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征镇安平
若说重要,三件事都是大事,不过操作性上却有难易之分。
如第一件,定中枢。
这里其实又分成两者,一个是确定王政目前势力范围的中央首府,一个则是确定行政上的中枢组织。
在占领东海以及下邳之前,虽然算起来, 王政呆在琅琊郡开阳的时间其实更多些,但真正意义上的帅府所在,其实还是在彭城。
两个原因,一是彭城易守难攻,更为安全,二则是恰好之前的兖州兵乱,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曹孟德已替他先将这里的本土势力清扫一空, 管控起来几乎是毫无阻碍。
而当时王政的地盘只有三郡,彭城虽在最南面, 地理位置显得有些偏远,倒也暂时问题不大。
可如今却是不同了。
此时的王政坐拥五郡,地盘幅员辽阔不说,更是一个北邻青州,南抵江东,东通大海,西接泰山的百战之地,选择首府,更多要考虑的反而是交通上的四通八达,以及战略上的腾挪空间。
何况本就有陶谦的前车之鉴,当日其正是将徐州的郡治从东海搬去彭城,结果在和兖州军的交战之中,一开始便面临了敌人的全力猛攻,更在一败之下导致整个徐州的官僚体系瞬间瘫痪, 无法有效的组织动员之下,直接便失去了还手之力。
有鉴于此,无论是王政还是麾下文武, 都认为再用彭城这种极西方向的门户之地来做一州的首府中枢, 已是不合适了。
至于以何城为新的首府,祢衡首先提出设在东海郡的郯城。
比较起来,这两个地方算是各有千秋,若论优势还是郯城更为多些。
首先,从安全角度上讲,东海本就位于徐州的中心位置,郯城又处在郡内的腹地,背面靠北,北面是哪里,如今乱成一锅粥的青州啊!
而下邳却有可能直接面对扬州、豫州的潜在威胁,这两处目前还是所谓的盟友袁术的地盘,可众人都觉得袁胤之死带来的结果不好预料,扬州军再度来袭的可能性更是不小。
其次,从经济角度上讲,郯城和下邳虽然同样水陆发达,但相较而言,前者却离开阳更近,按照祢衡的意思, 若是定郯城为首府, 接下来可以更方便地将开阳的资源嫁接过来,取代其之前四方通衢的商业地位。
这种事情,之前的州牧陶谦需要顾忌琅琊本地的士族情绪,不敢去做,王政连颜氏、王氏这两个带头的都收服了,却是毫无难度了。
第三,从城池建设来讲,郯城是春秋时的郯国首度,又长时间做着徐州的郡治首府,甚至之前的易主也是因为陈登等人在内策应的缘故,而没有遭到什么损毁,无论城池的防御、设施还是官署衙门都保存完整,直接便可切入。
第四,从人心上来讲,把省府设在郯城,在徐州本地人看来,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接受起来完全没有问题。
祢衡的这个提议,之前在彭城时张昭也曾提过,而以于禁,潘璋为首的宿将也大抵支持,王政思忖了番,先不置可否,反而望向徐方问道:“徐方,你怎么看?”
之前祢衡说话时,徐方一直凝神倾听,心中其实也觉得颇有道理,此刻见王政主动问他,却是心中一动。
将军这是有别的想法?
徐方很是清楚,若论内政能力,他自然不如祢衡和张昭了,而王政既然要问他的看法,似乎就是不太认同了?
那将军却是认为哪里更合适呢?
低头沉吟不语了好一会儿,徐方有了一些模糊的猜测,又斟酌了下言语后,方才再次抬头,环视众人开口说道:
“诚如祢先生方才所言,郯城不可谓不得天独厚,繁华富庶,可恰恰是第一条,让末将觉得此地不宜为首府!”
“然后今逢乱世,丈夫大当此时也,却当奋勇进取!”徐方望向王政道:“末将前些时日读圣贤书,曾见过这一句话,孟子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方深以为然。”
说到这里,徐方顿了顿,猛地长身而立,慷慨激昂:“比如咱们如今所处下邳...”
“面临扬、豫二州虎视眈眈,若是袁术当真因从弟袁胤之死,未尝辟土之愿,愤而出兵,犯我疆土,便是砥锋在前,动辄便成百战之境。”
“而将军若是偏要以此地为首府呢?那便是提军居前,以示毫不惧战,寸土不让之意,更可坚定徐州上下人心,磨砺三军将士血勇。”
“何况郯城离下邳亦不算远,一两百里的路程罢了,袁术当真来犯,我军自要御敌在前,无论下邳还是郯城,若真有兵临城下之日,还有何生路可言?”
“末将遍观史书,如徐州这等百战之地,唯见锐意进取而生,未见退却固守而存,人性向来好逸恶劳,欺软怕硬,将军若退,则三军将士懈怠,敌人蠢蠢欲动,若生战事,便有胜败,败则退,退则危,下邳危则郯城危,郯城失则徐州失!”
“将军问末将之见,末将浅薄,不知郯城是否适合为首府,却觉生逢乱世要求保全,更应考虑进处,而非退路!”
徐方这番话说出,直令堂上人人变色,王政则是微微一笑,只是暗自感慨徐方知吾心意,又侧目吴胜问道:“阿胜,你怎么看呢?”
“郯城只是徐州的州府罢了。”吴胜大大咧咧地道:“将军这个徐州刺史,难道还会当多久不成?”
“所以祢衡...先生方才说的那些,俺觉得其实都不是很要紧。”
这话一出,尤其是后半句,再一次引得众人沉思。
是啊,天公将军一年不到便从一个无处栖身的流贼成了一州诸侯,那么他的地盘,又怎可能一直只是一州呢?
“哈哈哈,你啊。”王政心怀畅慰,只觉自家这两个总角才是系统之外最大的收获,郎笑声中拍案而起,睥睨全场,正色道:“两位少校之言,正合我意!”
“本将心意已决,吾之首府,当为下邳也!”
他这主公既发话了,便是乾纲独断,一锤定音,此事已是定下,不用再讨论了,至于接下来如何完善官署衙门的设施,以及其他地方的人员、资源的搬迁,这事自然是由祢衡以及新附的陈瑀等人负责操办,自行商讨。
接下来便是讨论行政上的中枢组织了。
这个基本上也是和第二件事情“定官制”实为一体了。
东汉体制继承了前秦和西汉的体制,职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朝,但旧有的制度不可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而又不完全与之相同。
如王政的这个“徐州刺史”,刺史者,本是中央官员,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钦差大臣,起源自汉武帝时设立的十三刺史部,主要负责监察二千石长吏、强宗豪右和诸侯,与尚书令相似,刺史秩六百石却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郡守,位卑而权重,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但从东汉开始,尤其是东汉末年刺史权力进一步扩大,却逐渐成为了地方常驻的行政官,不但有固定官署和驻地,且只需派人入京奏事,已不需要亲自入京师汇报。
西汉时的刺史若要罢免某州的郡守县令,是要先弹劾的,说白了只有一个投诉权,决策权却是在中央的三公手里,只有他们派人家验,核实无误后才会定夺。
而至东汉时,刺史已不必经过中央三公,弹劾连过场形式都不用了,便可直接罢免。
且刺史本为监察官员并无属吏,但后来由于其权力扩大,事务增多,开始有从事为其属吏,刺史往往派从事为耳目,掌握高官的去留大权,便开始对地方行政进行干预,到了后期,皇帝往往下诏要求刺史亲预庶政,如此一来刺史的性质便从监察官转为行政官。
而在东汉末年时,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使得地方郡守难以应对,为了镇压叛乱中央再出昏招,连兵权都开始下放,直接便让刺史、郡守乃至县君都拥有了典兵之权,发展到灵帝听从宗室刘焉的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时,中央权威已是形同虚设,群雄割据的局面再难更改。
既然暂时决定继续沿用大汉的体系,那么官职直接照搬即可,并不算难,麻烦就麻烦在官职人员的任命上。一个个的郡县,都得确定人选,下达公函。
而这恰恰便反应了王政地盘扩展太快后出现的问题了。
如彭城、琅琊这样时间长点的还好,张昭在之前本已口头任命过国相,琅琊亦有几大士族的子弟管理,如今不过是一一补个文书章程即可。剩下泰山、东海、下邳这三处的郡县,很多地方到目前为止,基本都是安排一部分天军御外镇守,天辅营则负责治安,却是一个文官都没有,内政上基本都是武将兼管,这等权宜之计,不可长久,趁此机会,还得挑选任命合适的人选。
如郡守、县君这些,权力极大,更决定内政民生,可谓十分重要。更是第一次正式的任命,王政必须亲自过目,交代了祢衡和陈瑀联合负责,加紧选定名单出来,然后交给他,再来一一确定。
除了这些地方官员之外,还要任命刺史直属的部门和官员。
这点便不能照抄了。
因为两汉名义上始终是郡县制,这代表着郡县有常设固定的体系机构,州反而没有。
如今的各路诸侯基本也都是自己重新架设出一套体系,什么长史、司马、参军、别驾之类的官员方才给州牧、刺史配置上去。
最后在陈瑀的建议下,大体分为三个部分,政务上设立司马府,军事上设立霸府,考核官员、针砭政事上,设立司空府。
宰执府里王政任命了祢衡为左司马,张昭为右司马,即为目前一州官员的核心。
自认王政为主以来,祢衡屡次献计功劳不小,但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相较而言张昭自成为彭城国相后亦是治理有方,更有输运粮草、补充前线士卒之大功劳,可谓允文允武,且无论名气、资历、年龄其实都要在祢衡之上,他位高居祢衡,连祢衡本人也没什么意见。
补充说下,秦汉的官制里其实都是右尊左卑,如秦代的爵位分为二十级,左庶长是第十级,右庶长是第十一级,左更是第十二级,中更是第十三级,右更是第十四级,一直到高的第二十级。可见右尊于左。
甚至直到唐时都是如此,右尊左卑的另一个明证,是升职一般称为“右移”,降职则称为“左迁”。诗人白居易在其着名的《琵琶行》里,就有一句“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失意之诗,韩愈也写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名器上左尊于右,应该是从明朝开始的。
军谋/议掾三人,一个王融,一个颜亮,一个陈瑀。
作为琅琊王氏、琅琊颜氏、下邳陈氏三大世家的家主,给三个位高却职权不清的官职,既有礼遇的成分,亦有政治意义的所在。
霸府,这个算是王政剽窃了魏武未来的创意,当然职能上有所不同,曹操那个算是一个架空汉室的利刃,王政这个只是觉得名字好听,本质上还是管军事为主,制度上也是东汉目前的将官制度。
王政自认大将军,此号在战国时期已有出现,汉初韩信曾担任,后来逐渐成为常设官职,作为将军之首,名号大将军,顾名思义就是在将军名称里加上大字,如镇西大将军、征南大将军等等。目的是提升名号将军的地位,以示尊崇。
名号大将军在地位上高于四征将军。
而征镇安平亦是遵循汉制,毕竟要留下空位,缓冲的余地,总不好叫部属们一下子做到顶,以后谁立了功,没法儿奖赏。
任命吴胜为平东将军、徐方为平南将军、于禁为平北将军、潘璋为平西将军,四人皆为三品。
剩余古剑、陈皎、吴牛、吕德等人,分别按照战功,各有任命。
(https://www.xddxs.net/read/3028591/719569457.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