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第124章 这帮子孙之中也就你配和我打团
第124章 这帮子孙之中也就你配和我打团
火枪固然准头不足,但李绩命令二百步开火并非没有实例。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采取的战术就是停止前进、原地射击再前进的办法。如此反复循环下去,普军时常会在相当远的距离上开火,有时甚至会在二百步以外射击。
根据七年战争亲历者滕佩尔霍夫将军的说法,普军有时会在六百乃至于八百步的距离开火。(注1)
至于说有无协同作战,郭子仪部和李嗣业部又不是杵在那儿的木头桩子,这支线列部队只是一支偏师,为杠而杠并不可取。
安守忠远远地看到唐军阵地上冒出奇怪的火光与蓝白色的浓烟,随后张通儒的部队如同割麦子一般莫名其妙地倒下,心里早已升起不好的预感。等到张通儒拨转马头带头逃跑时,安守忠立刻意识到大势已去。
原本溃散的张通儒部的士兵已然被炮火的霰弹吓破了胆,连带着安守忠的中军都被他们冲散,更别提那轰击的炮火,虽然杀伤范围不大,但足够吓人。早已准备就绪的骑兵如同海啸的浪涛一般席卷而至,阳光洒在他们银光闪闪的甲胄上,映射出耀眼的光芒。
“看来你的建议还真不错,”李世民呵呵一笑:“将唯一的一门火炮藏在后方,等到敌军冲上来的时候忽然爆发,哈哈哈……看他们那狼狈的样子,苦胆都被吓破了!”
李清能怎么说?作战方式都是现成的?他只能笑而不语,拿着一柄鹅毛扇给自己扇风,不说话,装高手。
“走吧,我们去朝廷军那边。”李世民转动方向盘,向那边开去。
郭子仪的中军之中,此时正在发生争吵。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认为安军在溃败之下,必然放弃长安溃逃,多次向广平王李豫建议火速追击扩大战果。然而一生求稳的李豫认为激战一整天军队疲惫,在多方面权衡考虑之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当李世民开着悍马赶来的时候,给郭子仪他们吓了一跳。在看到李世民从车上下来以后,郭子仪纳头便拜。
他在心中甚至还有一点儿小惭愧,惭愧于刚刚自己竟然质疑太宗陛下。
在了解为什么会发生争吵过后,李世民结合李清的建议综合分析一番,决定派兵乘胜追击。当晚,安守忠被活捉,长安、陕郡、洛阳在一鼓作气之下被再度光复。
最后在写战报的时候,原本李嗣业咬咬牙上报的是“阵斩一万”,仆固怀恩接到战报,想了想偷偷给改成两万。这事儿被王思礼看见后,大骂仆固怀恩半晌,把战报改成了五万,最后是郭子仪和李豫一商量,给改成了六万——当然了,这是本位面战役的战报,不涉及其他位面,请勿对号入座。
毕竟弟兄们也是要靠阵斩领赏的,军官们也要靠这玩意儿升迁,正所谓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你又怎么敢少写?
在收复关中地区后,唐军挥师南下,直取睢阳。
叛军尹子奇部本就围困睢阳日久,久攻不下人困马乏,在李嗣业的带领下,唐军势如破竹,大破尹子奇,将睢阳城从叛军的围困中解救出来。
城中原本有三万人,等到援军抵达之时,城中仅剩千余人。张巡面对着来援的李嗣业,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当晚在军中饱餐一顿后,张巡与南霁云、许远等人告别,孤身一人来到城墙之上,留下一封遗书后纵身跃下。
直到第二日清晨,张巡的尸体和遗书才被发现。遗书上大意是自己为保江淮地区免遭战火涂炭,在睢阳困守,弹尽粮绝之下只能食人,于道德不合,为免朝廷难做,便选择一死来保全朝廷的颜面。
凭心而论,张巡的行为并不应当被苛责。根据历史记载,安史叛军行径残暴,所过之处掳掠一空。原本繁华的关中地区,变成豺狼纵横人烟断绝的无人区。
叛军田承嗣曾经公开表示,“吾与公等事燕,下河北百五十余城,发人冢墓,焚人室庐,掠人玉帛,壮者死锋刃,弱者填沟壑。”,其残暴行径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至少新旧两《唐书》中,睢阳军民上下一心是值得相信的,反正怎么着都是死,还不如拼死抵抗来的实在。
这也是为何张巡在英勇就义之时,并未像其他人一样慷慨从容就义,而是恨自己不能守住江淮的门户睢阳,以至于叛军可以长驱直入,大唐最后一块繁华富庶的地带也即将遭受战火的肆虐。
然而他终究没有想到的是,周围军队只是单纯的按兵不动,不想去救他。等到城破三日后,“援军”抵达睢阳,七日后不可一世的尹子奇灰溜溜地滚出睢阳,十天后洛阳也被光复。
想来也是,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一样,大家都在溃败,就你一个人显能,那不是凸显我们这群人无能吗?所以在周围这群按兵不动的援军眼中,张巡必须要死。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根儿找到了。
通过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类困境当作是人类固有的存在境遇来进行文化批判,这就忽视了经济基础的作用,从而不可能得出彻底和全面的见解,也就不可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我们中的部分人滥用一些现世价值观,肆意地将许多历史人物诋毁的体无完肤而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和道德责任,实际上究其根本是为了毁掉民族的脊梁。
听说了张巡的事情后,李世民唏嘘不已,揪着李亨又痛打了一遍。
恰巧李隆基也从蜀中返回长安,正所谓赶得早不如赶得巧,李隆基和李亨父子一道,被李世民等大唐先帝战队按在大明宫里一顿暴打。
离开本位面之前,在李世民的见证之下,李亨正式退位,将皇位让给长子广平王李豫。为了避免搞风搞雨,李世民决定让他和李隆基去永徽年间做个富家翁颐养天年。
李豫继位以后,按照约定加封三弟建宁王李倓为皇太弟、天策上将,并命其领兵收复河北。
十二月,史思明率部投降,李豫封其为归义郡王,解除兵权后令其居于长安,安史之乱正式被平定。
回到贞观年之后,李世民正式给新军赐名为天策军,并且在大唐全面推行新军制改革。
这次由于李清的运力不足,只带了一门大炮,李世民表示没有见到万炮齐鸣的场面十分可惜。
然而由于科技限制,能有个十几门大炮一起开火就已经算是很强了,想看万炮齐鸣那得等西方-81军演,那才叫真正意义上的“万炮齐鸣”。
系统之中,还差最后一个代宗朝,便可正式打通前往武德朝的道路。
其实有一个比较热的知识,实际上唐朝是有世宗的,但是唐朝讳世,所以便以“代”字来代替“世”。如果不是为了避讳的话,李豫的庙号实际上应该是世宗。
总体来说,李豫并没有什么太多值得诟病的地方,如果非得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话,那就是他同意了仆固怀恩分授原安史旧将镇守河朔的提议。有学者认为,这个行为开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现象的先河。
哦还有一个任用宦官逼反仆固怀恩,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小故事。仆固怀恩被迫造反的时候,他的母亲责怪他不该造反,提着刀满院子追杀他,一边追一边喊“我要为国家诛杀这个逆贼,取出他的心肝向三军道歉”。
后来听说仆固怀恩病死后,李豫还有些遗憾,说仆固怀恩不是反贼,只是被人给误导了。
在李清的建议下,在贞观年休息了两天之后,李清和李世民一起,带着至德二年的李豫前往广德元年。
两个李豫年岁差距不大,而且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很快李豫便相信了面前之人的身份。
李世民满意地看着面前的好重重重孙子,表示这帮子孙之中也就伱配和我打团。在他看来,其他的子孙,从李治开始,都有各种各样原则性的毛病,而面前的这个李豫,可以说是矮子里头最高的那位了。
李豫受宠若惊,能得到太宗爷爷如此的评价,李豫感觉这辈子都他娘的值了。
然而李世民没想到的是,李清又双叒叕藏了一手。
倒也不是李清故意想藏,只是武德朝已经被激活,他现在正在激动呢。
真想把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扔到唐末,试一试成色。看看到底是我唐翻宗李建成能够荡平朱温,还是李世民……好吧,经过历史考验的李世民对付黄巢和朱温应该是没什么问题。
嗯……不过话说回来,别说李建成了,就算是李元吉,恐怕都比唐僖宗类人。
不知李清在胡思乱想什么的李世民提议道:“正巧现在无事,不如先带着李豫去看看他儿子怎么逃出长安的吧。”
李世民的想法是好的,在他看来不能光让自己拉血压。好不容易有一个有作为的子孙,必须得带着他一起拉血压。
这话刚一出口,就见外面的鱼朝恩就慌慌张张地跑过来。
见到李豫之后立刻下拜,但在看到李世民和李清的时候,他忽然住嘴不言,而是用询问的眼光看向李豫。
“这位不是外人,乃是我大唐太宗陛下,你不必隐晦,有什么事情直言便可。”李豫如是介绍道。
鱼朝恩心里一惊,但现在显然还不是震惊的时候,毕竟大的马上就要来了。他也来不及想什么有的没的,立刻伏在地上高声叫道:“陛下!吐蕃业已入寇,泾州刺史高晖引吐蕃军入寇邻州,已经攻下奉天、武功,朝着长安来了!”
“什么?!”李豫大惊失色,他双手攥起拳头又松开,怒声问道:“程元振呢!程元振是干什么吃的?!吐蕃入寇,他这个监军为何不报!”
“陛下,这和奴婢可一点关系都没有啊,奴婢和他也不熟,许是那程元振专权自恣,害怕吐蕃入寇的消息传到您的耳中对他处罚,才将消息压下不报……”鱼朝恩先是撇清关系,随后细声细气地给程元振上着眼药。
可以说,宦官之间也是卷得很。只要有机会进点谗言,他们是不介意互相伤害的。
“这可怎么是好,这可怎么是好……”李豫来回地踱步,一下子就慌了神。
由于年初他听信程元振的谗言,冤杀兵部尚书来瑱,导致长安几乎没有军队防守。而此时镇守徐州的李光弼因为畏惧程元振与鱼朝恩的谗言,不敢入朝,更遑论指望他带兵平叛。还有仆固怀恩,几乎在宦官的逼迫下和朝廷反目成仇了。
“李嗣业呢?还有郭子仪他们都在哪里?”李世民问出一连串的问题,试图提醒李豫想起他的将军们。
从至德二年到现在也不过是六年,当时的这几位将军正当壮年,没理由他李豫无人可用啊。
李世民的想法是好的,怎奈李豫有时候也的确不太当人。
“李嗣业死了。”李清善意地提醒着李世民。
“死了?怎么回事?”李世民心中一惊,那比尉迟恭还要勇武的大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么强悍的一个人,怎么说死就死了?
不应该啊……
鱼朝恩见李世民即将发怒,便立刻解释道:“回太宗皇帝的话,乾元二年,也就是四年前的正月,武威郡王围攻相州。在前一年他身受箭伤正在养伤,一连在军中养伤数日。”
“武威郡王当时正在歇息,听到鼓声之后,起身大喊杀敌,致使伤口破裂,流血数升而死……”
听到这么一位勇将就此逝世,李世民不由得有些唏嘘。
“那仆固怀恩呢?”李世民忽然想起那位战略眼光不错,撺掇着追击叛军的将领。
“回太宗皇帝,仆固怀恩素有反心,他……”
鱼朝恩的话还没说完,李世民便暴怒地拎起一旁的胡凳砸了过去。
“放你娘的屁!仆固怀恩满门忠烈,一家四十余口捐躯赴国难,到你嘴里就成素有反心了?”李世民指着鱼朝恩的鼻子痛骂道:“既然素有反心,为何不在燕逆势大之时去投,非要到天下平定以后才想着造反?”
而现在的李世民压根儿就没想到,自己这位看重的子孙,能给自己整出多么大的活儿。
注1:Tempelhoff的说法详细参见Massenbach C.K.A.L von Memoiren zu Geschichte des preuischen Staates unter den Regierungen Friedrich WilheimⅡ. und Fredrich WilheimⅢ. Amsterdam, 1809, Dritter band, S.504
(本章完)
(https://www.xddxs.net/read/3213431/11111028.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