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争议
说话的是都察院右都御史施邦曜。
这位名臣在信阳州事件发案后被朱由检派到了河南行省,专督地方官府迁移安置灾民事宜,这一去就是近一年的时间,直到崇祯十年年底才回到了京城。
“施卿有何建言尽管讲来!”
“启禀圣上,臣以为,首辅之数策虽是可行,但臣依据本职来看,若官员依旧凭借勘合入驻驿站,享用朝廷之公帑以利己,且其中人情仍在,还会有许多冒用之举生发,此实为治标之举!故此,臣以为,不若直接取缔勘合,改为按职级发放津贴,以防他人冒用勘合坐享其成。此乃臣之浅见,还望圣上思之!”
施邦曜这番建议是从自身职业的角度来看问题的。
他对大明官场的风气再熟悉不过了,温体仁提出的验看勘合之举貌似合理,其实还是有很大漏洞可钻的。
官场上的人情勾连就是最大的障碍。
没有品级的驿丞很难抗住打着某某高官的旗号入驻的人。
在某些人的威逼之下,九成九的驿丞会选择睁一眼一闭眼,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银钱,干嘛去得罪一个有权有势的人?
而若是想防止这种白白耗费公帑的行为,那就少不了都察院的监督。
但这件事难度太大了,以都察院现在的力量根本无法做到。
大明驿站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近两千处驿站分布于十几个行省之内,这得需要多少御史,花费多少时间才能监管的过来?
但是制度的缺陷又不能视而不见,施邦曜思忖半天终于想到了这个办法。
施邦曜的提议让朱由检顿时感到眼前一亮,这条建议有些像后世将暗补改为明补的味道,如果能够顺利实施的话,那驿站的商业属性将会更强,管理上也少了麻烦和漏洞。
但是现在就这样做的话,恐怕会受到整个官员群体的抵制。
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认为,驿站是朝廷的,他们能够免费入住是官威和体面,给朝廷效力凭什么还要花钱?
就算有补助也不行,那样传出去会有失体面,而他们的体面就是朝廷的体面,他们丢了面子就等于朝廷丢了面子。
不是钱不钱的问题,是面子,懂吗?面子大于天。
所以说,施邦曜的建议虽好,但现在暂时还不能实行。
果然,没等朱由检委婉的说出自己的意思,殿里已经有了反对的声音,理由和自己想的一模一样。
“启禀圣上,臣不赞成施宪台此议!”
出言反对的是兵部尚书杨嗣昌。
“驿站接待朝廷官员之规久已有之,正是此举才将官员与其他人等区分开来。天下诸官皆是为朝廷效力,而驿站亦是国有,岂有朝廷向官员索取费用一说?此举若行,传出去将会引世人耻笑,更会伤及天下群僚之颜面,殊不可取也!”
杨嗣昌边说边摇头道,脸上的神情也是相当的不满。
“臣附议本兵之言!过去窘迫之时尚未有此行举,现今朝廷财政大为宽裕,且将来会更加充盈,如此之下岂能行此不义之举,施宪台谬亦!”
侯恂也是站出来表达了反对之意,并且理由更加充分。
朝廷穷的时候都没这样做,为啥现在有钱了反而开始算计开了?
“臣赞同部堂之论,首辅之议已是极为可行之举,相信天下官员也也会遵章执行,但施宪台此议却是有些过矣!臣附议首辅之议,还请我皇慎思之!”
一向很少发表意见的范景文也站了出来,旗帜鲜明的倒向了杨嗣昌和侯恂这一边。
剩下的重臣里,温体仁本就对施邦曜反对自己感到不满,此时虽未明确表态支持杨嗣昌,但沉默已经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了。
而孙传庭和陈奇瑜虽对施邦曜的提议略感不满,但两人因为参与议事次数太少的缘故,不想一上来就树敌,所以不约而同的采取了不表态的方式。
而司农寺的两名少卿严俊山和宋应星则是因为品级太低,加上初次与会,根本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
“哼!驿传每岁消耗巨量国帑,其中相当一部分既是为许多官员所费,若依本宪之议,那每年即可节省大量银钱!现下国朝财政虽是略微宽裕,但尚有多少饥民百姓等待朝廷钱粮安置?若是能省下一分银两,百姓便会宽裕一分,我等平日皆是锦衣玉食度日,难道还需从百姓口中夺食不成?”
施邦曜怒视杨嗣昌接连发问道。
“施宪台此言过亦!朝廷自有安置灾民之专款,何来我等与其口中夺食之说?若依宪台之言,那我等日常所享亦应与百姓一般方可?适才本官所言乃就事论事,宪台切勿乱扣罪名才好!”
面对施邦曜的质问,杨嗣昌毫不示弱的反驳道。
“好了好了!诸卿切勿争执了!施卿之言亦是一心为国,其余诸卿所言也是有些道理,此事到此为止吧!接下来先议正事!严卿、宋卿,二位卿家有何建言与闻?”
朱由检摆手止住了几人的争论,点名头一回参加议事的司农寺二人发言。
“启奏圣上,臣等二人所奏乃是寺务相关,与灾民安置也是有着些许牵连,还望圣上容禀!”
听到皇帝点名之后,一直坐在那里一句话没说的严俊山与宋应星慌忙起身,两人对视一眼后,严俊山施礼后开口禀道。
“启禀圣上,经首辅屡次提及圣上重农之意,臣与宋少卿及温寺丞遍览历朝之相关书籍文档,几经商议并请示大司农后议定,把荆襄一带作为我朝粮米基地,进行完全之开发。如此一来,此地将成为安置灾民之另一要点,河南行省灾民就近向此区域迁移,也会极大减轻朝廷各种损耗。臣等粗粗算过,荆襄尚未开垦之地可达数十万顷,其农产及水产,足可供养数百万甚至更多灾民安身。臣等恭请圣上裁定,由本司遣人赴荆襄指导农户精耕细作之事宜,待功成之后再予以全面推广!”
后世有句广为人知地名言:“湖广熟,天下足”,但这是在满清中后期才出现的一句话。
虽然秦汉起两湖一带便得到了开发,到了现在,湖广行省已成为大明的粮食主产区,所产米粮成为漕粮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截止到现在为止,因为并没有出现百余年后人口大爆炸的现象,此时的荆襄地区还有大量的田地未被开发出来。
严俊山等人在调阅了大量的档案后,再与湖广现有的人口数量一对比,最后得出了全面开发水网密布的荆襄一带的结论。
“好!司农寺虽复设不久,但却有如此长远之眼光统筹布局,实是值得夸赞!卿等可将此事题本呈上,待司礼监批红之后即可予以实施!望卿等用心任事,踏实苦干,功成之时,朕定不吝赏擢!卿且回座吧!”
严俊山的提议让朱由检心情大好起来。
司农寺的工作效率让他刮目相看。
在如此短时间内便能想到由京畿地区试点运作田地增产一事,紧接着又提出荆襄全面开发,并且这两条措施都是有的放矢,并不是单纯的博取自己的关注,就凭这种实心做事的态度也要好好夸奖一番。
明末远洋贸易的迅猛发展,直接带动了江南一带手工业的快速崛起。
每天都有海量的丝绸、茶叶、瓷器、生丝、棉布等产品被装船运往了东西两洋的相关国度,并从他国带回来了巨量的白银和其他大明所需的产品物资。
这种商业及手工业大繁荣的同时,也让江南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巨大的利益刺激下,士绅大户也罢,平民百姓也好,都纷纷把自家的良田改成了桑田,用来换取更高的利润。
原先是苏松熟,天下足,现在的苏松已经需要湖广的粮米来养活了。
而荆襄的大开发正好是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补充。
看来需要加大从河南往湖广移民的力度和速度了。
湖广不缺粮食,而且与河南搭界,就近移民会给官府节约不少成本。
现在河南灾民也是在向湖广一带迁移着,但并没有深入到荆襄一带,只是将两省交界的水量相对充沛的地区作为了安置点。
“给河南巡抚、湖广巡抚下旨,命其安排相关人等对接,安排好空闲地域,尽快扩大移民人数及速度!温卿,卫生署要组织多只医疗队携带足够药品,分赴河南、湖广两地,做好防疫防病之事项,所需费用自太仓支出!灾民安插之事,朕亦会自內帑拨付银钱与两省官府!”
温体仁起身拱手领旨,心里则是盘算着让温侃去哪一处建功更加合适。
还是京畿吧。
荆襄开发还未开始,等到一切准备就绪,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现在的节气正值春耕,京畿离着皇帝近,而且在自己的可控制范围内,一旦有什么需求,自己在短时间就能帮得上忙。
等司农司在京畿地区的试种取得成功之后,荆襄的事物也就刚开始,到时候再让温侃去掺和一把,争取两面都有功劳。
就在朱由检和重臣们商议国事之时,京师东南两百里的天津卫码头上,十余艘数千几料的大船先后缓缓驶离了码头,然后顺着海岸线一路向南而去。
这是奉命出使西洋的郑芝凤和方以智率领的船队,其中的数艘船上是两百名选拔出来的孤儿,以及随行护卫的四百名锦衣校尉,其余的船只则是装载着各种物资,以供数百人沿途的消耗。
郑芝凤他们的船队将一路南下,之后在杭州和福州两地经停,汇合等候在那里的大型商业船队后,组成规模庞大的舰队,一起向西洋进发。
在经过了大半年的筹划和准备后,这只自郑和七下西洋以后,大明规模最大的船队,满载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和书籍,也承载着朱由检的希望,终于扬帆起航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数年后他们归来时,将会把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回大明,同时也会把汉家文明的光辉散播与所经之地,让那些无知之人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大明这样强盛、富饶、智慧、文明的国度存在着。
(https://www.xddxs.net/read/2754358/468568832.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