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一下来一堆
第40章 一下来一堆
苏杭直到下午两点多钟才离开甘欣家,因为很喜欢和甘奶奶聊天。
老人1922年出生,经历了这个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各种大小变局,再加上出身不错,既有阅历,也有故事,而且不缺历经世事后对这个世界的独到见解。甚至,哪怕那些神神叨叨的事情,也都能让苏杭听得兴趣盎然。
以至于,离开甘家时,苏杭脑子里已经在酝酿好几个全新的短篇故事灵感。
老人家的故事,套一套,改一改,也是可以‘青春文学’的。
正如那句:
什么旧社会新社会,人还不都是那些人。
是啊。
都是那些人。
因此,同样的故事,同样的人,换一换时代而已,都是一样的青春。
回到家,也是赶巧。
邮递员张兴国又来了,而且,几天不见,这次简直一大堆。
恰好周末,邻里都在家,再次引发围观。
人心多少都有些‘恨人有笑人无’,不过,苏家在邻里间的好口碑,加上这一片人家也都不错,对于苏杭突然这么既争气又挣钱,大家更多还是羡慕。甚至,苏家的孩子,已经成为这一片街坊在外人面前的炫耀资本。
热闹的中心,因为这一次的信件有点多,何芬甚至都有些不知所措,正让谢玲参谋着签收,见儿子回来,连忙把事情让给他。
苏杭与邻里招呼着,一边一一签收,很快分类出来,一共是来自五家的各种信件包裹。
首先是两份最新样刊,附带两张稿费汇款单。
其次,一份全新的用稿通知。
最后是两个包裹。
其中一个,看地址,来自《正茂》,因为前几天刚从《青旭》拿到一捆信件,不用拆包,苏杭也判断出,又是读者来信。不过,看包裹厚薄, 30封左右的样子,比《青旭》要少。
另外也是一包读者来信,更少,大概10封左右,来自北边邻省的一份杂志。
同时,两份包裹还都附带了一份独立信件。
苏杭大致判断,应该都是‘约稿’信函。
毕竟都是引来了读者来信的文章,想想那天特意上门的方薇,即使曾经没经历过,也能猜测,其他相应杂志会是如何反应。
签收完,这次没有当着大家拆包。
打发洪绫送去楼上,东西有些多,隔壁谢玲殷勤地主动帮忙,捧着两个包裹跟随洪绫一起上了楼。
苏杭则走向骑回的凤凰大杠,取出放在车筐里的一袋东西,一边说道:“恰好带了瓜子回来,大家尝尝?”
说着开始分发。
带了二十包瓜子,都是一两一包,分了一圈,等大家都嗑上,塑料袋里也已经见底。
瓜子自然是从甘欣家带回。
来自甘欣祖孙偶尔做工的瓜子厂,老板厚道,偶尔会发一些自家产品给工人当福利,说是让吃过之后提提意见。
挺有想法。
而且,简单的塑袋包装瓜子,还有自己的品牌:
老乡亲。
苏杭就觉得吧,若是让自己提意见,品牌名称得先改了。‘老乡亲’这种,亲民是亲民,但,看着就缺少一些格调啊。
嗑着瓜子,大家又围绕刚刚的信件包裹夸了几句,不免还调笑着提起‘女婿回门’之类。
毕竟甘欣在苏杭家住了三天,苏杭今天又亲自送回,怎么看都像毛头女婿第一次带小媳妇儿回娘家。
苏杭已经不是以前的腼腆少年,听大家无伤大雅的玩笑,很配合,气氛也就更加融洽。
直到各自手中的瓜子嗑完,邻里们才逐渐散去。
苗凤走在最后,要出门才想起自家女儿,朝楼上喊了一声,谢玲飞快在楼上冒头,应了一声,又飞快跑回屋内去。
说是正在看书呢。
别吵别吵。
见女儿如此,苗凤笑着斥了句,还是先回了家。
送走苗凤,苏杭和母亲说了几句在甘家的事情,左右看看,问道:“我爸呢?”
“化肥厂一段围墙前两天被雨水冲塌了,他去帮着砌墙,”何芬说着,叹了下:“垒起来又怎样,还说怕丢东西,那厂里破破烂烂的,现在谁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可丢?”
“话不是这样说,”苏杭笑道:“一大堆设备,卖废铁都是不少钱。”
“要是那陶丙立不承包了,怕是真只能卖废铁,”何芬还是摇头,面带愁容地看向自家儿子:“爸妈也是没用,都得要你养活了。”
苏杭拉住母亲的手:“这什么话,我养活你们不是应该的吗?”
“好儿子,”何芬感动地拍了拍儿子手背,朝楼上示意:“去看看吧,这次都是什么?”
“嗯。”
苏杭答应着,正要转身,何芬想起来,又拉住,问道:“晚上想吃点啥,妈给你做?”
“现在才三点啊。”
“闲着没事,提前准备准备,”何芬道:“要不再去割点肉,今晚包饺子?”
“别了,”苏杭道:“咱家总这样,也不好。”
“哪有总这样,也就偶尔?”
“反正不用,我中午也吃了好的,”苏杭道:“咱们晚上清淡一些吧,馒头炒菜就行。”
何芬又问:“想吃啥菜?”
被母亲缠着追问吃什么,曾经这个年龄的苏杭会不耐烦,重回后却知道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也就耐着心,说道:“外面的豆角,摘一些,炒辣点。”
“只豆角够么?”
“够啊,不行就多炒点,我刚刚还看,几天雨下的,又发了一大片,得赶紧吃。”
这么又说了几句,终于被放上楼。
进到屋里,洪绫已经再次赖到了床上,谢玲则坐在床头书桌旁,正在翻看早前收到的一本杂志样刊。
刚刚的信件包裹都摆在窗边的宽大书桌上。
见苏杭进门,扎着两个辫子的谢玲连忙起身,瞄了眼一旁的洪绫,小脸微红,招呼道:“苏杭哥。”
“没事,你继续看吧,”苏杭朝桌上一堆示意:“我拆这些。”
小丫头应了声,重新坐下。
苏杭拉过椅子坐在窗边的桌旁,找了削铅笔的小刀,先拆开两份最新的样刊,其中一份是上月收到用稿通知的,加上这个,六份用稿通知全齐。
另外一份,也没有用稿通知直接就发来。
已经月中,该到的基本都到了,后续大概率不会再有。不过,这么一算,上月的投稿,已经中了9篇。
还不是全部的十六分之九。
因为至少最后一周的投稿,当时还在路上,肯定赶不上这个月发行,按照除去4篇计算,相当于12中9,百分之七十五的过稿几率。
苏杭私下一直在斟酌这件事。
大概判断,之所以如此,一半原因,是自己超前的‘青春文学’概念,另一半,怕就是书法了。
就像之前的期末考试,语文能够拿到满分,与自己满篇的漂亮字体密不可分。要不然,至少作文上,文章写得再好,如果字体一般,扣个几分也是理所当然。
同样,投稿方面,若是没有那一手让人看了就眼前一亮心生倾向的好字,别说75%的过稿几率,能有50%,也算奇迹。
若是再用一个贴切比喻。
这件事就像谈恋爱。
想想看,一个身高一米八还英俊帅气的男模级小伙搭讪姑娘,就算口拙嘴笨一些,成功几率都不会太低。
更何况,苏杭的‘男模’们不仅有帅气外表,内涵也并不差。
因此事半功倍。
闪过这些念头,苏杭又找到两份稿费汇款单。
拆开。
两篇文章:
《梦里的麦田》,6700字,给了千字20,一共134元。
《徘徊在十六岁》,6200字,属于又一份没有收到用稿通知的一个,却是给了又一个顶格的千字30,一共186元。
算上之前,还有前几天从《青旭》主编谭丰振那里拿到的1000块预付,合计一下,这个月,已经赚了超过2500块钱。
2500块。
这年代,什么概念?
凭借这笔钱,理论上,苏杭已经可以去买一台低档些的录像机,然后开一个录像厅。
录像厅啊。
改开后的蛮荒时代里,很多甚至是在后来登上各种富豪榜单的有钱人,早年都是凭借开设录像厅崛取第一桶金。
前些天张溢还说起,周末打算去看录像。
可惜了一场雨。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只能下周。
今天是8月13日,距离月底8月28日开学,只剩两个星期时间。
<div class="contentadv"> 早上听过甘奶奶的那些话,苏杭已经打算再做一些调整。
接下来的两周,不再赶着学习,尽量过一个少年人该有的假期,睡睡懒觉,看看电视,打打游戏,还有,喊上小伙伴去逛街钓鱼,如此之类。
毕竟高二高三的课本已经基本过了一遍,习题也做了一些,算是为重生后记忆锐化的效果添了一道加成。
后续继续的加固,完全可以放在开学后的正式课堂。
总不能开学了,什么都会了,每天在课堂上无所事事,那也挺尴尬的。
苏杭又没有跳级或者提前参加高考的念头。
想着这些,已经拆开了其他信件或包裹。
基本如同预期。
除了一封全新的用稿通知,另外两个包裹里,都是读者来信。
附带信件果然是相应杂志的约稿。
其中《正茂》给了千字30,比之前的《数不清的流年》翻了一倍,也算诚意。另外一份杂志给了千字25,苏杭也打算再寄去一篇。
毕竟发表数量才是关键。
关于投稿,苏杭也打算调整一下。
接下来,没有约稿的,就不再乱寄了,多出的稿子存下来,直接出书。
这样可以避免将来的可能纠纷。
就说另外已经寄出的,暂时不知道对方采不采用,之后就是一个个小麻烦,必须先与相关报刊杂志沟通好,避免这边出书了,那边才计划用上,导致结集比发表还早,产生乌龙。
事情不大,闹起来却不好看。
反正,算上已经发表的,已经用稿的,还有几篇确定的约稿,后续炒作时, 16岁少年,短短一个暑假,十几篇的文章发表数量,足够吸引太多人的眼球。
正梳理着,察觉一旁动静,扭头,才发现谢玲不知何时凑了过来,正瞄着桌上摊开的样刊之类。
见苏杭看向自己,丫头脸蛋又是一红。
虽是从小到大的邻居,但谢玲以前对这个比自己大3岁的邻家兄长是没什么感觉的。
甚至有点俯视。
因为以前,谢玲才是这片街巷最受关注的一个,主要是学习上,每学期都能拿到奖状,才上初中,家里堂屋都被各种奖状贴满,任何人到谢家,都难免赞叹一番。
因此,去年刚上初一,谢玲就已经在幻想将来考上大学的事情。
至于邻家的兄长,以对方不温不火的学习成绩,哪怕进了也算重点的河元二中,她也不觉得对方能跳出这片棚户区。
高考可难了呢。
然而,谁能想到,才短短几个月,几乎要被他无视的邻家兄长就已经耀眼到让她不敢直视。
先是那1022分的高一期末成绩。
同是学生,即使还是初一,暑假后才到初二,谢玲却比周围大人更明白要考这么高的分数有多难,私下里参照自己的成绩算了算,谢玲觉得,自己也就是900分的水准。
然而,惊人的考试分数还只是开始。
短短一个暑假,邻家兄长就又变成了大作家,那些文章,每一篇,谢玲反复阅读,都感觉心脏都会跟着跳啊跳。
已经是少女萌动的年龄,近在咫尺的如此耀眼,可以想象谢玲的感觉。
不过,谢玲却是不敢表露出来。
因为自卑。
苏杭哥都有两个女朋友了,似乎,听伯母说,外面还有姑娘喜欢他,好像还是车接车送的富家女孩。对比起来,她一个长相普通的小丫头,哪里有什么优势?
可……
就是忍不住要接近一下。
忍不住呢。
窗下的书桌旁,见妮子脸蛋红红的模样,苏杭却只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笑着拿起刚拆出的两本样刊:“给,拿回去看吧。”
“嗯,谢谢苏杭哥。”
谢玲接过,才注意到某人刚刚的话语,这是……赶自己回家么?
扭头瞄了眼床上的洪绫,丫头不由想偏。
自己肯定是碍眼了。
掩饰着内心的失落,谢玲还是乖乖说道:“苏杭哥,那……我先回去了。”
“嗯。”
苏杭应了声,等丫头离开,再次找到《正茂》的那份约稿信。
信上除了约稿要求和稿酬条件之类,还附带了一个电话号码,说是如果苏杭有什么疑惑,或者其他需要,可以电话联系,详细沟通。
电话直通《正茂》的主编,名字叫张良孟。
苏杭对《正茂》没什么疑惑。
不过,对《青旭》,还有《青旭》背后的博艺出版社,倒是想要多了解一些。
现在是周日,不适合打过去。
明天……
等到了商都,倒是可以提前联系一下,打探打探。
知己知彼,才更适合谈判啊。
随后无话。
第二天是8月14日,星期一,新的一周。
化肥厂那边的围墙还没砌完,苏全民今天却没再过去,一大早,饭还没吃,就开始翻找衣柜,挑选出一套得体衣服。
今天要陪儿子去商都。
七点半不到,父子俩就已经坐上了去往商都的小客车。
不过,虽然河元是商都下辖的县级市,距离很近,但九十年代的糟糕路况,还是让两人一路颠簸到快要九点钟才抵达市区车站。
出乎预料,刚在河元的客车停靠点下车,就见不远处方薇举着一个写了‘苏杭’名字的牌子。
周五通话时,谭丰振说会派人来接,苏杭没太放在欣赏,不成想对方挺放在心上。
这倒是麻烦。
因为还打算提前和《正茂》那边沟通一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关于博艺的内幕。
方薇也一眼看到苏杭父子两个,跑上前,热情的打招呼。
寒暄几句,三人一起出了车站,眼看方薇要去喊出租车,苏杭没再犹豫,打断道:“方姐,稍等一会儿可以吗,我还有个电话。”
对方再热情,还是要在商言商一下。
说着指了指不远处一个书报亭。
方薇好奇道:“什么电话?”
“恰好也是关于一个约稿的,”苏杭半真半假:“说是九点钟打过去,沟通沟通。”
方薇听苏杭这么说,不由生出了一点危机感,甚至还有些怀疑,少年是不是在故意拿捏,不过,也不方便多问,只好点头:“没问题,反正现在还早呢。”
等苏杭走向书报亭的公共电话,方薇想了想,试探苏全民道:“叔叔,苏杭最近又收到约稿了?”
对于儿子能出书,钱不钱什么的,苏全民没太放在心上,更多依旧是觉得这是一份荣耀,因此路上还和自家儿子交代,见了人要谦虚一些,好好谈这件事,可别搞砸了。
当下听到方薇问起,苏全民也不隐瞒,还多少有些骄傲道:“是啊,就昨天,一下又送来五家的信,还有读者来信的包裹,其中两个带了约稿。”
方薇追问:“哪两个啊?”
苏全民摇头:“这我就不清楚了。”
儿子的文章,苏全民是一篇不漏地都悄悄读过,只觉得很好,其他……自从儿子考了1022分,他这个做父亲的,下意识都不再替儿子拿主意,无论是交女朋友,还是学习,又或者写文章。
因为觉得儿子长大了,有主见了。
自己反而落伍。
方薇没问出来,只好放弃,转向其他话题,倒也不再怀疑苏杭刚刚的借口。
另外一边。
苏杭很快联系上了《正茂》的主编张良孟,没说自己到了商都,稍微谈了谈自己打算给对方的文章想法,就巧妙地把话题引向了《青旭》。
《正茂》那边显然也已经知道苏杭同时发表在《青旭》上的那篇《林清和许白》。
张良孟还赞叹了几句。
然后,当苏杭隐约透露《青旭》背后的博艺有意和自己加深合作时,对面的张良孟不知道是不是明白一些什么,也不隐瞒,爽快地透露了一些博艺的经营状况。
通话持续了不到十分钟,苏杭放下话筒时,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
其他不说,只是一个700万的负债,苏杭就觉得,天平又往自己这边倒了许多。
前世的经验让苏杭明白,与负债者合作当然是有风险的。不过,同时,当你筹码足够,与负债者合作,也是最能获得主动权的,因为你可能就是对方摆脱负债的救命稻草。
至于风险……
苏杭是玩笔杆子的,又不打算投入资金,最差的结果,是将来被拖欠,然而,这一次合作,苏杭看中的却不是将来的细水长流,而是一份提前的预付款。
类似后来一个说法:
你看上别人的利息,别人看上你的本金。
这一次,苏杭只要能提前拿到一个‘利息’,‘本金’甚至都无所谓。
因为,对于苏杭而言,提前,就能抓住更多机会。运作得当,早早地赚回几本书的版税,都不是没有可能。
PS:今天两大章11000字,大家随便投点什么吧
(https://www.xddxs.net/read/3164299/116237301.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