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上钩
多铎之前猛攻明军左翼,不仅探出了明军的虚实,还成功迫使朱慈烺提前把黄得功,刘泽清两部援兵调入了战场。
如今,徐州城外,除了常青山,任宣率领的大军坚守在第一重防线之外,第二重防线只剩下了南方各省赶来的战兵精锐。
而决战的前一日,秦凯和高杰都接到了朱慈烺的命令,不再避战,纷纷派出徐州城城内的精锐兵马出城作战,以免城外的近两万清军南下支援二十多里之外的朱慈烺。
不过,这个时候,洪承畴也留了一手,他在城外布下了天罗地网,层层阻击。只要秦凯和高杰敢出城袭击,必然难以突破。
若是南边战局取得了大胜,洪承畴相信自己的这些兵马足以困住徐州城,秦凯和高杰两人,就算能够突围,也带不走多少兵马。
而现在,朱慈烺终于动用了后方的一万多骑兵,但被己方战兵方阵所阻,根本不是大清骑兵的对手。甚至,便是朱慈烺自己也带着亲卫军投入了战场。从多铎的视角来看,战场局势现如今都朝着他计划中的方向发展。
多铎看到朱慈烺的帅旗之后,当即下令麾下老将阿喇善和孔有德领兵出击,在清军军阵中严阵以待的一万余清军骑兵和三千余藩兵精锐同时发起了进攻。
阿喇善几乎参与了满清入关前后的几乎所有大小战役,也有独立领兵的能力。顺治元年四月,随大军入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大军,追击至望都。第二年,又随英亲王阿济格西剿李过,高一功大军,同参领路什败贼于绥德州,进克延安府,追贼至湖广,七战皆捷。
如此悍将,自然也被多铎看重了。而这一万多精锐八旗骑兵是击溃对面明军的关键,只要从明军大阵的右翼和中路连接处冲入,完成对朱慈烺大军的分割,那这场大战的胜负便分了。
当然,多铎不仅要击溃朱慈烺大军,他还要朱慈烺的人头。所以,在多铎的计划中,这股骑兵冲进明军军阵之后,首要目标就是朱慈烺。
而为了避免被明军残兵咬住屁股,多铎专门留下了孔有德所部三千余藩兵精锐,为的就是挡住西面可能存在的明军残兵。毕竟,朱慈烺要是遇袭,阵中的明军将领必然舍命来救,这一点多铎还是可以预料得到的。
相较而言,还是朱慈烺的价值更大。只要朱慈烺一死,这支所谓的强军,所谓的南京朝廷就不足为虑了。
换言之,在满清高层看来,所谓的南明朝廷之所以还有如此战力,之所以还能守得住半壁江山,靠的就是朱慈烺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明国太子。而非任何其他人,也绝非南方的军力。
这些都是多铎,多尔衮和洪承畴从明军降兵降将的口中获得的情报分析而来的,也是他们做出战略决策的基础——朱慈烺一人可比千军。
明军右翼的混战还在持续,在骑兵的协助下,又把剩下的三千多火枪兵全部投入战场之后,张煌言终于稳住了阵线。
陈禹耳中充斥着各种杂乱的声音,他早已经换上了一杆长枪,腰间还别有一柄短斧,紧紧靠在张东身边,已经染红的枪头正在滴血。
他别看他平时吹牛很厉害,但其实生性胆小,根本不敢离开张东。毕竟,张东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
他们面前都是清军骑兵,黄甲白甲都有,地面被密集的马蹄声震得隆隆作响,地上到处都是士兵的尸体。
张东大声嚎叫着,呼喊手下的战兵围绕在自己身边。他们顶住了骑兵的好几轮冲锋,三十几人的旗队被分成了两拨,张东身边还剩下十来个人,现在正处于两军交战的边缘地带。
随着明军的骑兵加入战场,清军骑兵的迅猛攻势已经被遏止住,那些一开始就冲进明军军阵后方的清军骑兵,面对徐志彪的大军,根本就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
张东站在十几个部下组成的小型鸳鸯阵中,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战场的局势。他周围的士兵,不是老兵,就是完成了所有训练的精锐,他对这些部下充满了信心。
随着两军陷入拉锯战,清军的步卒战兵也跟着骑兵冲了上来。张东看着一股清军甲兵从骑兵缺口中冲出,当即下令出击。
“挡住这群鞑子,绝对不能让他们冲过去。杀!”
陈禹听到张东的命令,咽了咽口水,就如同这段时间阵型训练的时候那样,跟着旁边老兵的脚步一起冲了上去。
几个清军白甲骑兵从他们的身边掠过,马背上厚背刀的寒光一闪而过,陈禹身后那个老兵的脑袋就直接飞了出去,身子却还定在原地,一边喷着血,一边倒下。
但鸳鸯阵并没有因此停下,依旧往前冲去,陈禹甚至没有发现身后的人已经被丢在后面,冲到十几步距离的时候,熟练地掏出腰间的短斧扔了出去。
五六柄短斧呼啸而出,迎面冲来的清军甲兵应声倒下了三人,攻势锐减。明军一鼓作气,迅猛出击。
就在这时,一大股骑兵从他们的身边席卷而过,呼啸着将零散的明军和清军战兵全部淹没了,这些清军骑兵数目庞大,锐不可当,如同狂风般冲入了明军大阵右翼和中路的空隙之间。
面对源源不断从空隙中间冲过的骑兵,无论是张东的鸳鸯小阵,那支清军甲兵,还是周围的其他兵马,都条件反射般地嚎叫着往两边逃去。
如此局势之下,那些不小心摔倒的,不是被马践踏而亡,便是被乱兵踩成了重伤,生死只在一瞬之间。
朱慈烺奔驰在骑兵之中,正策马往东面而去,近千名精锐亲卫骑兵将他紧紧拱卫在中心。
风呼啸着从耳边吹过,硝烟味的烟雾窜入鼻子,这不是他第一次亲临战场了,从北直隶到南直隶,再从清河到凤阳,朱慈烺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大半的时间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
而现在,又是一次生死决战,一次决定这个文明未来的国运之战。
胜了,清廷距离灭亡就不远了,北方各省,甚至是关外蒙古,残暴的满清朝廷将会被此起彼伏的反抗拖住,朱慈烺有足够的时间收拾残局,恢复实力,筹备收复北方,辽东的军事行动。
就算是败了,大抵也不过是再拖个五六年罢了,原本历史上更加糟糕的条件南明小朝廷都能坚持下去,更何况现在无论是南直隶,湖广,还是四川,反清力量都比原本历史上更强,只要他还没死,就还是有机会拖延下去,等待时机的。
只是,他麾下的新军在此战消耗殆尽之后,或许就再也没有实力统制全局了。而清军无论胜,还是败,都将损失惨重,只剩下三四万丁口的满清,拿什么征服神州?
不过,朱慈烺有信心,他一定能打赢,他相信手下的将士,相信悍将徐志彪,相信领先了清军骑兵半个时代的骑兵方阵。他一定能击溃多铎,收复北方,收复关外,恢复国家。
忽然,后方响起了一阵骑兵冲锋的轰鸣声,朱慈烺知道是鱼儿上钩了,多铎果然把手中最后的兵马派了过来。只要能消灭这股清军骑兵,徐志彪麾下的兵马就能迅速投入右翼战场,清军必然不能敌。
朱慈烺领兵继续往东面而去,他回首望去,清军骑兵已经紧紧咬住了亲卫军的尾巴,从后面不断射出箭矢,扔出铁骨朵,袭杀亲卫军骑兵,后方的骑兵不断有人倒下,两军连接处一片混乱。
很多亲卫军骑兵调转马头,绕到了清军骑兵群的侧面,马匹惊慌地跳跃着,然后又喊杀着冲向了清军的骑兵群,但很快就又被这股庞大的骑兵群给淹没了。
清军骑兵虽然没有结成骑阵,但兵力却是朱慈烺亲卫军的十倍之多。猛然凿入之下,朱慈烺的亲卫军便是再精锐,后部的少数兵马也根本就是难以抵挡。
而且,骑兵追逐,亲卫军以后背面对强悍的敌人,任由清军骑射砍杀,死伤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像亲卫军这样,如此情形之下还能保持阵型,维持兵甲,并不断和清军拉开距离,将其引诱到后方的,已经是军中最精锐士兵的表现了。
阿喇善领兵奋力一击之后,并没有丝毫懈怠,他勒马停下,往前一看,确定周围并无明军的伏兵之后,当即下令亲卫摇旗,重新集合麾下兵马。
数千骑兵冲入明军大阵,又追击敌军奔驰了数里,虽然遇到的阻击不强,但骑兵群早已经混乱不堪。在这种时候重新凝聚部队,恢复大军战斗力,追击敌军统帅,无疑是阿喇善这样的老将必然的选择。
随着阿喇善的认旗在殿前军军阵后方被奋力摇晃,原本已经分散到南翼追逐明军溃兵的八旗骑兵纷纷调转马头,呼嚎着策马汇入了跟着阿喇善认旗冲锋的骑兵群中。
阿喇善本人更是意气风发,风在耳边呼呼作响,他只觉当年跟着先帝,跟着英亲王南征北战,杀得汉人军队一溃千里的时光又回来了。大清铁骑终究是不可战胜的,这些汉人便是一时胜了,也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
朱慈烺伏在马上,看着接连不断惨叫着倒下的亲卫,目色凶狠地咬了咬牙,又继续策马奔驰。他这一千余亲卫军都是军中一等一的勇士,军纪和战力都非比寻常。如今用来诱敌,便是逃窜之下,也有不少人能反身做出战术动作,死前也要拉个鞑子来垫背。
为了最后的胜利,这点牺牲是必须的。对于他这样的军事统帅来说,死一千人是一个数字,一万人也是一个数字,关键的是死在哪里。
说得直白一点,对于一个成熟的军事统帅而言,手上的士兵只有被安排在哪里,和什么样的敌人消耗的区别。
随着清军骑兵群重新启动,朱慈烺也已经和阿喇善拉开了足够的距离,他赶紧调转马头,转弯往北,领着七八百残部,准备迂回冲击这支掉入陷阱的清军。
此时,跟着清军骑兵群蜂拥而入的孔有德也率领麾下三千余兵马部署到了明军大阵右翼和中路的连接处,身后还有不少清军骑兵策马穿过。
在多铎的设想中,右翼的明军,包括后阵上前支援的骑兵,已经完全被牵制住了,孔有德所部除了两千余战兵,还有千余骑兵,挡住明将匆忙凑出的数百上千救援兵马,绝对是绰绰有余了,更别说其中还有近千火枪兵了。
而孔有德也是那么认为的,他此时正是志得意满,春风得意,看着朱慈烺的帅旗一路东奔北走,阿喇善冲锋成功,心中便笃定此战明军必败。
想到这里,孔有德只觉得这近一年来被明军屡屡击败的憋闷,屡战屡败的失落和恐惧,半夜火炮轰击偷袭,乱兵喧哗的心惊胆战都顿时一扫而空。
只是,不等他欣喜多久,却忽然感受到了一阵奇怪的震动。一开始他还以为是阿喇善的骑兵群再次启动的影响,但又总感觉哪里不对。
直到他回头看向了明军右翼,才赫然发现:一支规模不亚于阿喇善所部骑兵的明军骑兵正朝着自己麾下兵马所在的地方奔驰而来,看样子根本就是早有准备。
(https://www.xddxs.net/read/3029860/110740487.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