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全文阅读 > 第412章 重礼!

第412章 重礼!


对于贾贵的汇报,刘胜也并没有做出太过剧烈的反应,只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如今汉室,至少在军功统计和赏赐标准两项上,是绝对要比后世绝大多数封建政权要更完善、更健全的。

        军功统计基本完全以首级实物为准,且需要监军御史、军中同胞上下级为证人,这个自就不用多说了。

        而在赏赐力度方面,汉室对于立得武勋者的封、赏,也都有着极为清楚地标准线。

        如贾贵方才所言:按照汉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时的先例,斩匈奴正卒一人,当赏钱一万五千,粮二百石,另各类赏赐若干;

        斩匈奴奴、仆属从部族之卒一人,赏钱三千。

        其实贾贵并没有说全,或者说只提到了本身职责范围内的内容。

        实际上,贾贵口中这句‘按照汉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时的先例’,其实是因为这件事从最初的刘邦开始,便始终没有落在具有法律效应的诏书之上,而仅仅只是被记录成一个薄子,也只具有类似备忘录、行事准则之类的非正式记录的意义。

        而这份非正式记录的全部内容,几乎涵盖了一名士兵在战场上能取得的每一种功劳,所对应的封赏规格。

        主要分三方面:爵位,职务,以及金钱。

        比如在攻城过程中立下‘先登’之功,也就是率先登上城墙,在本方攻城过程中,为战友在城墙上形成‘据点’而建立了实际基础,便可为此战毋庸置疑的首功。

        而在这份由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所编撰的非正式备忘录当中,先登之功的封赏标准,是官大夫(六级)以下者直接升至官大夫;

        官大夫及以上、左更(十二级)以下升爵一级;

        左更及以上、大庶长(十八级)以下升爵半级,也就是累计两次升爵一级。

        这是爵位方面。

        在官职方面,先登之功对应的职务升迁标准,则是:屯长以下,直接升为屯长,屯长以上、队率以下官升一级,队率以上、都尉以下则升半级,也就是成为高一级将官的副职。

        除此之外,自然也有保留节目:赏钱。

        ——先登之功,赏百金,也就是一百枚金饼。

        再比如夺旗之功,也就是在战斗过程中将敌方的军旗大纛抢到手,导致敌军士气涣散、军心大乱,也同样算得上大功。

        而夺旗之功的封赏标准则为:左更以下累计两次、大庶长以下累计三次升一级爵位,队率以下升职务半级,赏十金。

        先登、夺旗,以及陷阵、夺营等,还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项。

        除了这几项,其余诸如斩首、俘虏,亦或是战前发现敌军行踪、战时发现敌军调动,乃至于将军报、信件顺利送达目的地等等,都有着相对应的赏赐标准。

        其中最为核心,同时也是描述最为详细的,无疑便是斩首。

        经由太祖高皇帝制定,并经过后来的太宗孝文皇帝、孝景皇帝不断完善,如今汉室对于‘斩首’的封赏标准,已经被细化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

        比如最开始,太祖高皇帝刘邦的版本当中,关于斩首的赏赐标准,仅仅只针对斩首数量,如‘斩首几级可以升一级爵位、升一级官职,每一级敌军首级可得赏钱几何’等;

        等到了太宗孝文皇帝的版本,便多出了一个戏份类别:敌军身份。

        当敌军是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匈奴人,并且是正卒,而非仆从、奴隶炮灰时,斩首赏赐标准沿用太祖高皇帝所制定的标准;

        而仆从、奴隶炮灰,乃至于俘虏兵的斩首标准,则在前者基础上减去三分之二,且只有赏钱,并没有加官进爵的福利。

        简而言之,便是一个真正的匈奴人首级,在去掉官、爵方面的附加值之后,‘面值’等同于三个仆从部族、奴隶炮灰,以及投敌俘虏的首级。

        当敌军是叛乱的诸侯国兵时,一应封赏力度,则都在太祖高皇帝制定的标准,也就是‘斩首匈奴正卒’的标准上减半。

        这其中,也还要细分分诸侯国兵和非诸侯国兵——诸侯国兵在匈奴人的基础上减半;

        非诸侯国兵,也就是那些被裹挟,或主动或被动的加入叛军的民兵乡勇,则在减半的基础上再减半。

        并且同前者一样:斩首非诸侯国兵的封赏,也同样只有赏钱,而不包含官、爵升迁。

        除此之外,关于‘从某爵位升到更高一级爵位,总共需要多少颗什么身份的首级’,也都在这份备忘录中有着详尽得说明。

        如一级公士升到二级上造,需要一颗匈奴正卒首级,或两颗叛军诸侯国兵的首级;

        二级到三级加一颗,三级到四级再加一颗······

        周而复始,以此累加,一直到六级的官大夫。

        从五级的公大夫到六级的官大夫,累计需要五颗首级的武勋;

        而从官大夫往上,就开始不再采取累加制,转而采取‘兑换制’。

        比如一个爵位公士(一级)的人,在某场战争终累计斩获五颗敌军首级,那按照累加制度,此人便可以直接爵升五级,从公士升为官大夫(六级)。

        但在达到官大夫之后,这个人想要再提升爵位,就需要再从零开始。

        先前那五颗首级清零,官大夫(六级)升公大夫(七级)需要两颗首级,这个人就要再斩获三颗敌军首级,才能用于兑换公大夫的爵位。

        而在取得公大夫的爵位之后,此人所斩获的三颗首级也随之被兑换消耗,累计斩获首级数再次清零;

        要想将爵位从公大夫(七级)升到公乘(八级),则需要再另外斩获三颗首级······

        就这么一颗一颗往上加,一直到从十九级的关内侯升二十级的彻侯,需要十六颗首级来兑换。

        总共算下来,从一级的公士到二十级的彻侯,便需要整整一百四十颗敌军首级。

        当然了:这一百四十颗首级,指的是亲手斩杀、斩获,而非军官指挥作战的整体所得。

        至于军官指挥作战,则算的是浮斩,即:斩获数减去本方阵亡数。

        并且军官指挥作战的整体浮斩,也另有一套封赏标准,且难度远高于个人斩获。

        如果说一个个体,需要一百四十颗首级——匈奴正卒首级才能得封为侯,那将官想要凭借指挥作战的浮斩获封为侯,这个数字恐怕就要翻上还几倍,乃至是十几倍。

        当然了:从一级的‘公士’开始往上一步一步爬,早已经是太祖高皇帝,以及后来的吕太后年间的老黄历了。

        如今汉室,已经很少有成家立业之后,爵位还停留在公士的人了。

        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赐天下民田爵,针对底层民众一视同仁——每户与田一百亩,农宅一处,并授予一级爵位:公士。

        也就是说,早在汉开国之时,汉家天下九成九以上的人,都是公士的爵位。

        而在开国初期,汉家实际上还并没有平定天下——关东的异姓诸侯叛乱,一直持续到了太祖刘邦驾崩当年;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刘邦最后的寿数,就是被淮南王英布叛乱过程中,那枚不长眼的流逝所耗尽的。

        所以在当时,汉家关于爵位升、贬方面的规定,几乎是完全沿用秦二十级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即:只有立下军功才能升爵,且在犯罪时可以以爵抵罪,也就是通过降爵来减免、抵消刑罚。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太宗孝文皇帝之时,直到先孝景皇帝的老师、太子家令,曾经的内史、御史大夫,如今的北地守晁错,向太宗孝文皇帝呈上一封奏疏。

        那封奏疏,叫《论贵粟疏》。

        其内容洋洋洒洒上千字,核心主张不外乎一句话:输粟捐爵。

        何谓输粟捐爵?

        ——允许天下的每一个人,通过向边关输送粮食的方式,来换取自己想要的爵位。

        如向边关送去几百石粮食,就可以换到需要五颗敌军首级才能换来的六级爵位:官大夫,从而摆脱理论上的‘被统治者’阶级;

        再如向边关输送几千石粮食,便可以得到几十颗首级才能换来的十二级爵位:左更,从而正式跻身于特权阶级。

        若是舍得下本,捐上个几万乃至十几万石粮食,那十六级爵位:大良造,也会立刻向你招手。

        通过这样的方式,百姓——主要是有闲钱,同时又对爵位有追求、有向往的民众,便可以得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显爵;

        朝堂也可以不花费哪怕一枚铜钱,就靠着不值钱的爵位为边关输送足够的军粮,以环节当时捉襟见肘的军粮储备。

        刘胜不确定这个做法到底好不好、这个办法到底算不算个妙计。

        刘胜只知道:晁错的《论贵粟疏》,成为了继汉家历代先皇有事儿没事儿‘赐爵’之外,在秦二十级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上,刺下的最致命的一刀。

        从那之后,汉室已经很少能见到爵位在公士(一级)、上造(二级)的壮年男性了。

        除非是刚成年、刚分家出来不久,并从父亲那里继承了递降两级爵位的庶子、余子们,否则但凡是个成家立业三五年的成年男性,往往都会是不更(四级)以上的爵位。

        (汉律:户主死,嫡长子递降一级袭爵;幼子、庶子各再降一级而袭爵)

        ——便宜啊!

        四级的不更,在军中需要三颗首级才能换到,却也只需要输送一百多石粮食就能换到,折钱不过几千!

        即便是六级的官大夫,所需也不过是三五百石粮食,折钱才一两万!

        咬咬牙省下些粮食,往边关走上这么一趟,甚至是托人替自己送上一趟,便可以换这么一个爵位,并借此把自己的徭役、兵役顺位往后稍一稍不说,还能备做抵罪之用。

        说不定什么时候不小心犯了罪,这爵位不就派上用场了?

        虽然未必能抵什么大罪,但至少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减轻处罚,如死改缓、缓改无、无改有之类,还是勉强可以争取一下的。

        这还是那些没什么钱——至少是没什么闲钱去‘买’爵位的黔首农户。

        真要说起狗大户,还得是那些个豪商富贾。

        就说如今长安,哪家有名有姓的豪商,头上不顶着个少上造(十五级)、大良造(十六级)的显爵?

        ——在如今汉室,商人群体的爵位,甚至很可能比军中的中高层将官都更高!

        便拿刚结束不久的马邑战役来说:堂堂车骑将军郅都,如今汉室军方的最高将领,也不过是个驷车庶长(十七级)的爵位,仅仅只比长安豪商们的天花板高出一级;

        就连这,都还是先孝景皇帝屡屡破例,想破脑袋找由头,给郅都一次接一次升上去的。

        就连军中的‘老人’——飞狐都尉张诩,也只比郅都高一级,卡在十八级的大庶长却也已经卡了十几年。

        至于前将军程不识,就更是只有中更(十三级)的小虾米,真要和长安的商人比爵位,只怕未必能找出几个和自己‘旗鼓相当’的。

        对于这样的状况,刘胜当然有心改变;

        但碍于这是祖法,而且还不是某一位先皇,而是历代先皇接力完善的制度。

        至少就目前而言,刘胜还远没有改变这些制度的能量。

        但不能改变制度,却并不意味着不能挖制度的墙角……

        “朕尝闻:赳赳武夫,国之干臣。”

        “在过去,历代先皇因为自己的仁德,而在节、庆或是大典之际广赐天下民爵。”

        “——国虽以农为本,却也同样离不开为国征战的忠臣义士。”

        “天下百姓可以在喜庆的日子得到赐爵,难道打了胜仗的国之干臣,就不应该在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得到赐爵吗?”

        暗下措辞一番,刘胜便冷不丁道出如是一语,惹得殿内众人齐齐一愣!

        待反应过来,刚要试探一下刘胜的意图,便见少年天子洒然起身,满是畅快的长呼一口气。

        “今岁开春,朕就要加冠亲政了。”

        “——将士们为朕的加冠大典,准备了一份朕朝思暮想,甚至是历代先皇苦等一生的大礼。”

        “如此重礼,朕难道应该坦然受之,却不做出表示吗?”

        “下去之后,诸公同朝中百官商议一下吧。”

        “朕也去趟长乐,探探太皇太后,太后的意思。”


  (https://www.xddxs.net/read/3059587/116892663.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