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 舌尖上的神豪免费阅读 > 第399章 破落的辉煌

第399章 破落的辉煌


  来到哈尔滨,原本目标是著名的中央大街,但导游说要想更本土,那就去老道外。

  百年前的哈埠只有东西两区,其实十分类似港岛和深圳的关系。中东铁路以西的道里、南岗,是沙俄附属地,住的都是洋人,由洋人操刀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始兴起。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折衷主义等艺术风格的建筑纷纷出现。

  在中东铁路东侧,与外侨集中的道里区相对的道外区由于未被划入沙俄势力范围,成为民族工商业兴起的摇篮。住的是中国老百姓。外资流入后,山东河北两省的移民纷纷“闯关东投亲靠友,合伙投资,兴办商业店铺。这些人不但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思想也比较开放,这为他们后来接受西方艺术奠定意识形态上的基础。

  从景阳街拐进靖宇街,沿街看两侧老房子,狼藉满地。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立面和固有颜色,在这里已被很多现代材料和大块牌匾所肢解,许多沿街建筑已看不出主色,甚至有些建筑本身已经岌岌可危。

  这片已经成为待拆片区,居民已经纷纷搬迁。倒塌后的房子只余一段漂亮的雕花饰带供人遐想。已经铲平的匾额上还依稀有老字号的痕迹,难以辨认。

  这条狭窄的街道,有一栋颇有气势的建筑。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角度拍一张满意的照片。这栋原本是老银行,你看那独特的花纹,这一片都没有这个花纹。厚重的老式铁门内一道道的门栓似乎也在印征它从前的身份。根据老地图查考起来,这栋建筑很可能曾是宝隆银号的所在。

  旁边这座现在看来似乎不太起眼的四层小楼,在1920年可是东北最新的四层百货大楼,大罗新环球货店。店名为搜罗全球货物,革故鼎新之意。洋门脸大玻璃窗首开哈埠商业橱窗陈列的先河。

  金字牌匾由津门大书法家华世奎题写。室内有哈哈镜和电动模特儿,在营业大厅还设立借物部和图书室,特聘请了俄籍美工精心陈列,后来成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也曾被引荐到大罗新专门策划橱窗陈列。

  店内设立哈埠首创的电梯和送钱机,格外引人注目,当时有“到了哈尔滨,必去大罗新,电梯送上楼,满眼西洋景”之说。整日客流不断,汽车、马车、人力车在门前排出很远。

  现在这栋建筑主体保存还算完好,只是一楼门面的建筑形式和以往不同。原来门廊下的大门和大橱窗都被砌平改成了紧闭的卷帘门。没有人再知道这栋破旧大楼的往日风光。没有人再记得它曾是哈尔滨民族商业的骄傲。将近一个世纪的雨打风吹,繁华如梦消散无踪。

  紧闭的卷闸门、墙上的“危楼”、“验”等字样还有那一幅幅搬迁横幅都说明了这里不久将来会是另一个模样。北头道街8号,这栋被粉刷成薄荷绿色的二层建筑十分抢眼。

  老照片中这栋建筑的颜色有深有浅,在日本人发行的彩色明信片中它是砖红色的。那时它有一个听起来很美的名字——春和堂。这栋小楼上的浮雕繁复华丽,各种卷草花果和春和堂这名字真的很相配呢。

  虽隐约还有些当年的气息,但经过那么多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剧变。不少原本的建筑也被改建。原本气派的商业区反而显得有点像贫民窟。这些中西合璧的老建筑,从建成到现在已经近一个世纪了,风蚀雨侵,极度缺乏维护监管,破损严重。

  现有商家的所谓装修和牌匾对这些建筑的遮挡和破坏,致使这些建筑都已面目全非。而且这种现象在几乎所有的老道外商业建筑中都普遍存在。如果通过整改能修复这些残损,重现它们昔日的辉煌当然最好。只怕到时候为了省事,推倒重建落得个不伦不类,就只能凭照片凭吊过往。

  日益兴起的民族工商者和中国的建筑工匠有着极朴素的民俗化审美趣味,他们希望以巴洛克纷繁的装饰和奢华之风,获得更多的权利名望。于是将传统装饰的意趣和功用与巴洛克建筑的形式风格结合起来,创造出这哈尔滨中西方文化融通的特殊产物。这些建筑不但凝聚着传统工匠的建筑手艺,也记录着哈尔滨民族商业的崛起。

  令人眼花缭乱的建筑,立面通体充满了装饰纹理,采用了大量不同形式的壁柱。柱头和柱身上布满了复杂精美的充满中国传统装饰色彩的浮雕图案。建筑的主入口两侧分立着一对双倚柱,有着改良的西式爱奥尼式柱头与中式鼓座式柱础。

  主入口上方两根高大的科林斯柱则装饰着带中国结的图案。拱券内布满精雕细琢的卷草花枝浮雕。建筑二层的双分矩形窗和三层的双分拱窗的窗间柱和窗上方都装饰大量繁杂的中西花饰,形成连续的韵律感。

  现在走在街上,看到有些建筑对于奢华的表达就简单直接得多,只一眼就充斥着大金牙的既视感,那与这些老建筑的差距就不止历史这层外衣。

  那些有能力或者有权利在街头建造楼宇的人们,如果都能花点时间在老建筑中浸染一下,感受下那些尺度、比例、分寸,也许城市就会有更多值得回味的美。

  一圈转下来,发现很多建筑外观是巴洛克风格,但内里却是传统中式的四合院;外墙涂料是巴洛克式的热情奔放,浮雕花纹却已是中式的蝠、鹿、寿桃还有象征多子多福的葡萄等中华元素。

  前店后厂的布局,外围门面是做买卖的接待客人的商铺,内里是仓库或工场,甚至包括伙计的住宿,既是中西结合的产特,又是商业建筑。

  可能对于一个外地人,实在没办法了解每一间建筑背后的历史,但老道外给人的沧桑感却能透过一张张照片跃然纸上。

  这些横七竖八的电线杆和电线是破坏景观的标志,但偏偏在这样的环境却让人觉得毫无违和感。看了后面重建的老道外文化街,庄臣猛然醒悟。老房子和新建仿古建筑的最大分别往往就是这一点细节。

  没想到亨达利这个品牌清末就已经出现?眼前这栋亨达利门店除侧面的三层墙体有部分开裂外,保存还算完好。厚重的女儿墙,层叠的檐口角线,承托柱头间的檐壁浮雕已模糊不清了,唯有转角处还能看到浮雕的一丛兰花舒展枝叶。

  三层的窗间柱都雕刻了细密的条纹,螺旋向上,给人升腾华丽之感。用于悬挑牌匾的铁艺挂钩还在,浅蓝色和乳黄色的刷涂斑斑驳驳,色彩略显怪异。如今人去楼空。


  (https://www.xddxs.net/read/2694444/487029429.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