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奇迹
确实是开业大吉!
11月17日这天晚上,洪衍武一手造就的“服装夜市”给了他最好的回馈。
这一天,大家伙儿拉来的货量出去了有一半,有十三四辆三轮车都卖空了。
虽然主要都是单价低的便宜货,可流水金额最后统计出来,仍然接近一万五千元。
一万五啊!
这就是说按照平均利润率百分之十计算,这一天集体创造了一千五百块的纯利润。
绝对的成绩斐然,洪衍武自己都觉着意外。
别忘了,这可是1981年,信息传播最不方便的年代。在开业第一天,可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夜市。
哪怕他发了两万张传单也是一样。因为相对于整个京城,这点宣传力度太小了。
另外,市场面积也不大,仅仅只有五十六个摊位,而且还是在冬天晚上营业,时间仅仅四个小时。
像这样的条件,在开业第一天就创造出每个摊位平均流水近三百元的成果。那还想怎么样啊?他还能要求更多吗?
这果然是寸土寸金的西单啊。真不亏他下的这一番心血,太不可思议了!
在纸上写下最后一笔的洪衍武眼神烁烁。再不耽搁,挥手跟众人作别,直接坐上一个小子的板儿车,找电话通知宋国甫去了。
接下来咱们再说宋国甫。
想想吧,连洪衍武都尚且如此吃惊,那小子还能保持淡定吗?
二十分钟之后,在哈欠连天中,终于等到洪衍武报统计数字的电话之后。宋国甫一下困意全无。甚至因为太兴奋了,还差点闹了失眠。
因为他算了一下,这个数字要乘以三十,按月计算的话,在西城区三十六个集贸市场中,服装夜市已经算是前十位的了。
但问题是,其他那些能达到如此流水规模的集贸市场都是多大面积啊?
地安门、德胜门、黄寺和西海这四个农贸市场总共占地两万平方米,容纳摊位总共两千一百个。
而今年投资三十万刚刚改建完成的官园和成方街,属于封闭的农贸市场。那也都是三四百个摊位的面积。
可夜市呢,就这么五十六个三轮车,居然能紧随其后,这说明什么啊?
不但说明洪衍武这小子眼睛真够毒的,看事情真够准的。也说明这个市场发挥的效用和成绩远超区领导的期望,今后还大有潜力可挖。想不受重视都难。
当然,同样也说明他的工作有成绩,升任科长是没跑儿了。未来肯定一片光明。
就这样,越想越兴奋,宋国甫在客厅摩拳擦掌,小烟抽了得有半盒,喝了两气儿茶水,从十一点转悠到夜里两点还没睡意呢。
后来他亲爹都被他转磨的动静给闹出来了。
当宋局长大致了解情况后,高兴是高兴,可也训斥了他一通。
骂他得意忘形,骂他喜形于色。说他乐得太早了,官帽子没戴你脑袋上就不算你的,事儿到这儿可还没完呢。不好好睡觉,第二天误了事儿怎么办?
另外还提醒他这时该是全力配合领导唱大戏的阶段了。一定要切记,现在显拙比露巧好,让干什么干什么,可千万别再往前扑腾了。否则你不知收敛,不懂给领导让路,你就等着倒霉吧。
这样宋国甫的心境才平静了些,老老实实回屋睡觉去了。
要说倒也亏得他“孝顺”,还真忍住了,没把他和洪衍武私下达成的那些协议告诉他老子。
否则这事可不禁琢磨,弄不好这后半夜,就该轮到宋局长睡不着觉了。
人们都说越是级别高的领导越沉稳,第二天,宋国甫就明白了这绝对有道理。
因为别说副区长了,连他们分局的那位副局长得知一万五的流水额,也没表现出他所想象的那种动容和惊讶来。
虽然经过了一夜,大概他们已经有了一定预计和心理准备。可还得说领导的心理素质过硬,个个都是打牌的高手。就这手,且够他练去的。
不过即使如此,随着他每日都来汇报的流水额一天比一天更高。两位领导也逐渐扛不住了。
第二天,一万五千六……第三天,一万七千三……第四天,突至两万一!
终于,宋国甫如愿以偿地感受到了两位领导的失态。
在听闻突破两万大关的时候,他的顶头上司瞪圆了眼睛,手里的茶杯一下就洒了。
区里也一样,这天通电话的那一刻,电话里副区长一声大吼“多少?”几乎震聋了宋国甫的耳朵。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
要知道,如果按照这个数字计算,服装夜市每月流水就能达到六十万,这已经彻底超越了西城区全部集贸市场了。
西单商场又怎么样?全年销售额才一亿四千万。而其中服装类流水才占多少?也不过一千万罢了。
想想看,如果一个小小的服装夜市真的超过了所有集贸市场,销售额假如再追上西城区最大的百货商场,这难道还不够让人惊讶吗?
更何况,长期以来由于纺织工厂只盲目追求产值,刻意躲避生产难度,不顾真实市场需求,生产出了过多的化纤制品。
这些材料按统购统销政策分配到下面的工厂,只能继续加工生产,再后面自然就是产销不对路,货虽然铺进了商场,可销售很有难度。
作为商业主管领导,电话里的这位副区长可一直为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头疼呢。如今终于发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希望。他又怎么能不激动?
于是副区长便再坐不住了。立即决定特事特办,马上组织召开会议,讨论服装夜市的发展方向问题。
同时也要研究如何为“服装夜市”的个体户们提供新的货源,是否应该全面放开区属工厂积压库存,和局部放开服装公司正品库存的问题。
而巧合的是,就在此时此刻,《京城晚报》和香港《大公报》也加了一把火。他们针对服装夜市的报道,也先后刊登出来。
1981年11月19日,在《京城晚报》第二版相当醒目位置上,一篇名为《京城第一家服装夜市开业,筷子促销倍受好评》文章发表。
配文照片不但有区领导剪彩的照片,还有宋国甫陪领导视察中勇挑重担的那一幕。
文章除了着重介绍了区政府办服装夜市的初衷,和开业当天火爆的经营场面。同时也对服装夜市的经营秩序、商品品种、价格优势以及这种新颖的促销手段做了详细介绍和充分赞扬。
说白了,这真是等于一次免费的整版广告,几乎让半个京城的人,知道了这个物美价廉的“服装夜市”。
由此可知,11月20日的销售额之所以能一举突破两万元,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而1981年11月21日《大公报》的相关报道,标题是《京城当是不夜城》。配发的图片是营业时间中,张灯结彩的大棚灯火通明、买卖兴隆的全景。
这片文章的立足点显然要更高一些,主要是分析了京城商业服务的严重不足的问题。
虽然文中不乏讽刺地说,京城近年来的发展是“气象非凡,诸多不便”,但却同时肯定了夜市这种比较活跃的商业形式。
比如文章中就写道,“就此京城的夜晚才算有了商业的灯火,街道两侧出现了活跃的光影。我们期待着更多夜市兴起,好让京城脱离大乡村的本质,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于是服装夜市火了,彻底火了。
从第七天起,再来光顾的顾客中不但出现了来看新鲜的港澳台同胞,销售额也开始向着更高峰迈进。
第十天,在宋国甫正式得到任命升任正职科长的这天,夜市的日销售额已经攀升到了两万四千元。
不过最终,还是没能突破区里所期望的两万五千元大关,因为从第十一天起,销售额又陡然直降,竟然创了新低,到了一万左右。
这是因为像秋衣秋裤、绒衣绒裤、人造棉、毛衣这样最热销的品种,积压库存已经出清了。服装公司的库房也只有可供商店的正货了。
可见再好的市场,也得有充足的货源才行啊。
好在这时候,区政府的讨论也因为社会的良性反馈和市政府的肯定,有了结果。
最终区政府决定,不但所有区属工厂全部库存积压产品,对“服装夜市”全面放开。服装公司化纤面料的正货,也可以对“服装夜市”开放。
这样一来,当处理皮鞋、棉鞋、棉帽子、袜子这些东西一摆上市场,销售情况又开始逐渐好转。
最终,经历过波动,日销金额恢复到了一万六七左右。
而由此引发的,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一方面,正是那两篇报道,赋予了服装夜市标杆事件的意义,才使其在京城商业服务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以至于日后许多人在谈及京城的服装个体户的时候,大家的共识,就是最早的一批人是从这个服装夜市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因为这个本不应该在历史上出现的大棚夜市,取代了原本历史中,仅靠“画地为牢”来安置摊贩的杂乱小市场。
还间接地改变了京城零售业的形态和格局,大大加速了照明设备、霓虹灯和灯箱广告的发展进程。
比如说,东华门的夜市便会因此,足足提前一年的时间出现。
再比如说,王府井的百货商场,很快也会在区政府的要求下,模仿西单,在自己门口的空场上搭起大棚,开办一个专门销价处理滞销品的夜市。
而这一切,可就不是作为幕后操手的洪衍武所能事先预料到的了。
他,又改变了历史。
(https://www.xddxs.net/read/2670502/416646568.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