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狄仁杰的政治智慧
“诸吕之乱”在汉朝的记载中是吕台、吕产、吕禄及吕通等一众吕姓诸侯王在吕禄家中商议谋反之事,意欲谋夺刘氏江山,被齐王刘襄探知此事,于是起兵讨伐诸吕,以刘邦“白马之誓”为口号,号召天下共击之。
正是有了齐王刘襄起兵,随后奉相国吕产之命前往迎敌的大将军灌婴,到达荥阳后倒戈,与齐王刘襄合兵一处,将长安城中群臣正在谋划夺取诸吕兵权的事向齐王说明了。
齐王既然从灌婴处知道了长安城中的最新情况,自然没有理由继续向长安进兵,只好与灌婴一道按兵不动,静候长安城的消息。
正是有了齐王刘襄和大将军灌婴在外保持军事压力,迫使诸吕不敢轻举妄动,这才有了陈平及周勃等人从容布置,“计定汉室”才终于获得成功。
说到陈平“计定汉室”,后世唐朝武则天时期,也有一个人与陈平差不多,也是足智多谋,以言语说动武则天,使得李显得以被立为太子,为李氏复得江山埋下了伏笔。
此人就是武则天时期任宰相的狄仁杰了,后世之人只从《狄仁杰断案传奇》等剧集知道狄仁杰乃是中国的“福尔摩斯”,破案手段十分出色。
狄仁杰断案确是厉害,曾于一年内判决了涉及一万七千多人的积压案件,而没有一个人喊冤,但是狄仁杰最厉害的却不是破案,而是他的政治智慧。
话说武则天晚年的时候,想立太子以继承自己百年之后留下来的帝位,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以“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就是说自古以来,从没有天子之位是由不同姓氏之人继承的)为由,让人劝说武则天从武承嗣和武三思中选择一人立为太子。
武承嗣和武三思此番谋夺太子之位的言论颇有道理,武则天渐渐意动,眼看就要在立侄(武承嗣或武三思)还是立子(李显)两个选择中偏向立侄。
于是武则天就在廷议之时,向一众大臣询问意见,众臣恐怕言语不当,得罪了武承嗣和武三思引来大祸,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话。
而狄仁杰的政治智慧充分显现出来,娓娓说出一番话,大概意思就是从古至今,儿子祭祀父母乃是天经地义之举,如果武则天立自己的儿子做皇帝,自然能在太庙得享祭祀,但是如果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或武三思,从古至今,可没有天子在太庙祭祀姑母的例子。
中国人最为害怕的事就是“绝祀”,未免自己死后变为孤魂野鬼,武则天思虑再三,最终放弃了立自己侄子为太子的想法,而在狄仁杰的建议下,将庐陵王李显召还东都洛阳。
李显回到洛阳,当时的皇嗣李旦(唐睿宗,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向武则天上表,愿意让位,于是庐陵王李显再次成为了皇太子。
到了七年后的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于是发动兵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兄弟,随即包围武则天寝宫,要求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
于是武则天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史称唐中宗,武周历一世而亡,李氏唐朝复得天下,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尽皆恢复旧制,中宗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十二月,武则天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一座。
李氏能够顺利恢复江山,实乃是狄仁杰当年一席话起了关键作用,若然让武承嗣或武三思其中之一继位,李氏就算联合忠臣发动兵变,是否能够一统天下就难说了,很有可能会将天下打烂,提早开启五代十国的局面,至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就会变成泡影了。
(https://www.xddxs.net/read/2933954/662152745.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