子,等着爸爸回来……”
面对母女之间的思念,战士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刘述良的骨灰带回,让他在这位好大嫂、好大姐身边得到安息。
然而,刘述良并非个例。
排长章今生的妻子,在结婚仅七天后,就不得不面对丈夫上前线的现实。
尽管明白这是军嫂必须承受的,但内心依然充满着无尽的不舍。
章今生的妻子不停地给前线写信,将相思之情寄托其中。
从家里寄去的罐头、麦乳精成为包裹中的常客。
然而,战争无情,当阵地传来章今生牺牲的消息时,她感到仿佛天崩地裂。
“不,我没有什么要求,只是有两个遗憾没能实现。”
原来,章今生的妻子遗憾的是,与丈夫度过了短短七天的幸福生活,却未能为他留下一个子女,未能让他体验人间的温情。
听到章今生妻子的倾诉,军报记者深感感动。
决定将她的感人事迹以及博大胸怀写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这位伟大的军嫂。
然而,刘之野及时阻止了军报记者的举动:“还是不要这么做了,让她过上平静的生活吧!”
这场反击战中向刘述良这样的情况有很多。
121师警卫连连长高海洋同志,在敌人袭击师后勤指挥所时,自己奋不顾身,保护首长和指挥机关,看到其他副指导员以及三名战士没有撤出来,又带着两名战士接应。
当他第三次打算将保密机捡回来的时候,却被敌人的一颗手榴弹给扔过来。
为了保护同伴,自己奋不顾身,扑向前方,将手榴弹给死死压住,最终自己被炸的血肉横飞。
战士们安然无恙,高海洋却牺牲在了战场上。
总部决定追封他为战斗英雄。然而家住东山肥城高海洋家属,却与4岁的孩子相依为命。
虽然部队派出专人慰问,但是其妻子与孩子仍然过着困难的日子。
最终实在无奈之下,才向部队求援。
因为没有钱买车票,只能够靠着步行一步步坚持,最终两个月的时间才到达部队。
这个消息传出之后,很多人都为之动容,甚至内心忍不住心酸和落泪。
还有一位烈士的母亲,在儿子牺牲之后。
一个人昏昏沉沉,多次梦见自己孩子就在身边。
他满身的血迹、手捂伤口喊着妈妈,让母亲不要思念自己。
就是未能够尽孝就离开,如今自己别无所求,衣服单薄不御风,寒风刺骨终日难眠。
虽然这些都是梦,但是母爱的天性让她以纸代衣,焚烧给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不再寒冷。
作为军嫂,她们是英雄们的妻子,也是军人们的牵挂。
但在面对生离死别时,烈士家属的心胸却是那么的宽广。
不论是亲子之情,父母之情,还是夫妻之情,这些感情都必须排在家国之情之后。
或许有人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得到善待。
然而,这就是战争,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痛苦的存在。
是军人以及烈士们的家属用他们消瘦的肩膀独立支撑起这一切。
或许这样的现实太过残酷,负担也太过沉重。
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幸福的生活中感受到千千万万人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后,大部队回防,一些战士们手捧着烈士们的骨灰盒。
当这些骨灰盒按程序妥善处理后,烈士家属们已经泣不成声。
面对失去的战友,军队也为烈士家属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关怀。
一一询问她们的心愿和需求。
然而,几乎所有的烈士家属都选择默默承受,宁愿咬紧牙关,也不愿连累部队。
她们用自己的行动,为亲人守护了最后的尊严。
作为他们的指挥官刘之野也是最为悲痛的。
都说慈不掌兵,善不理财。
但是人心都是肉长的,看着出发前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他们都是好小伙子啊,现在却长眠于此。
即使是他这个从军三十年,经历过无数战争的老兵,也禁不住泪流面面。
“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我在有生之年一定促进解决烈士、伤残军人家属们的生活保障问题……”刘之野心中暗暗发誓道。
不过眼下的当务之急地是安葬烈士们的遗体、以及抚血问题。
因此在凉山战役之后,夏军大军慢慢撤离回了国内。
但当所有夏军部队都已撤回国内时,却有一支小部队“逆流而上”,再次深入了“白眼狼”境内。
这支部队的规模很小,仅仅只有200人。
该部队由40名民工和夏军42军124师的160名战士组成。
这支小部队再度进入“白眼狼”境内,是因为他们要去执行一个很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带回108名战友的遗体。
说到这108名夏军战士的遗体,还要追溯到弄梅隧道激战。
在夏军部队占领“白眼狼”的平高后,前面就是凉山,也就是我们上边说到的“白眼狼”首都最后的地理屏障。
平高和凉山省之间,山脉众多,重峦叠嶂,只适合轻步兵通行,重装备无法通过。
这时候在平高省和凉山之间的“4号公路”和公路上的弄梅隧道,就引起了夏军的注意。
只要拿下了这条公路,夏军的坦克和火炮就能拉进凉山。
于是两军就在弄梅隧道展开了激战,夏军派出了124师372团作为主力,对弄梅隧道发起猛攻。
这场小战役的结果自然是夏军大获而胜,驻守在弄梅隧道的敌军,四散溃退。
以至于后来在打凉山战役时,夏军能拉大量火炮上凉山前线。
几乎把整个谅山轰平了,为夏军取得了巨大的火力优势。
但在弄梅隧道激战中,372团也有不少战士牺牲,而当时正处于战争的关键时期,战机不可延误。
所以372团当时并没有时间将牺牲战友的遗体小心存放起来,只能选择就地掩埋。
到夏军攻克凉山后,所有部队回国,这些牺牲在弄梅隧道激战中的战士们该怎么办?
他们不应该被遗留在异国他乡。
面对这种情况,前线副参谋长刘之野,下达了要将战友们带回国的命令。
于是就有了这支重返“白眼狼”境内的部队。
(本章完)
(https://www.xddxs.net/read/3316408/11110670.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