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 三国:卧龙嗣子,我的岳父是关公最新章节 > 第299章 诸葛乔试点土改,曹彰召匈奴突骑(

第299章 诸葛乔试点土改,曹彰召匈奴突骑(


诸葛乔故意散布的情报,很快在伪魏军中流传。

    对普通军士而言,是不明白“战略战术”的。

    虽说刘备破颍川对整个伪魏而言,只是抢得了一次战略上的先机;但对普通伪魏军士而言:

    颍川丢了,汉军长驱直入去打兖州了。

    若继续待在合肥,很可能回不去兖州了。

    司马懿这批军士,又大部分都是自兖州抽调而来。

    这流言一起,军心又乱了。

    见状。

    司马懿没有下达强硬的禁言令,而是见招拆招,同样遣人在军中散布消息。

    消息的内容是:“曹叡亲征,左将军张郃和大将军曹真引兵入兖州了”。

    虽然司马懿并不知道曹叡、张郃和曹真的具体动向,但司马懿能够推演当前的局势。

    凭借对曹叡的了解,司马懿断言曹叡必然会亲征。

    惟有亲征,才能挡住刘备的这次北伐。

    流言和流言的对冲,虽然没有完全杜绝军士的恐慌,但也让司马懿在最短时间内稳定了军心。

    “仲达。诸葛乔存心避战,这是想等陛下跟刘备决一胜负啊。”满宠忧心忡忡,看明白了诸葛乔在合肥避战的用意。

    司马懿眉头紧蹙。

    满宠能想到的,司马懿同样能想到。

    “我本想仗着兵多将广的优势,一举击溃诸葛乔。”

    “不曾想,一向喜欢进攻的诸葛乔,这次竟然选择了当缩头乌龟。”

    “彼有战船之利,背水立寨不怕我去抢夺粮草。”

    “又能将十万军民调度得滴水不漏,难啊!”

    司马懿有些后悔来合肥了。

    早知如此,不如分兵去颍川。

    然而。

    这世间是没有后悔药的。

    不论司马懿事后分析多么多么厉害,那都是“事后诸葛亮”。

    沉吟间。

    满宠提议:“不如暗中分兵去夺江夏。若得江夏,刘备和诸葛乔必惊。”

    司马懿摇头:“诸葛乔在荆州经营多年,本地世家豪强大多拥护伪汉。”

    “派的兵多了,容易被觉察;派的兵少了,又未必能达成奇袭效果。”

    “以我对诸葛乔的了解,即便我们真的得了江夏他也不会惊惧;反而会寻觅战机强取合肥和寿春。”

    满宠蹙眉长叹:“如此,就只能跟诸葛乔在此地干耗着,等陛下跟刘备决出胜负啊!”

    若要正面对战,司马懿和满宠自信是不会输给诸葛乔的。

    奈何诸葛乔将司马懿和满宠的兵引出来后就直接避战了。

    前几日强攻合肥的“凶狠”,直接就消失了吗?

    司马懿和满宠在这郁郁不安,诸葛乔在营中却是悠然自得。

    不仅如此。

    诸葛乔还有闲情跟董恢弈棋。

    相对于费祎和董允,诸葛乔对更为年少的董恢评价更高,亦更欣赏。

    诸葛乔并非认为费祎和董允才能不足,而是董恢更接地气。

    简而言之。

    费祎和董允是官宦之后,有父辈余荫,起点高,缺乏对底层的了解。

    董恢则不同。

    先跟着关羽在军中历练,后跟着赵累在江夏历练,如今又跟着诸葛乔在江东淮南历练。

    起点低,对底层有足够的了解,又知言善辩,品行端正,这是诸葛乔很欣赏的。

    弈棋间。

    诸葛乔落子询问:“休绪,你在江东日久,对江东的民情可有见解?”

    见诸葛乔话中有考校之意,董恢沉吟片刻,道:“士人重名而疏于实务,百姓有难而漠视者比比皆是。”

    诸葛乔轻笑:“士人若不重名,那他们就没什么追求了;疏于实务、漠视百姓,这倒是个难题。”

    “若休绪为扬州刺史,会如何理政?”

    董恢连忙道:“末下才疏学浅,不敢奢望刺史之位。”

    诸葛乔摆手:“只是假设,又不是真让你去。难道你就没想过,若你执政一方,应当如何让民众依附?”

    董恢诚恳道:“想是想过,多为书生之见。”

    诸葛乔大笑:“书生之见,未必就不可行,且说来听听。”

    董恢心神一动:“我以为,要执政江东,需‘谦以接士,俭以足用,清静为政,抚绥新旧’”

    诸葛乔捻子道:“说简单点,就是谁也不得罪,以稳为主。”

    董恢道:“如今天下大乱,国家分裂,江东若是不稳,大汉难以安心北伐。”

    “虽然我也很想革新除弊,但为了大汉的大业着想,一个稳定的江东肯定是更合适的。”

    诸葛乔落子再问:“休绪可知,为什么秦始皇敢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

    董恢迟疑道:“我以为,是秦始皇有灭六国的军力,故而可以以武力来革新除弊。”

    “只是此举过于粗暴,秦始皇一死,反秦势力层出不穷。“

    “过犹不及,便是此理。”

    诸葛乔摇头:“我倒是跟休绪有不同的想法。”

    “对付愚昧的人,跟他们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唯有用拳头将其打服。”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服就打,就这么简单。”

    董恢愕然。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这个意思吗?

    见董恢惊愕,诸葛乔凑近道:“休绪,若我让你当这扬州刺史,你可愿对扬州士民粗暴一些?”

    董恢不假思索:“如何粗暴?”

    诸葛乔竖起三根手指:“很简单。”

    “第一,由扬州刺史府出资,兴建国营工坊,招募工人务工,一应所得归扬州刺史府所有。”

    “第二,废除察举制,我会给你一套新的人才考试选拔制度,我称之为科举,你负责推行。”

    “第三,扬州不允许有佃农、工仆、奴婢等奴隶存在,违者视为汉贼。”

    董恢惊得手中的棋子都落下了,语气更是惊骇不已:“将,将,将军,你这是要激起江东民变?”

    第一个国营工坊,还没什么大问题。

    工坊嘛。

    私人和国家,没多少区别。

    反正都是诸葛乔下令兴建的,没几个人敢来诸葛乔头上动土。

    第二和第三,则是直接要江东士人的命啊!

    尤其是第三条,不允许佃农、工仆、奴婢等奴隶存在?

    上个敢这么干的叫王莽。

    然后,王莽死了。

    “别想太多了。”

    诸葛乔挥了挥手,不以为意。

    “就他们,也敢民变?”

    “真敢民变,我直接抄了他们的家。”

    “孙权没死,民变一律视为孙权余孽。”

    董恢吃惊道:“将军,这样是不是太过火了,有损你的名声。”

    诸葛乔嘁了一声:“我的名声是打出来的,又不是靠一群士人吹捧出来的。”

    “他们若是不服气,就滚去伪魏。”

    “我相信,伪魏会很乐意接受他们的。”

    “咦?”董恢觉察到了重点:“将军,要让他们离开扬州?”

    诸葛乔道:“只要他们去了伪魏,就是伪魏的人了。”

    “伪魏的人要污蔑我中伤我,我又何必当回事呢?”

    “我要的是,扬州中下层的士民,都支持这三项政策!”

    “上层?我才懒得管他死活!”

    董恢蹙眉:“可如此一来,会不会让荆州、益州和关中等地的士民,也因此而恐慌?”

    诸葛乔大笑:“冒头就打,怕他们恐慌?”

    “论用兵,谁敢在我面前班门弄斧?”

    “论经济,没有我推广的民用机械,他们可赚不到现在的钱粮。”

    “论民心,我跟王莽不一样,我可是货真价实的在给中下层士民利益。”

    “论权斗,我非常希望有人在陛下面前弹劾我!”

    “以我如今在大汉的身份、地位、权力、财富,他们唯一能对付我的方式。”

    “只有:刺杀!”

    “即便如此,若真有人要刺杀我,有很多人会替我解决掉刺客。”

    诸葛乔有说这话的傲气。

    如今的大汉,谁敢真的动诸葛乔啊!

    这不仅仅是权力地位,还有利益。

    就比如糜芳。

    若听说诸葛乔有威胁,第一个就要跳脚: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刺杀诸葛乔,就等于断糜芳这类新崛起阶层的财路。

    诸葛乔又道:“休绪,你也是荆州人,可曾听过南阳许子远?”

    董恢点头:“自然听闻。”

    诸葛乔凑近道:“许子远刺杀了灵帝,依旧能当袁绍座前上宾。”

    “若不是袁绍年老昏聩,许子远又傲气凌人,也不至于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有我在,你怕什么?”

    “若局面真的不受控制,大不了我撤了你的职,再上表请罪。”

    “可你若成功了,你对大汉而言,功劳不亚于云台二十八将啊。”

    董恢此刻也想明白了。

    诸葛乔这是要拿扬州试点新政。

    虽然风险很大,可这利益也很大。

    新政失败了,诸葛乔不仅能庇护董恢,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惩罚。

    可新政成功了,那对大汉而言,利远大于弊。

    王莽是失败了不假,然而王莽改制的目的董恢深有感触。

    土地兼并太严重,大量的奴隶被世家豪族抢占,国家收不上税还得背上压榨百姓的罪名。

    诸葛乔这是要拿江东来撬动土地兼并的隐患!

    接下来的时间,诸葛乔跟董恢谈了很多跟土改有关的理论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

    没有土改的实施土壤,那就尝试的去制作土壤。

    诸葛乔可不想中兴大汉的果实被地方豪族势力窃取,等刘备刘禅一死,又变成弱汉。

    然后演变成门阀乱世,大汉就成了罪人。

    如果真要极端到必须用武力镇压,诸葛乔也不介意效仿朱元璋来个大清洗。

    而在军事意义上。

    诸葛乔也希望将这群人撵到伪魏,这样就有合理的理由来大清洗了。

    不论是刘备和曹叡,还是诸葛乔和司马懿,双方的战事都陷入了僵持。

    刘备攻、曹叡守;司马懿攻,诸葛乔守。

    诸葛乔借董恢在江东制造的混乱,也逐渐有了效果。

    新任的扬州刺史董恢,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刀阔斧的推行改革。

    庐江郡、丹阳郡和吴郡的地方士族,对董恢恨之入骨。

    一时之间。

    三郡出现了大量的叛军。

    几乎都是这些不愿意支持新政的地方士族。

    这些地方士族各自仗着族中壁垒,拒绝支持新政。

    董恢也不含糊。

    三郡的大士族大部分都被诸葛恪迁徙走,剩下的小士族成不了多少气候。

    董恢招募了五百猛士,一个月内连下十余壁垒,设计诱杀首领十人,俘获了佃农、工仆等奴婢万余户,豪族军士千余人。

    剩下的地方士族,或降或走,根本不敢跟“疯子”董恢硬碰硬。

    不到两个月。

    董恢就收了近两万户,令其归田。

    闻讯的地方士族豪强,大量往淮南逃窜,纷纷求司马懿庇护。

    这反常的变化,让司马懿惊疑不已。

    “诸葛乔这是在自挖根基?”

    “难道他不安抚这些士族吗?”

    “这其中必有诡计!”

    “严查这些北逃士民的身份,宁可杀错,不要放过!”

    司马懿第一反应就是诸葛乔又在用诡计。

    至于“科举”“国营”“不准奴隶存在”等等情报,司马懿一概不信。

    司马懿更相信诸葛乔是想利用这些北逃的士民来行奇计。

    毕竟。

    在关中的时候,诸葛乔就经常用些看不明白的诡计。

    可怜这群江东的豪族,在江东被董恢给逼得北逃,来到司马懿麾下还要遭遇“宁杀错,不放过”的遭遇。

    司马懿可不是什么大善人啊!

    尤其是这种军争时刻,谁敢相信这些北逃的士民中没有诸葛乔的细作啊。

    司马懿对北逃士民的“苛刻”,又让还未北逃的士民心生忌惮。

    反对政策是死,北逃还是死,还不如认怂。

    “司马懿这一手,让我颇感意外啊。”

    “连招揽江东士民的民心都不做了吗?”

    诸葛乔本来只想试点,早就有了江东士民反对让局势不可控的准备。

    却不料。

    司马懿竟然来了个“宁杀错,不放过”的应对,直接将士民北逃断定为诸葛乔的军事诡计了!

    不论怪司马懿谨慎,实在是诸葛乔过往的表现让司马懿有了对诸葛乔的固有印象。

    诸葛乔不奸,那还是诸葛乔吗?

    对司马懿而言,只要诸葛乔有一丝用诈的可能,那都得谨慎应对的!

    章武八年,春。

    初春虽然到了,但豫州的战事尚未结束。

    曹叡亲自在陈留前线跟刘备对峙,双方陷入了微妙的平衡。

    为了破局。

    曹叡向并州的曹彰派送了调令。

    曹彰紧急征调了并州的匈奴突骑,又带上了训练多年的并州骑兵,南下洛阳了!(本章完)


  (https://www.xddxs.net/read/3283793/11110853.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