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让位
第511章 让位
李琮立太子的同时,朝堂上也任命了诸多官职。
比如,颜杲卿被任为御史大夫、兼东都留守,张巡被任为汴州刺史,并充任江淮河南转运使,显然都是冲着江淮的粮草。
当时随薛白在常山举旗反正的河北官员,以袁履谦为首,包括饶阳太守卢全诚、清河太守李萼等人也纷纷被加官,他们当中很多已在李光弼勤王时随着退到长安。另外,被薛白策反的河北叛臣,比如严庄,也得到了要职。
哪怕是被薛白策反之后又曾倒向李亨的独孤问俗、李史鱼两人,也被他招募为雍王府录事参军,给他们继续效力的机会。
这些人大多数是河北人或与河北关系匪浅,了解河北局势、同情河北处境,正是薛白特意选出来解决河北问题的。
“不得不承认,河北又乱了。”
中书门下的大衙内摆着大沙盘,薛白指点着,道:“最新的情报,叛军蔡希德所部还在攻取上党郡,完全包括了潞州城。陛下已下旨,让郭子仪救潞州,如今郭子仪与蔡希德对峙于漳水,但此前朝廷内乱带所来的消耗、混乱,还待解决。”
又岂能没问题?一般而言,连皇帝都换了,像郭子仪这种在外掌兵的大将必须回朝向李琮表态献忠,朝中这种声音很多,还是薛白力排众议,要求郭子仪直接率军救潞州。但将心未定、粮草不足,郭子仪安抚将领都难,一时也难以取胜。
“李光弼这边,则不得不退守到这里,河阳。”
薛白指向了沙盘上一个地处黄河北岸、离孟津渡不算太远的地方。
便有官员问道:“李光弼为何后撤?”
“如何能不后撤?”薛白道:“史思明十三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绝不止是为救安庆绪,意在洛阳。李光弼若败,其后方诸州县连粮草尚不能筹措,岂能挡住?到时洛阳再次失守,谁担得起?”
他能体会到李光弼的处境不易,不仅是李光弼,如今在河南的张巡、王思礼、李晟等诸将也是焦头烂额。
“河阳城算是洛阳门户,进可收复河北,退可守卫洛阳,是稳妥之策。”
颜真卿对李光弼的战略还是认可的,可脸色依旧忧虑,道:“倘若史思明趁李光弼立足未稳,立即南下。河阳城池不及修缮,粮草不及储备,甚至河南、淮南诸地官员还未服朝廷调令,恐怕守不住。”
“是啊。”
“眼下当务之急,还是迎回太上皇,向天下人澄清误会。”颜真卿道,“朝廷令出一门,方可御敌。”
“快了,想必太上皇很快就会回长安。”
对此,薛白也知道,但这种需要皇权才能做到的事,目前他还无能为力。
他在等严武、高适等人的消息。
“还是得阻一阻史思明南下,争取更多时间。”薛白转向一人,问道:“长源兄,你有何看法?”
每次议论局势,他都会把李泌带上。
李泌不愿为薛白出谋划策,往往是置身事外的态度,穿着道袍坐在角落里,与一众官员格格不入。
见他不答,薛白又道:“当时李亨也曾派人与史思明谈判,很多细节你都清楚,说说如何?”
既然连李亨都退位自罪了,此时所议又是御敌平叛的大事,李泌还是开了口。
“忠王之所以能招抚史思明,因为史思明麾下也有些心向朝廷之人,其中关键人物有两个,一个是乌承恩,一个是耿仁智。乌承恩原任信都太守,安禄山起兵时不得已投降史思明,忠王的使者联络了他之后,他极力促成了招抚一事;耿仁智则是史思明的幕僚,劝说史思明接受归义王之位,想必他们也在劝史思明退兵。”
薛白不认为李亨那是招抚,觉得更像是妥协,而要根除患祸,必然先彻底打败史思明,光让他退兵是没有用的。
“如今史思明势大,而王师已误了最好的战机,可有破敌之法?”
“倒有一法。”李泌道:“可许诺乌承恩,允他范阳、平卢二镇节度使之位,只要他能除掉史思明。”
薛白闻言点了点头,却许久没有作声。
独孤问俗想了想,道:“李先生此计妙哉,叛军本就不是铁板一块,史思明原本只是安禄山的部下,如今声势浩大,有取代安庆绪之意,难免有人离心离德,正可利用。”
薛白道:“此计虽好,可……且不说事若不成如何,即使成了,如何彰朝廷威严。以乌承恩取代史思明为节度使,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李泌明白薛白的心意,微微叹息,道:“再目光长远,眼下无兵无粮,朝廷政令不出一门。也唯有徐徐图之,先解燃眉之急了。”
“也好。”
薛白思量了,李泌这计策虽不能根除积弊,可不必有太多损失就能缓解局面,至少没有坏处,确实值得一试。至于更长远的,还是得先解决朝廷自身的问题。
“那便依长源兄之计行事,需遣人联络乌承恩。”
“我可去说服乌承恩。”有人应声而出,却是严庄。
袁履谦见此情形,微微皱眉,心想严庄自告奋勇去出使,莫不是想借机投奔史思明,他遂道:“我亦愿往。”
“我另有要事需袁公赞画,魏州便由严庄去足矣。”
薛白还是相信严庄的,在他还被李隆基视为叛逆时,严庄就能被他策反。如今他跃为雍王,严庄这种野心勃勃之人,必然会想与他一同上进。
商议之后,他私下里又叮嘱了严庄几句话。
“以乌承恩除史思明,事成固然可喜,可你此番前去,至少得拖住史思明南下的脚步,宁可让他称帝,则势必与安庆绪相斗……”
~~
很快,薛白便请来了秘旨,授乌承恩为范阳、平卢节度使,令他除掉史思明。
严庄心里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重新成为宰相,这次是真正的宰相,对自己此行寄予厚望。
他让人制了一根空心的木杖,将密旨藏入其中,便辞别薛白,踏上了前往魏州的道路。
当他再次来到洛阳,却发现洛阳人心惶惶,官民都在议论叛军又要来了。李光弼就退在不远处的河阳城,消息传得很快。
颜杲卿初到任上,与王思礼、李晟商议之后,虽然也用报纸安抚舆情,却没有明确表示洛阳一定会平安无事,竟有种随时要把人都迁往它处避难的态度。
因为颜杲卿此前与张巡一起守在雍丘,最了解江淮的情形,知道贺兰进明不仅不支援粮草,还有视他们为叛逆的意思。这种情况下,史思明大军一旦过黄河,洛阳根本难以坚守。
“颜公不必忧虑。”严庄道,“我此去,或可为颜公拖延时日,做好应战的准备。”
“希望如此啊。”
两人的关系早在一同在河北为官时就不甚好,如今在一条战线上迎着史思明的十三万大军,终于是放下了個人恩怨。
严庄继续北上,渡过黄河,回到了他熟悉的河北,在兵荒马乱中,直接往魏州去见史思明。
然而,才到魏州城外报了名字,他当即就被捉拿了起来,燕军很粗鲁地把他押到了史思明面前。
“你竟还敢来?”史思明沉声叱道:“把这背主求荣的叛逆剥了皮,掏出他的心肝,祭我大燕圣人!”
“大圣周王,你误会了。”严庄连忙称呼着史思明那自封的奇怪名号,道:“背叛圣人的是李猪儿,我是事后才知道的,当时之所以投降,是为了想办法救出圣人,没想到安庆绪弑君弑父啊!”
史思明抬了抬手,止住了士卒们。
是安庆绪许诺了会把大燕帝位让给他,他才率军南下。可如今相州之围一解,安庆绪也不再提让位之事,似乎想蒙混过去,那么,严庄此来,倒是成了一个人证,让他能名正言顺取代安庆绪。
“安庆绪真弑父了?”
“千真万确。”
史思明道:“唐廷派你来,何事?”
严庄略略踌躇,自嘲地一笑,道:“唐廷发生了一些变故,李亨已退位自罪,李琮成了唐皇帝,下旨称李亨当时许诺的归义王,范阳、平卢节度使不作数,须请大王重新上表到长安称臣请封。”
他话到后来,史思明看他的眼神愈发可怕。
“这样的旨意,你竟敢来宣读?”
“唐廷当中无人敢来出使。”严庄道,“只好由我来了。”
史思明问道:“你不怕死?”
“怕,很怕。”严庄道:“可我无所作为,郁郁不得志。”
史思明脸色愈冷,再次起了杀心。但他还需要用严庄来坐实安庆绪弑父之罪,这才强自忍着。
“我有鸿鹄之志!”严庄道,“我出身虽低贱,却志在掌大权,宰执天下,故而,我当年总是劝先帝起兵。没有我,岂有这大燕?”
激昂地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可惜,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安庆绪绝非良主,唐廷则根本不信任我。惜我身怀凌云壮志,不得施展。故而,唐廷无一人愿来此,而我愿来。”
史思明闻言,站了起来,脸上的杀气渐渐褪下,散发出了雄主的强大气场。
严庄感受到了他的王霸之气,纳头拜倒,道:“臣此来,非为唐廷庸主宣旨,而为投奔世间真龙。”
安静了一会儿之后史思明开口,问道:“伱可知我的志向?”
严庄道:“主公之才能、志向,远胜于安氏!”
“我与安禄山不同。”这次,史思明不再掩饰,直呼安禄山之名,道:“我起兵造反,并非为一己之享乐。而是要掀翻大唐,开创一个新的王朝,我将励精图治,成百代之功业。”
严庄闻言,热泪盈眶,道:“若安氏有此志,我半生心血也就不会枉费了啊。”
史思明上前,亲手扶起严庄,道:“不晚,你若愿辅佐我,我必许你一个宰相。”
“主公,愿为主公效犬马之劳。”
<div class="contentadv"> 在堂上,作为史思明智囊的耿仁智、周贽对视了一眼,眼中皆浮起了猜疑之色。
待严庄退下,周贽立即就对史思明道:“主公,严庄既背主求荣,如今又来,十分可疑啊。”
耿仁智也道:“是啊,三姓家奴,万不可信。”
“哈哈哈。”史思明大笑道:“你们所言,我又如何没想到?且留下他,看看他打的是何算盘。”
入夜。
史思明设宴招待严庄,军中将领几乎都在,气氛昂然,都在说着大军南下,吓退郭子仪、李光弼的壮举。待到酒酣耳热,更是说等史思明当了皇帝,大家都是开国功臣。
混在其中,严庄见到了乌承恩。
乌承恩对他也很留意,向他敬了两杯酒。当严庄拄着那根装着秘旨的木杖去往茅房时,乌承恩也跟了过去,两人还交谈了几句。
可严庄并未把秘旨拿出来宣读,只是感慨了一句“回来真好”。
当晚,严庄住在了魏州的驿馆当中,他刻意让人烧些水来,等炉火被点燃了,他就走过去,“咔”地把那木杖折成两截,直接将它丢进了炉火当中。
~~
自从史思明在魏州称王,又解了相州之围,他麾下将士们士气很高。
周贽遂劝史思明乘胜追击,先取洛阳,然后再称帝。
他说的很有道理,眼下,唐廷二帝内斗局面已经结束了,郭子仪、李光弼接下来早晚会合作无间,到时就难以对付了。不如趁着目前唐廷还一团乱,以助李隆基平叛之名先攻下河南。
史思明是非常懂打仗的人,知战机转瞬即逝,对周贽的提议十分认同,闻言不住点头。
“如今,只需遣一员上将扼住壶关,隔绝郭子仪支援李光弼。则河南唐军绝不是主公对手。”周贽又道:“至于安庆绪,不过是个废物,待主公奠定基业,又何愁他不让位呢?”
史思明深以为然,但目光扫过严庄,起了试探之意,问道:“你如何看?”
“周贽妙计。”严庄道:“我唯有一个忧虑。”
“什么?”
严庄道:“安庆绪既许诺把大燕皇位让于主公,如今他食言。主公虽不计较,他心中却未必不会猜忌主公,起了迫害之意。万一他与郭子仪联络,切断了大军后路,如何是好?”
安氏造反就是因为战线太长了,被唐军不断突袭,切断了各路的联络,才一败涂地。
史明思不会犯与安禄山同样的错误。
那么,摆在他眼前唯一该做的,就是解决好安庆绪的问题。
~~
相州。
张通儒大步赶到了安庆绪面前,只见安庆绪正在饮酒作乐,脸色便垮了下来,上前苦口婆心地劝说了起来。
“圣人,如今史思明击退唐军已有许多天了,圣人也该去迎接他。”
“迎他?”安庆绪脸颊通红,冷笑道:“我去迎他,他就能放过我吗?”
张通儒无奈,叹道:“圣人既已许诺把皇位让给他,如今若不让,他必是要强夺的,到时恐怕还要害了圣人性命。唯有让了,他或许还能念在昔日的情面上网开一面。”
安庆绪猛地把手里的酒杯往张通儒脚下一掷,骂道:“烦死了!滚。”
他其实心里很清楚,如今这皇位让不让,自己都死定了倒不如及时行乐。
而张通儒见他如此颓废,叹息了一声,自退了下去,与平冽等人商议去迎接史思明之事,以免等之后被史思明清算。
安庆绪竟是连阻拦都懒得再阻拦。
张通儒、平冽遂赶到魏州,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竟是见到了严庄。
多年前,三人曾一起进京赶考,在务本坊与人饮酒,议论国事。如今再相见已是物是人非,大唐盛世不再,乱臣贼子频出,此间亦有他们的功劳。
他们回忆往昔,痛哭流涕,之后说起如今的情形,张通儒替安庆绪做了表态,称安庆绪愿意归降。
严庄道:“话虽如此,可大王若是去了相州城,难保不会因为功高盖主而被害……”
“自是不会如此。”张通儒忙道。
“大王不敢轻信,除非圣人能出城来迎接他。”
张通儒知道安庆绪的性格,那是无论如何都不敢出城的,怕被史思明一刀斩了,不由十分为难。
严庄见他为难,道:“那不如这样,我在洛阳时不得已而降了唐廷,圣人一定很恨我。不如由我代大王去见圣人?若圣人没有猜忌大王,自然也不会杀我,我便可劝他亲自出城迎大王。”
对此,张通儒、平冽自是没什么不可的,三人遂一道去求见史思明。
史思明很高兴张通儒、平冽能来,给了大量的赏赐,又派严庄与他们一同去见安庆绪,告诉安庆绪,他一定会善待他。
严庄遂又去了相州,路上,他问起了当时在洛阳的一些俘虏,比如哥舒翰。
“哥舒翰虽中风瘫痪了,圣人北逃的这一路却都带着。”
“为何?想必金银都弃了不少,何必还带个残废。”严庄道:“若依我看,便直接杀了。”
张通儒道:“当时唐军攻洛阳的主将是王思礼、李晟,他们很在意哥舒翰的性命。我便让人押着他,阻止追兵,至少能让唐军不再放箭。”
“原来如此。”
严庄微微冷笑,问道:“我可否去见见?”
张通儒以为他是想杀了哥舒翰,有些犹豫,可他并不好拒绝严庄,只好依着。
哥舒翰被俘之后被封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事实上与囚徒无异。到了相州,他也有一个单独的小院子住着,由曹不遮、曹不正姐弟照顾着。
严庄见了哥舒翰,倒也没说什么,只是讥讽了几句。
之后,他去见安庆绪,语气更显冷峻,勒令安庆绪出城迎接史思明,否则便等着兵戎相见。
安庆绪心知一旦出城,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问道:“我愿与史公作兄弟之国,互为表里,鼎足而立,如何?”
严庄当即便冷了脸,大骂安庆绪言而无信,之后摔袖而去,只留下一句“等死吧”。
安庆绪大恨,心想当年若非严庄背叛安禄山,他也不会到这个局面,抬手一指,让张通儒、平冽招人去杀了严庄。然而,这些人心里已投了史思明,闻言并不肯动手。
如此情形安庆绪自知众叛亲离,离死不远了,只好借酒浇愁。不再去管臣下这些蝇营狗苟。
两杯酒下肚,他竟是听闻哥舒翰求见,这倒是怪事。自哥舒翰投降以来,这还是第一次主动求见,他遂连忙招见。
哥舒翰是坐在椅子上被抬进来的,见礼之后,很快说及来意。
“史思明为谋圣人之位而来,圣人何不抵御?”
“唉。”安庆绪叹道,“朕又何尝没想过闭城抵御,可史思明有十三万大军,你看这人心惶惶,都不敢与他交战。”
“敢问圣人,还有多少兵马?”
安庆绪想了想,道:“若说还能听命于朕,信得过的,只有三千三百亲兵了啊,是在黄河一战溃散之后又重新收拢的,忠心可靠。”
哥舒翰沉吟了一会,问道:“圣人可否给臣一个与史思明交手的机会?”
“你?”安庆绪大为惊讶。
“我愿为圣人一战。”哥舒翰道:“若万一胜了,史思明便夺不走圣人的大燕国。”
安庆绪其实知道,哥舒翰这么做不是忠于他,而是想消耗大燕,为大唐拖延时间……他又不傻,都看得出来。
可为何不试试呢?他已经没什么能输的了,史思明一定要夺位并杀了他。那为何不拿旁人的性命去赌一线生机。
至于是否太过损耗大燕的实力,那也得等拿回大燕国再说。
“好啊。”
安庆绪很快答应下来,道:“朕封你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臣,定不辜负圣人。”
中风了的哥舒翰不能全礼,目光看着那醉醺醺的安庆绪,也觉得这情形有些荒唐。
可这一刻,他还是想起了当年在长安,大唐天子封他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去守潼关的情形。那一次,他没能守住大唐。
如今终于又有了一次机会,虽只领区区一点叛军,他却不想再输了……
(https://www.xddxs.net/read/3216416/114345730.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