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 人间地狱
多尔衮自然不知道,他在商量的事情,被窃听种子,第一时间反馈给了崇祯皇帝。
对此,崇祯皇帝并没有马上计较,而是他要到京师了,得先回宫之后再说。
随着之前的主力先一步回京,有关这次海州之战的细节,也已经传遍了京师。甚至因为是口口相传的原因,传到后来,和原本的事实也有了出入,显得更为夸张。但是,京师的百姓,却都是相信,因为此时的崇祯皇帝,在他们的眼里,那是真正的天子,真龙下凡,要不然,也不会这么厉害,御驾出征以来,每一次的战事都是奇迹。
此时,听到皇帝要到京师了,皇后完全忘记了皇上之前吩咐过,不要大惊小怪的嘱咐,依旧带着监国太子,领着文武百官,在全城百姓的跟随下,一起出城迎接皇帝。
不用说,这个场面又是这一年最为热闹的一次。
这一次,崇祯皇帝倒没有生气,而是看着热烈欢迎自己的无数人头,他心中其实也是很感慨的。今年是崇祯十七年,要是在原本的历史上,那就是生灵涂炭的一年。
崇祯皇帝本人上吊,家破人亡,无数百姓跟着家破人亡。南边,大明宗藩争着抢皇帝,大明的士大夫们,继续党争夺权,不管百姓死活;北边,流贼和满清争夺天下,大明的士大夫们纷纷投靠新主子,不管百姓死活;
整个中华大地,无处不死人,无时不死人,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不过如今却是不错,自从崇祯十二年那场浩劫之后,就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兵灾,当然,西北被柴时华勾结建虏入侵的那次,应该还是要算上。除此之外,基本就没有因为兵灾大规模死人了。虽然天灾不断,可自己注重防灾救灾,甚至宁可放任建虏不打,也要把粮食用来先救灾为要。
除此之外,还把一个清流改变成了“酷吏”,从那些官绅豪强手中抢回粮食来防灾救灾,为此,又引发了常熟民变,又是钦定一个谋逆大案。为了这事,还一口气摘了一百多地方主官的乌纱帽。
在如此决心之下,就算还是天灾不断,也没有怎么死人!就只看眼前京师的人潮,就能反应一二了。而这,也是首辅薛国观正在头疼的事情之一,回头再召见他,给他解决的办法。
崇祯皇帝正想着,忽然看到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个都是含泪在探头探脑的。他便一下回过神来,这是在迎接亲人的那些。
于是,他也没有去和皇后汇合说话,而是驱马先去了这个群体面前,面对跪迎他的这些百姓,崇祯皇帝却是翻身下马,大步过去,亲自扶起最前面的一位老妇人,同时对其他人说道:“都平身吧!对于你们,朕受之有愧。不过不管怎么样,朕这次去辽东,总算是把人给救回来了。”
这些人,都是被建虏给闹得家破人亡,亲人不得团聚的。如果说他们心中对朝廷没有一点意见,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一个朴素的思想,就是皇帝是好的,是朝中有奸臣。这一点,也是事实证明了的。
奸臣就是杨嗣昌等奸贼,和通虏卖国的晋商勾结;皇帝除掉了这些奸贼,然后打得建虏屁滚尿流。再加上崇祯皇帝随后的一系列利民举措,谁要敢说皇上坏话,他们这些人都是不答应的。
加上这一次,他们可是听说了,皇上就只带着五万人马,被三十多万建虏围攻,冒这么大风险,只是为了救人回来。试问一下,天底下有这样为百姓所急的好皇帝么?自古以来就这么一个!
此时,听到皇帝这么说,他们反而觉得有愧,就更是敬重皇帝,纷纷强行跪倒,叩谢天恩。
对此,崇祯皇帝就无奈了,只好下旨,让随身一侧的锦衣卫指挥同知伍忠去把人领来,让他们亲人团聚,而他本人,则退到一边,默默地看着这一切。
之前的时候,谁也没想过,还有或者回到大明,见到亲人的那一天;这边也是,谁也没想到,被建虏掠去辽东的亲人,竟然还有再见的一天。
都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眼前这个,可是原本以为再也无法相见的亲人相遇,这场面自然就不用说了。
有喜极而泣的,也有抱头痛哭的,甚至都还有欢喜或者哭晕过去的。不过,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他们在亲人相认之后,便会冲着崇祯皇帝这边,恭恭敬敬地跪倒,认认真真地磕上三个响头:此恩此德,无以为报,只有回去立长生牌位,日夜祈福,保佑皇上万岁!
看着这一幕,京师这么多迎接的人,包括皇后等文武百官,都没有露出不耐烦的神情。
人世间的情感,有的时候是有共鸣的,这样的场景,就算人心不是肉做的,怕也要感动一二。
当然,这么多人,到底有没有人不耐烦的?肯定有,不过大势之下,也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露出不耐烦来找死!
等到这一幕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日落西山。
这个时候,已经是十月底,十一月初了,夕阳西下,一点暖意都没有。
崇祯皇帝也就没有再多说,便让京师百姓赶紧先回家,他则和皇后在城外先说说话,并没有出现皇上先回宫,百姓最后再回家。
这一幕,又让京师百姓感觉到了皇上这是真正的爱民如子。而这,也是成为他们奋不顾身去喷敢非议皇上的动力之一。可以说,至少在京师这个地盘,崇祯皇帝已经到了可以不用军队,他只是一句话,就能掌控京师任何局面的地步。
崇祯皇帝和皇后说话的同时,自然也要问问身边这位监国太子的情况。
此时的太子朱慈烺,已经是十五岁了,半大孩子,个子也开始拔高。听到皇帝问他的情况,顿时神色就有点不自然起来。
皇后看着他,知道在崇祯皇帝面前,那是半句假话都不能说的,因为就瞒不过,就只好一五一十地大概说了下情况。
崇祯皇帝见太子的表情,就知道估计会有什么事情,要不然,太子不会有这种表情。
果然,在周皇后的叙述之下,崇祯皇帝便知道,太子是到了叛逆期,对于给他布置的学业有一些抵触,喜欢玩了。
对此,崇祯皇帝倒是没有发火,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没想到,太子见他父皇并没有斥责他,反而担心了,在他母后目光的示意下,赶紧认错。
对此,崇祯皇帝不置可否,而是下令摆驾回宫。
就这么着,等崇祯皇帝进城之后,文武百官才是最后进城的,这一天就这么结束了。
第二天一早,内阁的奏章,按紧急的程序,由司礼监递交到了御前。
崇祯皇帝便在文华殿内召开群臣会议,以解决他不在这段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事情。
以前他在征讨流贼的时候,有必须要他处理的奏章,那是会加急送去的。但这一次,崇祯皇帝是在海州、耀州驿一带打仗,隔着一个大海,因此没法送。
此时,六部九卿,并内阁司礼监,全都是穿大红绯袍的官员济济一堂。和以前有不同的是,崇祯皇帝还让五军都督府并京营和御马监辖下总兵官也全都参与旁听。
对此,文官都知道武将要崛起,可皇帝威望如日中天,谁也没敢劝谏皇上说不好,毕竟这事儿,没有明文说不行。反正是皇帝让来就来,让走就走。
内阁首辅薛国观上奏第一件事,就是由云南沐国公加急发来的奏章,说前线马祥麟抓获了叛贼探子,从中获悉一个重大的消息,安南那边派人和叛贼有联系,似有勾连之趋势。
皇上不在,太子监国,首辅和司礼监掌印太监会商之后,奏请太子同意,已下一道圣旨,发往安南喝斥,严令他们不得与叛贼勾结。
薛国观说完之后,躬身奏道:“陛下,沙普之乱,迟迟未平,南方蛮子怕是怠慢天朝,据沐国公意思,云南亦有谣言,说朝廷马上要大规模改土归流,因此,不少土司似有不稳之迹象。如若朝廷处置不当,恐有奢安之乱再现,此事不得不防啊!”
在他说着这事时,崇祯皇帝的手中,则拿着对应的那份奏章副本,看着司礼监的披红,并不恼怒,只是淡淡地说道:“司礼监和内阁的意思,是要继续严旨催促秦良玉、马祥麟尽快平定沙普之乱,以震慑其他心有不轨之徒?”
“正是!”薛国观和曹化淳双双出列应道。
在他们看来,这是最稳妥的措施了。而且这是有例可循,皇上应该不会有意见吧?
如果是之前,他们是心中肯定的。可看皇帝如今的言行,他们心中就又不确定这样做是否最合适了。
果然,就听崇祯皇帝接着摇头说道:“改土归流,乃是大势所趋,这一点必须要坚持。既然有不轨之徒,那就让他们跳出来好了,否则,一直潜伏着,朕还没理由动手收拾他们。大明西南,土司众多,自成一国,不服王化,岂能一直如此。”
说到后来,他便严厉了一分,提高了声音道:“拟旨,责令沐国公替朕看好云南,敢有土司不遵号令,严惩不贷。另外,朕亦会给秦良玉、马祥麟一道密旨,如若有土司敢造反,朕就等着一起把他们都解决了!”
此时的皇帝,领军打仗能力,已经是有目共睹了。完全可以说,只要皇帝出马,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连强大一时的建虏,如今也被皇上打得苟延残喘,就等着大明筹集粮食之后最后收拾他们了。西南土司,战力更是不如建虏多矣,以皇上之能,说要把他们一并解决了,那估计也肯定能一并解决吧!
因此,对于皇帝的强势,也没人敢有意义,这个事情,算是这样定论了。
底下的那些总兵官听见,不由得都是欢喜,只要有仗可打,他们就有军功可立,对他们来说,这是好事!
而且就武将的性格来说,能用拳头解决的事情,就不要用嘴去瞎比比,这才是正理!
很快明旨拟好,发往云南。与此同时,崇祯皇帝亲笔所写的密旨,也由锦衣卫校尉这边发出,同样发往云南。
解决了这件事情之后,首辅薛国观又上前奏对第二件大事,说临近年底,从全国两京十三省统计上来的消息看,如今大明的人口有两万万三千多万之多,虽然如今致力于兴修水利,开荒种田,加上农司那边推广的土豆、番薯等等产量越来越大,可粮食问题,还是很严峻。
今年的几次灾情,陕西、山西的旱灾以及南方诸省的飓风、水涝,还是很严重,粮食调拨,几次都差点力不从心,引起饥荒。内阁这边很是担心,以后天下承平,大明人口只会越来越多,这粮食问题,恐怕会更加突出,一个处理不好,或者老天不长眼一点,很可能就又会有饿死人的情况发生了。未雨绸缪之下,恭请皇帝早日圣裁,以解决迫在眉睫之事。
也正是因为这个事情,朝廷中诸臣对于皇帝没有继续征讨建虏,都没人反对。因为继续征讨建虏,那势必要筹备军粮往辽东运,那可是要不少粮食的,如今的大明,难以为续,给不起。万一因此引起国内饥荒,大面积死人的话,皇上最重视这个,肯定要处罚一大批官员的。
对于这个,崇祯皇帝其实早就知道了。因为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在薛国观和周皇后以及曹化淳三人身上都“赏赐”了窃听种子的,就算他们不禀告,其实皇帝也是知道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崇祯十七年,大明百姓已经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就是再有南涝北旱的,人都死得差不多,这种天灾的危害,也就看似不厉害了。再加上这一年的天下局势变幻莫测,史书上就全都去记录改朝换代的事情,这天灾一事,就没见有记载了。
不过在这个位面上,情况完全不一样。一方面,人口并没有因为战乱而损失;在防灾救灾之下,百姓能活命,人口增长自然就迅速,加上因为张溥核实官吏优免,顺带着清查了隐户,这人口暴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也是如此,哪怕有农司这边的功劳在,还有郑家船队从南洋大量购买粮食,也还是让大明朝的统治者感到忧心。就感觉,大明如今的实力,这人口已经暴涨到极致,无力再养更多人,在接下来的日子,很可能会再次引起非自然的死人了!而发生这样的事情,皇帝是不会轻饶的,也只能未雨绸缪,至少让皇帝知道这事。
就因为这些原因,这个事情,就摆在第二件上奏的位置上了。
(https://www.xddxs.net/read/2974465/510551725.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