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 舌尖上的神豪最新文章 > 第391章 回忆的味道

第391章 回忆的味道


  老西门,隐藏在繁华中,最朴实的居民区,拥有朴实的市井生活,还有文庙、大富贵、梦花街这样无人不知的名号。可惜马上要拆迁,必须来一次。

  这片充满老魔都人回忆的地方,已经开始准备拆离。再也看不到满天飞的小广告,听不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很多人很忧伤。

  很多里弄小巷都将渐渐消失,老卢湾没了,老静安也没了。除了老底子的当地人,也许也没有多少人能记得曾经最古老的市中心。

  大肠面可以算是一大特色美食,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心仪的那碗大肠面。这里有一家号称最认可的国民大肠面。位于复兴路,靠近老西门。门店小小的,里面分上下两层,上层用餐下层灶披间。

  虽然地方比较破旧,桌子和地板也都油腻腻的,但这里做的面真的超好吃。每天还有很多慕名前来吃的外国游客,店外排的队老长了。

  经典搭配:大肠面+辣肉+烤麸。味道可以说是一级棒,大肠收拾地很干净,吃起来没有什么异味,卤得也很入味,大块且香嫩有嚼劲,上面速度很快,大约五分钟就煮好。夹起一块大肠一口咬下去,那个香啊,只有去吃过才能体会得到。

  很多馄饨的汤底都是清汤,但是这家馄饨用的可是货真价实由骨头和咸肉熬制的汤底。老板娘说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只有晚上才卖的原因。

  鲜肉馄饨和菜肉馄饨是该店的主打,价格实惠味道好。而且这里的馄饨馅料多、皮薄、汤汁浓,几乎是公认的好味道。馅足皮薄汤又浓,纯手工制作的馄饨每天晚上要卖出一百多碗。

  喜欢把早饭称之为早点心,感觉只有锅贴生煎能称得上是早饭经典。但其实大家经常在大街小巷里看到的将生煎锅贴搭配起来卖,想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摊头,通常卖的都不怎么好吃。

  在这里要想吃到正宗的锅贴就一定得拜访那些藏匿于街角弄堂里的点心铺,他们通常做东西很专心,只卖一到两种食物。

  为了让客人能吃上热乎新鲜的锅贴,都是现包现煎的。这里的锅贴用的是定做的皮子,面皮的大小正好可以包住肉馅,厚度也刚刚好,口感超赞。肉馅里加的是自己熬制的骨头汤,超良心的店家。

  用酱油、白糖、醋按照一定比例调和后不仅有鲜味,还甜中带咸、咸中带甜,一点味精和鸡精都不放,呈现给客人最健康最原汁原味的锅贴。

  轻轻地咬上一口,滚烫的汤汁随即流出。狠狠地嗦上一口,骨头汤汁刺激着口腔里的每一个味蕾。可谓是底脆汤汁多,剩余的汤汁还能倒出大半勺。

  转一圈发现用见证沧桑片区不可复制的宝地这句话来形容老西门是再合适不过,老城厢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上海传统文化特色最明显、人文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可以说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老城厢历史博物馆。

  阿姨吃完饭正忙着洗碗;上海爷叔坐在藤椅上听着广播逗着鸟;囡囡们放学后在狭窄弄堂玩的不亦乐乎。充满了烟火气,这,就是老城厢的日常生活。

  要是说起最具特色的居民住宅,人们一定会提到老城厢石库门,就像说起老北京自然就会想到老胡同和四合院一样。

  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人们纷纷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趁机大量修建住宅。住宅样式借鉴了江南的民居,用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因此取名为石库门。

  原龙门书院的旧址上进行改扩建,由于是分三批建造的,三个阶段的房屋各不一样。所以弄内的房子有老的中式石库门、有带西洋色彩的新石库门,也有新式里弄房子和有钱人的小花园洋房。由于建筑形式十分丰富,在业界称之为微缩万国民居群,难怪当时是人人都向往的地方。

  来到文庙,唯一孔庙,拥有最厉害的文庙十景,还有石雕艺术的殿堂的称号。这里既有大气的明清风格建筑,又有环境清幽的江南园林风貌。各种奇石、根雕展、茶壶展,和古代文人碑刻展示。

  静安别墅其实并非别墅,而是一条弄堂的名字。上世纪30年代时,被南浔四大豪门之一的张静江购得,四年后竣工,当时租金贵得离谱,开盘时的租金都是用的金条,瞬时变成为了各路社会名流的聚集地。

  如今还能寻得过去影子的,大概就是这狭长的巷道,和依旧高昂的租金。红砖建筑颇具欧式风格,道路也不像别的弄堂那样逼仄,似乎能窥见当年在此居住之人的时兴思想,道路宽阔,可供汽车自如穿行。

  目前存留最大的新式里弄住宅群,至今还有三千多人在这一片区生活,算是高楼林立的闹市中的一小片宁静,随处可见唠闲嗑的老阿姨和晒太阳的小泰迪,因此在这里可以体会到浓浓的沪上人家的生活气息。

  张爱玲在《色戒》里所提到的“印度珠宝店”、“西比利亚皮货店”和“凯司令咖啡馆”就开在南京西路1025弄的两侧。李安拍摄的《色戒》中,在凯司令发生的一段戏就是在此取的景。

  上世纪50年代,卖馄饨的小贩会在天蒙蒙亮的清晨,就挑着扁担开始在弄堂里穿梭叫卖,几角钱一碗的弄堂小馄饨,成为心目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这家弄堂小馄饨食府的砂锅小馄饨+炸猪排是一款绝妙的经典搭配,特制馄饨皮,馅料鲜美,店里有巷弄里居住的上海人,也有过来尝鲜的外来客,人来人往,座无虚席。

  旁边有条愚园路,汪伪时期,这里曾是三大特务的老巢,因为这条弄堂的巷道错综复杂,结构诡异,内部是按主弄堂—侧弄堂—小侧弄堂—小侧弄堂末端的暗道—回到主弄堂这样的结构排列。而住在这样的迷宫之中,有利于特务们随时抽身逃走。

  在宽敞的主弄堂里有一条很不起眼的支弄,支弄的深处有63、65、67号三栋房子,出入有多重通道,外人前来常常会在原以为无路可走的小道底部,发现另一处别有的洞天。

  走在弄堂,晾衣杆在头顶交错穿插,四周是复古的红砖墙,厚实墨黑的旧木门,绿意缠绕的老虎窗。挤在小道上的旧家具、水龙头、坏掉的马桶、胡乱生长的盆栽花草。都在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息,诉说着巷弄人家的陈年旧事。

  虽然,陈旧的建筑都将渐渐拆除,但在老弄堂里发生过的事,结下的情都将深深刻在人们的脑海中,毕竟这里有着人生众多的回忆。


  (https://www.xddxs.net/read/2694450/488691074.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