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农民举人
听见他们的谈话,杜中宵不由转过头去望。五个人里,四个人是体力劳动者的短打扮,只有围着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袭青衫。那年轻人不卑不亢,只是拱手称是。
真宗皇帝的时候,进士还是以北方人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几届科举,中进士的南方人越来越多,北方人越来越少。出现这种局面有很多的原因,如初建国时,对南方人有各种限制,甚至有不得以南方人为相的传说。还有经济因素,连年作战,对北方的影响较大,南方则未受影响。还有习俗问题,南方多以宗族聚居,共同兴学,官府投入不大的情况下,教育开展得比较早。北方受晚唐五代影响,民间少见大宗族。前几届有人中进士后,带着不多的族人迁徒,没有在地方形成传统。当然最重要的,大宋立国百年,进士考试开始慢慢被总结出套路来,南方人的优势扩大了。
到了这两届科举,诸般因素叠加,南北差距越拉越大,北方进士开始可有可无。一个州进士,在南方福建、江南等地,根本不稀奇。但在叶县,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五个人坐下来,年纪最大的汉子对小厮道:“上几个时鲜果蔬,再一人来一碗羊肉汤。”
旁边的汉子道:“大哥,明日四郎就要进京城,今日不能那么小气!小厮,再切一盘熟肉,来一道鱼来!我们兄弟过了发解试,明日进京,准备下年的省试,要吃好些!”
小厮急忙行礼:“原来是新进士官人,小的有礼。既然如此,店里今日有大鲤鱼,不如来一尾,红烧了之后,也够你们几个吃。此鱼味道极是鲜美,价钱又便宜。”
几个汉子一起称好,又要了酒,让小厮去准备。
看着五人,陶十七道:“看他们的样子,这五人是附近种地的。自从开了铁监,这里的土著都过上了好日子,家里能供得起人读书了,那个发解的四郎,想来是他们兄弟一起供的。”
杜中宵点了点头。陶十七说的不错,铁监开了七八年,当时受益的人,开始结果了。京西路人少地多,亩产不高,农家除非祖传,不然难有个读书人。以前乡间难有个教书先生,杜中宵京西营田,地方学校才开始多起来。经济好了,读书人多了,才有启蒙先生。
不一刻,酒菜上来,杜中宵与陶十七边吃边谈,说着最近柏亭监的变化。
陶十七道:“说起来,我是贫户出身,若是不随在官人身边,连读书识字也没法可想。这周围的事啊,只看见在变,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官人这次来,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杜中宵道:“道理其实简单。这个地方,为什么富了起来?富起来后赚来的钱,多少入官,多少入主家,多少入做事的人,合不合理而已。”
陶十七道:“现在开的工厂,其实官府没收多少钱。官府收钱,收的是税钱,民间许多买卖,根本查无可查,哪里收钱去?现在的县衙,只在几个大码头、车站等几个繁华地方,按照运的货物,收此过税而已。那些工厂,官府连有多少家都不知道,到哪里收钱去?”
杜中宵摇了摇头:“工厂赚钱,可比一般的店铺厉害多了。不收他们的钱,终是不妥。”
一家几十个人的工厂,工厂主一年纯赚几千贯根本不算什么,过万贯也不稀奇。整个柏亭监有多少这样的工厂?如果真能收上税来,钱粮可不是现在可比。这是新生事务,地方没有经验管理,只能够放任自流。柏亭监的钱粮,主要是地方收货物商税,还有一些店铺的住税,最大的反而没管。
为了逃税,叶县的工厂能不用火车运输就坚决不用。用火车逃税很难,水运就简单多了。用大车运一段路,不在码头上船,官府哪里查得清楚?
正在杜中宵和陶十七说着话的时候,一边五人的桌子上也上了菜。年纪最大的人道:“我们出苦力的人,一年吃不了几次肉。今天为四郎送行,酒肉尽有,诸位饱餐。”
四郎拱手:“三位哥哥,还有小弟,此次我能够发解,全靠你们平时养活。发解而已,进了京城如果不能中进士,一切都要从头再来,终究是空。”
大郎道:“怎么说这种丧气话?我们这种田的农家,不是这几年地方赚钱,哪里会有读书人!不中进士也没有什么,回来县里,举人有许多事情好做,不用再像我们一样出力。”
几个兄弟一起称是。他们是几代前从河东路搬来的人家,一直种田为生,家里连个识字的人都没有出过。这次四郎过了发解试,几人认为是莫大荣耀。
宋朝科举不问门第,限制很少,只要能识诗书,有保人,就可以参加。看起来条件宽松,实际上整个社会的识字率才多少?而且民间教育不发达,乡间很少有启蒙学校,不是家学渊源,或者机缘巧合,一般百姓是没有机会读书识字的。
自建了铁监,附近的百姓收入增加,加上官府鼓励,乡间才建了启蒙学校。有天赋异禀的,在启蒙学校便就表现出不凡之处,再送入县学,种田的人家才有子弟过发解试。
王四郎便是如此,他十岁出头,刚好进启蒙学校。表现优异,学会了读书认字,没有跟大部分人一样进铁监的学校,而是进了县学。小地方的教学质量自然不行,全靠着自己本事,写得一手好文章。此次柏亭监发解,以第一名过了发解试,让自家兄弟兴奋异常。
明天就要启程去京城,游学准备,增长见闻,为来年的省试做准备。兄弟五人出来,饮一次酒,为他送行。供王四郎读书的四人,老大和五郎在家里种田,靠着瓜果蔬菜,这些年日子过得不错。其余两人都是在附近的厂里打工,由于是本地人,找工作便利,也都还好。
即使考不上进士也没有什么,大郎说的不错,叶县是什么地方?一个举人,随便找一找,便有大把好差事,不用再出力。王家出了这个举人,实在是祖上积德。
见周围的人看过来,王四郎道:“兄长,我们柏亭监不似以前,现在读书的人多,监里发解实在没有什么。你们放心,我到京城之后,必然用功,不负你们所望。”
王大郎道:“你现在已经非常好了,哪怕不中,也是我们王家荣耀。周围乡亲,哪个不说,今年你发解第一,说明了以后我们穷苦人,有出路了。你只管放心读书,其余事情有我们!”
王四郎拱手称是,与众人饮了一杯酒,连连道谢。
杜中宵看见,对陶十七道:“以前的汝州,一年发解数人,还没有现在的柏亭监发解的人多。看来这几年,柏亭监地方有钱了,跟以前确实不一样。”
陶十七道:“那是自然。看那边一家人,俱是世代种田,家里没有人读过诗书。若不是这些年地方有钱,他家里怎么可能有过发解试的人?”
杜中宵点了点头:“是啊,地方上日子宽松,能够拿出钱来办法,百姓得利。对了,现在柏亭监这里,学校多么?普通百姓子女,不知读书识字容不容易?”
陶十七道:“若是本地人,或者铁监的人,读书识字不难。不过,诗书本来懂的就少,大多还是进铁监的学校,学成了出来有碗饭吃。”
杜中宵点了点头。铁监的是技术学校,进去了只要认真学,几乎包教包会,比较容易。读诗书还是要天分的,不是什么人都读得进去。
进士考试,选拔的是官员,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虽然也会形成套路,造成集中某些地域家族,只要录取人数保证,还大致公平。现在这种情况,不用科举,用什么办法来选拔官员?
科举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考试公平这一点,就胜过其他办法。当然官员选拔出来之后,朝廷如何使用,就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了。前几十年由于恩荫太滥,造成冗官较多,随着这几年官员需求增加,缓解了许多。依叶县的情况看,其实还可以继续增加官员,科举选人还是显得太少。
随着经济发展,地方增加官员,就要有足够的官员来用。与恩荫相比,科举选出来的官员,还是靠谱得多。随着教育普及,其实选人可以更多些。
历史上官员的毛病,大多不是因为他们是考出来的,而是朝廷使用带来的问题。
在叶县这些日子,杜中宵看得出来,现在的地方,不只是柏亭监,各地都需要增加官员,才能跟上形势的变化。而需要的官员,最好还是从科举来。宋朝的科举,与后来的明清相比,选出来的人更多,而且因为有特奏名,中进士的人一般年纪不大,可以进行培养。
工业与经济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变化,政权需要跟上这种变化。
(https://www.xddxs.net/read/2729261/509511295.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