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第 276 章
王守仁一直是个挺靠谱的后辈(至少在外人看起来是这样),杨一清也没太关心,到出关时还没看到人,他便与仍在嘉峪关经略关外七卫的张海等人讲了一声,准备先带着大部队回西安府去。
元思永倒是不太放心,又和杨一清提出在嘉峪关等王守仁他们,他正好也可以多在嘉峪关一带观察观察屯田情况。
左右三人是要一道回京去的,杨一清考虑片刻后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与此同时,京师那边也收到了张海送回朝中的《安边方略六事》。
马文升就着这事儿开始开六部会议,讨论该不该照着张海这六个建议办。
张海这建议总结起来很简单。
这些土地吧,着实贫瘠得很,要粮没粮,要矿没矿,就算我们现在出兵把他们赶跑也没啥好处。
与其劳师动众率兵出关,倒不如先观望观望,先把勾结土鲁番的夷族叛徒清理清理,再挑几个中用的夷族首领扶持起来。
想想看,关外七卫西面土鲁番、北面瓦剌、南面鞑靼,他们和这些部族都有毁家灭国之仇。
只要大明对他们使点挑拨离间的计谋,让他们不要忘记彼此间的仇恨,再把咱嘉峪关起来让他们在外面互殴,哈密卫的祸乱自然就平息了!
对于大明来说,要做的只是封闭嘉峪关,关起门来多修墩堡多囤粮,练好兵马震慑诸夷就好,全程不需要损耗大明一兵一卒!
只要不心疼关外七个羁縻卫所所管辖的那一大片土地,这样的建议其实很不错,毕竟对许多人来说这些地方确实没什么用处。
按照西汉赵充国的说法,那就是“毋令解仇”。
让他们相互仇视,就让他们轮流互殴,打得越狠越好,就算城池毁了人死了,朝廷也没什么损失,只需要挑其他人扶持就好。
左右都是要朝廷拨款维持羁縻关系的地方,补贴谁不是补贴?
总不会觉得这些地方经营好了,还能给朝廷缴纳赋税吧?
别开玩笑了!
眼下连陕西行都司都还处于亏钱状态,谁有本事把关外七卫经营起来?
兵部开会一讨论,觉得张海这个提议在情在理,非常符合大明朝廷价值观,拍板决定把这份建议整理整理递给朱祐樘看。
隔天文哥儿就发现老丘一脸郁闷地下衙。
文哥儿追在丘濬屁股后面很是关心了一番:“怎么啦?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
丘濬没吱声,直至回到家,周围没旁人了,才跟文哥儿讲起朝廷封闭嘉峪关的事。
河西走廊那一带可太苦了,苦得军户只要能想办法跑的都跑光了。再加上近些年开中法的变动,商屯的人也差不多该跑了。
所以朝廷对西北的安排眼下看来是没问题的,咱不就该修好墩堡练好兵吗?多正常的提议啊。
可就是因为这提议听起来无可辩驳,丘濬才会那么郁闷。
他还是觉得要是马文升能亲自去一趟,情况会跟张海去不一样,至少提的不会是封闭嘉峪关这种建议。
可惜他自己也没亲自去过河西走廊,不能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真是把丘濬给憋坏了。这不,回来后就私下给文哥儿讲了这事儿。
文哥儿听完后脱口而出:“闭关锁国!”
丘濬闻言瞧了文哥儿一眼,示意他把这说法展开讲讲。
文哥儿敲了敲自己的脑壳,想了半天后才扯了张白纸在上面边写写画画边给丘濬说起闭关锁国的概念来。
按照咱老祖宗的《易经》,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世界在变,你也要变,不然你肯定好不了,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就算你现在天下第一强,别人来朝贡你觉得他们全是在占自己便宜,可以后呢?
关起门来断绝所有往来道路,关个十年二十年可能不会有什么变化,关个一百年两百年呢?
万一恰好天公不作美,安排个天才诞生在外边,教会那边的人许多新鲜技术,而我们永远不去接触不去了解,岂不是平白落后了这么一两百年!
唐太宗还派人去印度学制糖技术呢!
看看人家唐太宗,为了吃口甜的多么努力,从来不会抹不开面子!
咱就是要学习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可不能越活越回去!路可以不走,但不能没有,下回看还有什么好吃的,咱也要派使团去学回来!
提出闭关锁国的家伙,心肠实在太坏了,简直是祸害咱后世子孙啊!
文哥儿洋洋洒洒地讲完了,转头去瞧丘濬。丘濬脸上没多少表情,甚至看不出是不是在听。他哼哼两声,说道:“嘉峪关给关了,您从前上书提议的开边贸岂不是不作数了?”
一个政策从提出到落实,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很多建议就是消失在上头或者下头一个“拖”字里面。
拖着拖着就没了。
听文哥儿这么一提,丘濬也想起来了,他还上过开边贸之策来着。他脸皮抖了抖,无奈地说道:“如今杂事这么多,哪里顾得上这个!”
丘濬给文哥儿讲了讲,说他后来去查过了,看起来非常成功的茶马贸易其实也常年处于亏本状态,那些游牧民族也鬼精鬼精的,好马都不卖给朝廷,之所以坚持把茶马贸易搞下来不过是大家觉得花钱买个安稳比较划算而已。
目前来说想要成功开边贸,实在也没有特别好的想法,也只有在沿海重兴市舶司这个提议还有点搞头。
只不过一时半会也落实不下去就是了。
丘濬无奈地道:“说不得要等你将来入了朝才去落实了。”
面对一个成熟而庞大的国家机器,单凭一小撮人的想法是很难对它进行改革的,任何一个变动都有可能带来无数利益纷争。
就算像王安石那样另辟蹊径,直接设立一个凌驾于原有衙门之上的变法机构强行推进改革,也不过是方便保守派的人复位后把新法一锅端而已。
别看丘濬满脑子新构想,看见什么都想讲上两句,实际上他能做的也只有提提建议而已。
他本来就不赞同王安石那种孤注一掷的变革。
想到文哥儿刚才那番危言耸听的“闭关锁国”言论,丘濬又没好气地横了文哥儿一眼,说道:“就没见过像你这么能找事的小子。”
文哥儿笑眯眯地拍马屁:“就没见过像您这么能听得进别人话的前辈!”
两人就着“闭关锁国”讨论了一会,见天色不早了,文哥儿便回家去了。
第二日是旬休日,文哥儿不用从早忙到晚,整个人立刻活了过来。他呼朋唤友跟着他祖父出城去,听说土豆茎叶已经开始发黄了,第一批土豆可以收获了!
这批土豆主要还是为了留种,不过留几颗尝尝鲜还是可以的,文哥儿迫不及待想要去尝一尝。
文哥儿已经神神秘秘地约上毛澄他们这批庶吉士,问他们愿不愿意为经略河西走廊付出一点小小的努力。
毛澄他们不明所以,想了想还是答应下来,趁着旬休日与李东阳他们这些前辈一起去了石子坳那边。
来迎接他们的依然是石子坳的里长。
自从见过两位阁老和好几位状元,里长现在已经是见过世面的人,见到新一批庶吉士到来都没有很激动。
他都感觉自己有点飘了。
这可是新的状元!新的榜眼!新的探花!他居然还能囫囵着把话说出来,连抖都不带抖的吗?
……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
里长还和文哥儿问起钱福:“听说钱状元回家去了,是真的吗?”
文哥儿老气横秋地叹了口气,点着头回道:“是的,他回家了,我们亲自去送行的。”
里长非常惋惜。
这要是自家娃能考个状元,他简直要高兴疯了,怎地别人说不当官就不当官了?实在太可惜了!
文哥儿跟里长聊了聊,就屁颠屁颠带着李东阳他们去跟他的农业科研专家赵渊会合。
来都来了,一起来拔土豆吧!
李东阳:
毛澄等人:
文哥儿道:“今天早上刚好下了一场雨,土都湿湿的,我们用手把土刨开就可以将土豆挖出来了!"
李东阳:
我怀疑你小子是想看我们出丑!
怎么说我们都是翰林院的侍讲学士,能给当今皇帝讲课那种,你让我们下地陪你挖泥巴???
杨慎、谢豆、李兆先他们倒是被文哥儿奴役得很习惯了,捋起袖子就和文哥儿一起去跟赵渊学习怎么科学地挖土豆。
作为全场力气最大的少年郎,金生负责在拖着框在他们背后接收挖出来新鲜土豆。
今天杨玺和杨玉兄弟俩正好也休假,应邀一起过来玩儿。看到文哥儿他们挖得热火朝天,杨玉也过去跟着撅起屁股就是挖!
杨玺这个走保母关系进锦衣卫的人跟李东阳他们没话说,便也跟着下地忙活。
李东阳他们可以看两眼就悄然跟着王老爷子去喝茶聊天,毛澄他们这些年轻进士却是抹不开脸,他们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好一会,还是跟着文哥儿下地拔土豆去了。
文哥儿瞧见大家都这么积极,麻溜地跟赵渊表功,表示自己忽悠得多么努力,愣是把这批庶吉士全骗来了。
可惜他哥和元思永他们还没回来,要不然他哥身强体壮的,一定是拔土豆的一把好手!
李东阳他们在竹轩那边歇了一会,远远望见见文哥儿他们还没忙活完,而竹筐里已经放着满满一箩筐的土豆,不由招呼其他人一起去田间看看。
文哥儿玩得满手是泥,见李东阳领着其他人过来了,兴冲冲地把自己新挖出来的一大串土豆蛋子给李东阳看:“你们看,一棵能结这么多!老重老重的一大串!”
李东阳把文哥儿手里那棵土豆拿到手里掂了掂,讶异地道:“还真挺沉。”
文哥儿兴高采烈地给李东阳介绍道:“它的吃法也特别多,可以做土豆炖肉!土豆排骨!香煎土豆饼!怎么吃都好吃!”文哥儿报了一溜菜名,自觉自己是个文化人了,又摇头晃脑地多添了一句绝妙好诗,“红烧酸辣总相宜!”
李东阳:“…………”
苏东坡会谢谢你。
(https://www.xddxs.net/read/3006990/4302899.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