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 重生之平凡人的奋斗免费 > 第三十八章经济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总结

第三十八章经济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总结


  看书是大学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有时间的时候,赵宏也会再次重温了《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新星》《简爱》《飘》等等名著,感觉和上一世不太一样,励志的有些像童话,现实的骨感已经让赵宏知道了什么是天花板。不在对未来期待很高。反而许多批判性的外国现实类小说让赵宏感触颇深。

  赵宏从未来的需要考虑,已经开始学习一些经济学的知识。

  但是现在的经济学好多课本已经过时,里面讲的还是计划经济内容。赵宏自己去寻找了许多有些过期但是目前还是比较非常著名,实用的书籍。

  比如《资本论》就是一本好书,随后又找到了一些描述美国经济历史的书籍,赵宏还是发现的一些很有意思的描述。自己也做了一些思考总结。

  其中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几个阶段,就是个很有意思的内容。

  萌芽状态时期,有点像七十年代末,一切都是偷偷的,悄悄的发展,一不小心就会被打击,所以这个阶段,做事情挣钱可以,但是安全第一。

  资本主义的初始发展阶段,不断的和封建势力斗争,也有反复无常,今天可能是正确的,明天有可能就是严厉打击的,有些像八十年代初到92年之前。这时候就要低头做事,莫要张扬,悄悄发展,默默积累。

  再往后就是资本主义的初步确立时期,资本自由大发展的阶段,条件是艰苦的,水平需要不断提高,规模逐渐扩大,成为社会主流,占有主要地位。

  这就是目前93年所处的时代大环境。

  赵宏知道这个阶段一直发展至2007以后,这是个产业资本的时代。工厂的发展到极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利润就会不断增加。

  但是随着自由竞争开始,随后随着企业利润为零,甚至亏损,淘汰一批小的落后的,逐步淘汰合并,直到有垄断地位行业巨头产生。

  这个过程非常残酷,随着产品价格下跌,经济萎缩,工人失业,没有合适的岗位,工资下跌,因为每一个企业都希望还能继续生存下去!

  工厂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在资本主义里这种现象就被叫做经济危机!

  就像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看看它的描述。

  “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

  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

  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

  1933年危机才逐渐结束。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其实只要把“资本主义”全部都换成“市场经济”,你就会发现,事实证明这些道理和规律是多么的准确和有效。我们也就可以基本按照历史经济的发展规律去生活,去工作,去选择。大致的方向对了,再努力就会事半功倍。

  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首先是内部竞争淘汰(各种实力的争斗,各种资源的争夺),百姓穷没有购买力(现金为王,渠道的残酷压榨),再然后就是国家之间的竞争,做为平民百姓就别参与其中了,小胳膊小腿,谁碰你一下,你就找不到了。

  最多有时间,有健康,可以跟着国家发展的方向,做点小的小生意,喝点小汤水,赚点小钱养家。

  其他的别瞎想,回家洗洗睡吧。

  赵宏总结,自己必须在经济告诉发展结束之前结束自己的快速发展。发展的规模和行业的地位都决定了其后是否能够生存下去。是否可以保证自己安全富裕的享受幸福的生活。

  诗和远方毕竟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但是那需要相当不错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

  否则现实就会教育我们,放下了自己不切实际的梦想,因为我们还有责任和义务。

  赵宏用了近一个月的空余时间去学习了能够找到的资本主义经济历史的书籍(很少就那么几本),通过通读反复的读,慢慢的总结了一些发现,再思考确定大致的方向。

  再详细的就需要继续学习。其实看看我们的邻居RB的经济发展过程也有不少收获。

  “RB从1955  年到1973  年将近20  年期间,尽管增长率年年都有变动,但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像国内哪个阶段?)

  在1973  年、即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终点”年份,RB的实际GNP  达到1946  年的11  倍,达到战前水平(1934—1936  年)的7.7  倍。RB的人均GNP从50  年代不及美国的1/10,增长到相当于美国的60%。这样的增长速度在RB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像国内哪年的情况?)

  如果说,在经济复兴时期的经济增长是以出口(“外需”、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特需”)为主导的增长,那么,高速增长时期的经济增长则是以投资为主导的增长,即迅速增长的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从数字上看,例如1969  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率(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高达27.3%,包括政府投资在内的投资率更是高达__35.3%。(像国内那个阶段?)

  当时,RB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在消费方面,都以美国作为样板,为此所需要的技术,也无需自己从头开发,只要把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就能迅速使之产业化、产品化。由于竞相引进技术而导致了设备投资的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投资呼唤投资”的热潮。通过设备投资热潮,在战争期间由发达国家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流进RB,使原有的产业设备一举更新,崛起了钢铁、合成纤维、石油化学、电子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也就是战后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的过程。(像不像那年的政府报告?)

  1960  年由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RB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象征,使广大的民间企业受到鼓舞,其低利率政策则有力地刺激了民间投资的增长。迅速增长的投资促使生产设备日趋先进化、大型化:在钢铁业,最大高炉容量从1953  年不到1000  立方米扩大到  1964  年超过3000  立方米,1973  年超过4  600  立方米,以致在70  年代世界最大的  5  座高炉中RB占了  4  座,并迅速导入氧气顶吹转炉等最先进的炼钢技术;在石油化工业,最大乙烯工厂的规模从1958  年的年产2  万吨扩大到1966  年的年产20  万吨,1973  年的30  万吨,建成了以大型联合企业为主的石化生产体系;在电力工业,最大火力发电机容量从50  年代后半期的17.5  万千瓦扩大到1967  年的60  万千瓦,进而向100  万千瓦升级。(哪年的?)

  与“大量生产”形成相互促进关系的是“大量消费”,特别是“家庭电器热”成为高速增长时代国民消费的一大特征。在50  年代,号称为“三种神器”的黑白电视、洗衣机、冰箱得到普及,其中黑白电视迅速普及是在每台价格相当于人们一个月工资的50  年代后半期。到了60  年代,彩电、空调、小轿车(由于这三大件的英文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C”,故又称“3C”)成为国民消费需求的新的中心。其中小轿车的普及率从1955  年每千人口保有1.7  辆提高到1965  年的22.0  辆,1973  年的133.6  辆。(哪年的?)

  由于技术引进与革新提高了生产力,加上1949  年设定的日元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偏低(1  美元等于360  日元),RB的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出口以两倍于GNP  增长率的速度增加,其结果在60  年代后半期开始形成贸易收支的黑字态势(出口大于进口)。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RB于1964  年加入经合组织(OECD),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以美元换算的RB国民生产总值于1967  年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  年超过了西德,从而在经济规模上成为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RB的人均国民收入也从1960  年的378  美元上升到  1970  年的  1515美元,接近了西欧的水平(占世界第20  位)。

  1969  年度的《经济白皮书》以“第2  位与第20  位”的表述,刻画了当时RB的经济实力,认为导致RB的GNP  占第2  位与人均GNP  占第20  位的“不平衡”的是农业、服务业、中小制造企业的低生产率。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对以年轻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导致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趋势,以致低生产率部门的工资也迅速增加,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又加速了消费物价上涨。

  高速增长总的来说使蕴藏在RB国民中的“能量”得到了发挥,国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物质生活的贫困,基本上实现了完全雇佣,在消除经济“二重结构”(例如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方面也作出了成绩,广大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生活环境建设落后及公害问题严重化等弊病。

  70  年代初RB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入末期,增长减速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1970  年度的实际增长率为7.6%,71  年度由于“日元升值”的冲击增长率下降到5.0%,1972  年度增长率复又回升到9.2%。然而,紧接着在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致使1974  年实际增长率下降到-0.4%,为战后第一次出现的负增长。可以说正是石油危机对RB经济增长的转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给战后RB经济的高速增长划上了句号。

  4.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6  年)

  1970  年由于美国的国际收支恶化,美元大量流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大大动摇。1971  年8  月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对进口加征10%的关税,即发生了所谓“尼克松冲击”。1971  年底十国财政部长在HSD开会,对各国通货进行了调整,其中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  美元兑换360  日元调整到1  美元兑换308  日元,但行情仍不稳定,又于1973  年2  月转为浮动汇率制,即各国通货的比价不再固定,而由市场机制来决定。

  1973  年10  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将油价从每桶约2—3美元提高到4  美元、8  美元、12  美元,从而引发了所谓“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对石油消费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引起了通货膨胀、经常收支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对进口中东石油依赖很大、号称“油上楼阁”的RB经济的冲击更大。

  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RB国内投机盛行,物价暴涨,甚至出现了家庭妇女抢购卫生纸的现象。为此,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金融紧缩政策,结果虽然控制了物价上涨,但却导致设备投资停滞,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雇用减少,失业增加。

  RB政府于1975  年春解除了金融紧缩,又于1977  年底采用了财政刺激政策,同时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促使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由于出口持续扩大,填补了国内需求的减少,结果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同时物价保持稳定,失业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率的上下摆动也不大。

  为了克服石油危机,努力推行生产与经营合理化的民间企业功不可没。它们依靠市场原理,一方面大力节省资源能源,并实行“减量经营”以节省各种费用,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化。通过推进生产与经营合理化,企业的素质与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发生尼克松冲击与石油危机以后,人们曾经预计RB经济承受不了这样的双重打击:担心进入浮动汇率制以后,日元升值会导致民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担心石油价格上涨会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导致经常收支恶化,总之,担心RB会进入“零增长”的经济萧条时代。

  但是,到了70  年代后半期,人们逐渐发现,尽管油价上涨,在西方国家中受打击最大的RB经济却恢复得最快;尽管汇率浮动,民间企业却能在困境中顽强地恢复其活力。整个RB经济由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企业素质的增强而加强了对外部冲击的抵抗力。因此,尽管在1978—1979  年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8  年中期的每桶13  美元暴涨到1980—1981  年的每桶  40  美元),1981—1983  年又出现了世界性经济危机,RB经济所受影响甚小。总之,RB经济走上了稳定增长的道路,其经济表现在发达国家之中实属上乘。

  随着RB的经济、科技水平日益赶上欧美,RB政府越来越感到必须加强自主的技术研究、开发,“从模仿外国技术的时代走向独创的时代”。为此,于1980  年正式提出了“技术立国”方针,制定了“创造科学技术推进制度”(科技厅)、“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通产省)等重要的研究开发计划,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推动“产官学”(“产”指民间企业,“官”指政府研究机构,“学”指大学)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然而,RB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的良好的经济表现与迅速的技术进步,却带来了RB对外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由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RB的工业品出口持续扩大,1974—1975  年的经常收支赤字到1976  年转为黑字,此后出超幅度迅速扩大。特别是在日美之间,由于美国从1982  年起实行高汇率政策,使日美贸易不平衡日益加剧,日美贸易摩擦接连不断,日趋激化。1985年五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在  1985  年  9  月至  1988  年11月的  3  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从  1  美元兑换  230  日元上升到  1  美元兑换121  日元。

  5.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1986—)

  由于1987  年10  月的“黑色星期一”(纽约股市暴跌),加速了日元升值,于1988  年达到1  美元兑换122  日元的水准。为了防止日元进一步升值,1987  年2  月RB银行将再贴现率调整到空前的低水平,即2.5%。这导致大量游资流向土地、股票市场,引起地价、股价的上升,而在揣摩土地、股票的价格会继续上涨的心理作用下,人们争相购入,以期取得增值效益,结果,土地、股票的价格被越炒越高,大大脱离了真实价值,1989  年12  月29  日日经平均指数(RB最常用的股价指数,它是根据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的有代表性的225  种股票的平均价格计算出来的)达到创记录的38915.87日元。(哪年的?呵呵)

  地价、股价等资产价格暴涨导致产业“资产效应”:其一,刺激了消费的膨胀,因为拥有土地、股票的人们手里的资产大幅增值,以至于感到自己顿时“阔”了起来,于是便大把大把地花钱,贵金属、宝石、绘画、名牌汽车等高价商品居然成了抢手货;其二,导致建筑、土地的交易空前活跃,金融机构则积极开展融资活动(因为作为担保的不动产价格上升),向企业、个人提供设备投资资金、住宅投资资金及消费资金;其三,在股票市场十分兴旺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开展伴随股票发行的筹资活动,用于设备投资与建设面向职工的福利设施。

  随着这种带有泡沫膨胀性质的“大型景气”的发展,企业日益感到人手不足,结果导致工资上升,为了防止物价跟着攀升,RB银行于1989  年5月将再贴现率一下子提高到3.25%,其后股价继续上升了一段时间,终于在1989  年12  月上涨到顶转为下跌。在股价首先开始下落之后,地价的上涨率也在1990  年年中到顶,其后上涨减缓,至1992  年转为下跌。

  地价、股价下跌导致资产紧缩效应,同时工资上升率的下降,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购入了过多的耐用消费品使家计也发生了“过剩库存”,国民的消费意识由热转冷,个人消费趋于不振,这导致了商品库存的增加,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另一方面,企业则由于利率的上升加上泡沫膨胀时期进行过度投资所带来的过剩设备问题而不得不抑制贷款,企业效益也趋于下降。然而,受泡沫经济崩溃之苦最大的是金融机构。由于作为担保的不动产价格的下降与所保有的股票价格的下降,部分贷款显然已无法回收,加上通过所谓“非银行”贷出的大量资金也成了坏账。”(像不像?)

  看着RB的发展路径,赵宏就可以预测国内下一步的发展,大力发展以出口为目标的加工贸易,那么在此之前就首先要货币对外贬值,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如何可以参与其中,这就是赵宏的下一步需要思考寻找的发展机会,如何找到后再把握住。

  


  (https://www.xddxs.net/read/2642937/399704644.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