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三章 反串
“你们先别管这份奏章是谁写的。”
李治似乎也不打算立刻帮韩艺澄清,道:“朕如今想知道各位爱卿对这一份奏章有何看法?”
“老臣以为这份奏章言过其实。”
许敬宗站出来道:“先帝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此等胸襟,始皇可不曾有,而且,那阿史那思摩将军便是最好的证明。”
不少大臣纷纷点头,他们其中还有一些人就是嫌唐朝太开明了。
“许学士此言差矣!”
一个须发黑白掺杂的老者走了出来。
许敬宗见得此人,不禁一愣,但却非常和气的说道:“还请光禄卿赐教。”
此人名叫卢承庆,出身范阳卢氏,不用说肯定是卢师卦堂伯或者族叔之类的,目前任职光禄卿,不过此人一直以来都是非常低调的,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历史上“宠辱不惊”这个成语说得就是他,他当官真的就是为国出力,官职大小,是升是降,他都无所谓,因此才用宠辱不惊来评价他。另外,许敬宗也不是人人都看不起,有名之士,他就能以礼相待,但无名之人,他都不拢边的。
但是许敬宗对于卢承庆的出现,感到非常诧异,那道奏章摆明就是反对士庶阶级观念的,我这是在帮你,你们还跟我唱反调,你应该支持我才是。
卢承庆不急不慢的说道:“阿史那思摩只是个别例子,不能一概而论。在我朝选拔官员,不管是举荐,还是科考,都还是以世族大家为先,才能、品德次之,只是比起魏晋时期来,这在我大唐是不成文的规定,而魏晋时期是成文的规定,但是成文也好,不成文也好,这种风气也阻碍了国家选拔人才,不利于国家发展。”
他的话很简单,也很普通,但是却引起文武大臣震惊不已,你山东士族怎---怎么开始挖自己的根了。
又有一人站出来,道:“启禀陛下,微臣赞成光禄卿之言。”
此人名叫王崇基,出身太原王氏,乃是唐初四大宰相之一王珪的长子,官至主爵郎中,袭封永宁郡公。
崔义中也站了出来,道:“陛下,无规矩不成方圆,朝廷应该统一制定选拔人才的标准,避免有些人任人唯亲,结党营私,滋生腐败和党羽之争。”
大家是彻底傻眼了,搞什么东西,一向最为维护士族利益的山东士族,竟然要求废除士族的优待,这真是太诡异了。
哦---我知道这一道奏章是谁上的了。韩艺微微一笑,这下好玩了。
李治瞧了眼目瞪口呆的大臣们,嘴角露出一抹笑意,轻咳一声,道:“几位爱卿言之有理呀,选拔官员,一直以来都是朝廷的头等大事,一个好的官员可以造福一方百姓,而一个坏的官员,也可以祸害一方百姓,国家的兴亡在于百姓,百姓的兴亡在于官员,而官员的任免,又在于朝廷,因此人才选拔,直接影响国家的兴亡。自先帝以来,朝廷就一直非常重视官员的选拔,但似乎做得还不够。这一道奏章真如醍醐灌顶,令朕幡然醒悟,关于人才的选拔,已经是迫在眉睫,朕想听听各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群臣沉默,事能这么做,但话不能这么说,任你怎么说,反正实际操作还得由人来决定,是人就免不了人情。
崔义玄突然站出来,道:“回禀陛下,老臣认为朝廷当全面推行科举制,将科举制视为入仕的唯一途径,如此一来,在选拔官员上面,便可做到人人平等,而且也能够提拔更多的人才上来。”
疯了!疯了!
贵族们仿佛感觉到天崩地裂一般,科举制可是隋文帝弄出来埋葬士族的,你身为士族竟然支持科举制,这不是疯了又是什么。
李治频频点头,道:“爱卿之言,甚合朕意。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需要的是真正的人才,科举可以为朕求得更多的人才,朕也认为朝廷当大兴科举。”
如果是科举是唯一入仕的途径,那门第就彻底拜拜了。
“陛下圣明。”
李义府立刻站出来高呼道。
一干进士出身的寒门官员全部站出来,表示支持这一决议。
其余的贵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只是寒门开口,他们当然会找出各种理由反驳,但是山东士族往这一站,他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反击了,人家同样是士族,而且在名望上还是士族之首,他们都赞成科举制,追求公平、公正、公开,这些人还能说什么。
“微臣反对!”
正当这些贵族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一声天籁之音在耳边响起,众人满含激动的泪水赶紧寻声望去,可一看到那人,眼珠子差点没有掉出来。
出声反对的不是别人,正是寒门中的寒门,农夫中的山泉---韩艺。
科举制公平吗,根据历史的结果来看,也不是非常公平,但至少比九品中正制要公平多了,它还是打破了贵族对于政治垄断,让寒门人士可以入仕,进入权力中心。
方才崔义玄他们推崇科举制,就已经让人呆若木鸡,如今韩艺站出来反对科举制,大臣们都感觉自己是在做梦,一个劲的掐自己的大腿,但各个疼的是龇牙咧嘴。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崔义玄他们也纷纷皱眉不语,这小子真是一个搅屎棍,甭管什么事,都得插上一脚。
方才还淡定的李治,看到韩艺突然站出来反对,不禁也变得跟那些大臣一样,有些吃惊,纳闷道:“爱卿不是一直推崇尚贤之风么,兴科举不正是你所想,你为何又要反对?”
韩艺拱手道:“陛下,微臣不是反对兴科举,而是反对如此草率的兴科举。”
李治听得有些迷糊,道:“此话怎讲?”
韩艺道:“回禀陛下,如今的科举制度还不是非常完善,如果贸然推行的话,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微臣建议陛下要三思后行。”
崔义玄不屑道:“你说科举不完善,那你倒是说过理由出来。”
韩艺道:“首先一点,我对于当今科考的内容是极其反对,而且是从骨子里面反对。”
从骨子里反对?李治嘴角抽了抽,真想将这张嘴给封上,忍着怒气道:“哦?不知韩爱卿为何对于这科考的内容有如此大意见,朕倒也想听听。”
韩艺昂首傲气道:“回禀陛下,因为微臣觉得当下这种科考制度是不可能选出像微臣这样的人才来。”
“噗!”
不少官员当即笑喷了,而其余的官员也是忍俊不禁,气氛一下就变得轻松起来,这个理由不得不服呀。
许敬宗冷笑道:“但是像皇家特派使这种人才,真是百年难遇,科考选不出也十分正常。”
“许大学士过奖了。”
韩艺微微一笑,又道:“科举是为朝廷选拔人才,朝廷的需要的是治国人才,科举的内容就应该跟治国有关系。前朝科举分明经和进士,而我朝制度虽然增加了许多的科目,但还是以明经和进士为主,以至于很多科目都是名存实亡,不受重视,这个待会再论。先说这明经,考明经的题目主要是默写和背诵经以,以及少量的策问(时政的口答),但是读书不是让你背诵和默写,而是让你学以致用。”
许敬宗道:“可是你连背都背不出,那你如何学以致用。”
韩艺道:“问题就在这里,如果我们考的内容涉及到很多经书方方面面的内容,你如果都没有看过,那你就肯定答不出,何必又再去考什么明经呢?我大唐文化博大精深,出题人得有出题的艺术,默写的题目,那简直就是丢朝廷的脸,只要认得字,都可以去出题,换我我也行啊。”
少数的大臣纷纷点头,你考一些涉及到这些经书的题目,何必去默写了,但多数的还是对此嗤之以鼻。
许敬宗道:“明经只是其一,朝廷选拔官员,主要是看进士科。”
“这进士科比明经稍微有趣一些,主要诗赋和策问,是需要创造的,不是死记硬背,但是进士科主要还是以文采为重,尤其是诗赋,是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要重于策问。朝廷确实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但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这文采好,跟宰相的职能没有任何关系,宰相只要将语句写得通顺,字写得好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非得做出千古佳句来,宰相的职责就是要辅助君主,治理好天下,写诗只算作兴趣,算作你个人文学修养,你诗写得好,跟治理国家没有任何关系,。”
这话一出,几乎将文臣都给得罪到了,气得是吹胡子瞪眼,立刻站出来指责韩艺,你这是侮辱读书人呀。
但是武将欣赏韩艺的观点,降低文采,就能够增加他们出将入相的希望,也纷纷站出来反驳这些文臣。
唐朝的文武之争就没有断过,因为文武是平等的,直到宋朝,就开始以文臣为主了。
这眼看一场文武斗又要上演了,李治赶忙喝止他们,又瞧向那罪魁祸首,道:“那你应该说考什么?”
韩艺道:“微臣认为应当先废明经,诗赋文章另作为一科,毕竟朝廷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但要说选拔能够辅助陛下治理天下贤臣,微臣觉得当以时政为重,也就是进士科里面的策问。经书和史书,都是教人如何治理天下,看这些书也是为了这个,那朝廷就应该考这个。如今咱们大唐还有很多问题难以处理,就说这人才选拔,如何才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而且让天下人信服。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题目。还有早年贞观大旱,朝廷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如何防范于未来。还有,土地兼并,如何防止土地兼并,保证百姓的利益。
像马贤相的《陈时政疏》,贾谊的《治安策》,李斯的《谏逐客书》,这些千古奇文,都是对于时政的论证,不是靠背出来的,而是学以致用,朝廷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当然得以此为主,考得也应该是这些内容。当初先帝看重马贤相,就是因为这一篇《陈时政疏》,先帝应该没有问过他,是否背得出《大学》、《中庸》,哪怕马贤相背不出,光凭这一篇奇文,足显宰相之才。
而当今的进士科,诗赋占有太大的比重了,请恕微臣说一句稍微自大的话,微臣的诗赋要胜于马贤相,胜于李斯,但要论治国之术,微臣远不如马贤相,如果将时政与诗赋放在一起,作为同一科目,这不但加大了科举的难度,还会令朝廷失去许多人才,有些治国奇才只因诗赋写得不好,导致没有入仕,这就是朝廷的损失。”
PS:求订阅,求打赏,求月票,求推荐。。。。。。。(未完待续。)
(https://www.xddxs.net/read/2682719/341154339.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