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从凡尔登到日德兰(下)
恰恰相反,日德兰海战让各国都意识到,战列舰更重要了。
各国都认识到海权并不来自于舰队决战,它的本质是“掌控大海的权力”,战列舰是用来保卫这种权力的,但真正行使这种权力的确实更为庞大、常见、高效的巡航舰队和商船队。
因此,以战列舰为首的主力舰在理想情况下是1种无需出动的武器,也就是“决战无限推迟”,各国开始更加猛烈的攒战列舰。
同时,战舰的许多技术问题也暴露在世人面前,海战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英、德两国不同的设计哲学。英国建造的舰只强调的是速度和火力,而牺牲的是装甲防护力;德国军舰则在降低航速和武备的基础上强调更好的防护力。
另外德国在舰炮技术上的熟练显然胜过英国人。他们装有定时信管的穿甲弹能够穿过英国船壳爆炸,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而英国炮弹往往碰上装甲即炸,同时德国海军的舰炮性能也更为优异,而双方运送发射药包使用的容器也有区别,德国人对发射药用金属封闭运送,而英国人则仅仅用丝绸包裹。
另外,皇家海军在运送弹药时不关闭弹药舱门,这也是1个致命的失误。
在至关重要的防火系统方面,德国海军更是优越得多,德国人在多格尔沙洲1战后,注意到了弹药储藏室和弹药输送机也能导致弹药库火灾,立即对这两个部分进行了封闭改装,海战中炮弹在德国炮塔里爆炸,不会引起进1步的损害,防护得很好的垂直信道能防止火势下窜到弹药库。
德国船的上甲板在长射程的炮战中提供了较好的防护,鱼雷在它们加固了的舷侧爆炸,造成的损伤也较小。
而且,德国在信号技术、测距和夜战设备方面也都超过英国主力舰队。
这些问题都被列国海军所关注且深入研究,随后纳入到各自新战舰的设计当中,从而进化出1批“后日德兰型”主力舰。
只不过,由于欧洲各强国都深陷战局,战至此时能否勉力支撑下去尚且难说,暂时都无力开建新的主力舰。
即便是那些还在建造当中的主力舰,能坚持着继续建造就已算不错了,停工甚至废弃者也比比皆是。
因此,各海军只能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和本国现有的承受能力,对已有战舰进行些聊胜于无的小改动。
唯有在战时仍热衷于扩大主力舰队规模的英国,恰有战列巡洋舰“海军上将”级的首舰“胡德”号刚刚开工,遂被紧急叫停,修改设计,待“胡德”号的设计方案重新确定后,其排水量较原设计增加了近5千吨,达到41200吨,并于1916年秋天时重新开始建造,同时开工的还有其3艘姊妹舰。
只不过,随着海战之后,从德国传来了“马肯森”级大巡洋舰以及后续舰只被停建的情报,英国也随即停止了4艘“海军上将”级中后3舰的建造。
其实德国方面也把从“日德兰海战”中得到的经验揉入进了新主力舰的设计当中,只可惜局势的发展最终让他们无力从纸面落实到实物。
于是,整个欧洲在战时仍坚持建造的“后日德兰型”主力舰,就只剩下“胡德”号1艘了。
于此可见,战争让曾经不可1世的欧洲列强变得如此窘迫,就连亲历的海战都无法率先把经验应用到实处,反倒让欧洲以外的国家占得先机。
若论欧洲之外的海军强国,那便是美国和中国这两家,而且两国的舰队实力都还在持续的上升期,潜力巨大。
因此,日德兰海战之后3国皆根据获得的情报,调整了本国主力舰的设计。
首先是中国,对于年初刚刚开工的两艘战列舰,海军部决定停工调整,而后续各舰的设计也均被打翻重来。
不过,中美两国虽然出于不同的目的,但最初设计时便已经有了后日德兰时代的影子,因此两国的战列舰的改造过程并没有像胡德号那般夸张,修改后的“山东”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3.2万吨,航速未变,侧重于水下防护和水平防护的升级改造,并且改进了炮塔设计,增加了主炮仰角。
而1直坚持低速重甲路线的美国则依照改进后的设计思路新建了两艘“田纳西”级战列舰。
除了传统的14英寸战列舰,技术力更加雄厚的美国为了进1步取得海上优势,目前也正在研究开工16英寸主力舰,只不过这1切尚未为人所知。
而中国则在努力吸收来自德国和奥匈帝国的火炮技术,这些东西至关重要,只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哪怕是冒犯1下英国也无所谓,这也是中国商船冒着生命威胁也要跑同盟国航线的原因。
不过,整体来说,英国对于中国还不算非常不满,主要是有美国在前面顶着。
最初美国商人几乎不跑同盟国,主要是害怕英国,但随着中国开辟大西洋上的同盟国航线,美国就像闻着味都鲨鱼1般凑了过来,而且他们在大西洋上的路子更广,很快就远远超过了中国的规模。
但美国商人的行事实在过于放4,对于德国的贸易可以说是生冷不忌,武器装备啥的从1开始就放开了,是真的落实了“无限制军火贸易”。
美国这种动作自然是激怒了英国,这北大西洋可是英国人眼皮子底下,美国还敢这么干,英国自然要给他们1个教训,于是便第1时间扣留和遣返了美国的军火商船,并且通过外交渠道警告美国。
只可惜,儿子和老子终究还是像,要是警告1下就管用了,那英国自己也发不了家,对美国来说也是1样,随后美国的军火商人开始了各种斗智斗勇。
但利润自然也是逐步下降,原因有2,美国的体系跟德国差距太大,而中国的6军武器体系则与德国关系紧密,因此价格和商品种类上,美国都难以与中国相比,只有火药、酸碱等商品有些优势,再加之中国商船不常走大西洋,这才让美国的贸易看起来更加的繁荣。
第2自然就是英国对美国商船更多的盘查使得运输成本增加,因此精明的美国商人开始选择1些次品出售,反正被查出来亏的少,不查出来赚的多,横竖都是赢,自然也就被德国嫌弃了。
而在日德兰海战之后,英国的封锁也更加严格了,也使得同盟国的大西洋线基本断了。
接下来能够给同盟国输血的就指望印度洋线了,这条线走波斯湾,然后经巴格达铁路向同盟国内6输送,为了保障这条线路,早在1915年中,德国就拉拢了保加利亚参战,并迅速打通了这条线路,其对同盟国的价值不亚于西伯利亚大铁路对俄国的意义。
除了这条线路,还有走地中海的路,只不过这条路也不太好走,甚至连化肥等物资也运不进,但即使只能运进农粮织物,也是对德国有着莫大帮助。
同时,德国也早已预料到这些封锁,因此早在前两年就已经囤积了大量的物资,还因此被美国狠狠的宰了1刀。
只不过,1916年的战争还是轻松耗尽了德国的物资储备,在凡尔登战役之后,日德兰、索姆河和东线的布鲁西洛夫突破都是旷世大战,饶是德国再猛,也扛不住这样的战斗连续爆发,最要命的还是人员伤亡,近2百万人的伤亡让德国的工业开始萎缩,越来越依靠外界。
与此同时,英国又对波斯湾地区发动了大攻势,企图威胁德国的“生命线”,为了保卫这条生命线,德奥保3国又抽调军队赶赴土耳其,拼死保护巴格达铁路的畅通,否则德国的生命就将进入倒计时。
而在这过程中,协约国与同盟国的海上战斗也逐渐走向了另1个方向,在日德兰海战之后,英德双方几乎不再爆发大型战舰之间的战斗,转而变成了围绕潜艇和轻型舰艇之间的破交保交作战。
缺乏辅助舰艇的同盟国1方将潜艇视作破交神器,此时情况尚好的德国1口气开工了1百多艘潜艇,奥匈帝国也开工了3十多艘潜艇和上百艘鱼雷艇。
而协约国方面,英国作为世界帝国,皇家海军拥有着庞大的辅助舰艇部队,开战之后,英国便开始改装自己的舰船,为她们添加水听器和深水炸弹,同时将1些商船改为护航舰。
同时,掌握着海权的英国更是可以光明正大的向中国和美国购买商船和驱护舰,毕竟德国不可能向外国订购军舰,这东西根本不可能到达德国海军的手中。
而在日渐兴盛的舰船贸易中,中国后来居上,很快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但这其中利润很少,1艘1千吨的护卫舰,其船体、动力的利润加起来也就跟上面的1门120mm舰炮、两门47mm机关炮和两挺机枪利润差不多。
主要是护卫舰也没啥技术含量,2十年前的技术也照用,英国也很清楚自己需要的只不过是武装商船,价格低数量足最关键。
如果外国拿不出比本国更便宜的价格为什么要选择外国呢?
而美国的商船是要比英国贵得多的,只有中国的商船比英国便宜,只不过对这件事,中国赚的不止有单纯的利润,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这要比那微薄的利润要重要得多。
(https://www.xddxs.net/read/3278360/11110942.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