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挑选匠户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几天后,董宣武屁股上的伤好得差不多了,四人到工部报了到,穿着崭新的官服,带着一群恶奴,在工部小吏的引导下去匠营挑选工匠。这气派,就好比胡汉三带着返乡团又打回来了。
唯一不满的是身上的这身上的一身官袍,青了吧唧的像田里的土蛤蟆似的。胸口的补子上都是啥东西呀?哪里像彪了?彪就这模样,怎么看怎么就像喜羊羊,充满喜庆。
不过看看老薛和老刁,董宣武觉着自己心里平衡了。两人从头绿到脚,补子更搞笑,一个像是母猪(犀牛),一个像是狐狸(海马)。
来到工匠所居住的棚户区,董宣武的心沉到了水底。棚户区,真的是棚户区,除了这个词,董宣武想不出更好的词来形容这里的环境。卫生不必说了,臭气熏天,随处都能看见屎尿,污水乱流,苍蝇一片一片的,铺天盖地,很难想象,有人竟然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去。
匠户一个月的月钱七扣八扣后,不过七八钱银子,七八钱银子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贫穷是必然的。
大明的匠户跟军户一样,都是世袭的,老子做了匠户,儿子、孙子也得继续做下去,不得改行。太祖皇帝朱元璋显然觉得这样比较稳定,也比较专业,有利于建设稳定繁荣的和谐社会,却不知铁饭碗这么一代代传下来,匠人们看不到前途,早就没了创新之心,精益求精之心。反正怎么都是这么一辈子,能糊弄就糊弄吧!
工部的小吏将匠人们聚到一块,当众说明情况。
匠人们一个个脸无表情,在他们脸上,除了麻木,看不到任何其他的表情。似乎丝毫不关心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大部分名单董宣武早就准备好了,这是郭振朝等三人这些天辛苦劳作的结果,武功左卫数千匠户中,手艺好的无论是哪方面的人选都记录在名单上面,总共有二百六十多名。当然,这当中免不了要花银子,虽然有皇帝的旨意和信王爷传下来的话,只是让事情好办一些,银子总是少不了的,这是潜规则。
另外三十五名人选,董宣武打算亲自挑选。
“安家银子十两本色足银,日后每月月钱按一两二钱起算,不克扣,还有三十五个名额,谁愿意跟我走!”
董宣武知道此时说什么都没有用,直接诱之以利,将月钱提高了五成。
不是他不想提得更高,实在是不能。工部每月发给这些工匠的银子还会按原本的八钱左右发,另外的四钱得从皇帝发出的那一万两银子中出。
安家银子工部根本不愿意出,说没这个预算,也得从那一万两银子中往外挤,单单这一块就去掉了三千两银子。
除去这一年的工钱,再除去贿赂工部上下官员的费用,那一万两银子能剩下已经不足三千两银子了。
人群一阵涌动,议论纷纷,多是些年轻人。老匠户们毕竟比较持重,一撇嘴,低声教训着周围的娃子:“你们懂啥,守着工部这铁饭碗,早晚还有顿饭吃。出去了,多挣那几钱的快钱,回头想回来也难,饿不死你!”
但毕竟还是有些胆大的,耐不住寂寞的,大声叫道:“我去!”
几千人中,除却那些已经被告知挑选好的,总共出来四十多人,董宣武一挥手,说道:“全要了!”
这四十多人好歹有进取之心,手艺不行可以再培养,要是连进取之心都没了,那就没得救了。多出几户人家有什么关系?只是几句话的事。
水泥厂的地址已经选好,在城西南外十里左右,三面环山,一面正是缓缓流过的永定河。中间有一大块平地,方圆足有三四平方公里,只是地面不是很平整,没有人居住。
三边的山中,石灰石储量极为丰富。再往上游一二十里内,有大量的粘土资源可供开釆。铁矿石、石膏以及其他所需的物资都可以通过永定河运过来,只要建起一座码头就成。
这块地,原属于永定河对岸的皇庄,天启皇帝一声令下,连同皇庄一起便划到了信王的名下,这位皇帝对他弟弟还真不赖。除了董宣武,谁又曾料道,这里即将成为大明现代工业的发源地,繁荣之昌盛,以致于有人后来有“永定赋税半天下”之说。
不过此时这里还是人烟罕至的荒凉之地,老郭等人称之为鸟不拉屎的地方。
“这里很好!咱们该给它先定一个名字,信王殿下看该叫什么名字比较好?”在看过这块地方后,董宣武非常满意。
“既然此谷就在永定河畔,以后这里就叫永定谷吧!”信王爷说道。他是王爷,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几人有接下来商量初步确定出开发永定谷的步骤和归化。
首先要在永定河上架起一座木桥,不然过河每次都要坐船岂不是太过麻烦?这个不难,有三百多名匠工在,此处永定河畔的水流也不是很湍急,周围山中树木不少,就地取材,建起一座简易的木桥应该花不了多少时间,十来天足够了。
其次就要建居住区与仓库码头,居住区定在河的北岸,专门划出一大块地方来,仓库则都集中建在南岸的码头边。这一点很快就定了下来。
唯一起争议的是,董宣武建议为节省成本,不开始不必建得太好,匠工的家眷也暂时不必搬迁过来。老郭、老薛、老刁本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主老财,立刻点头同意。
只有信王爷有些犹豫,说道:“这样不太好吧,仁者爱人,天下百姓都是大明的子民……”叽里呱啦、之乎者也说了一大通,反正董宣武几个没听懂几句。
“估计水泥出来后,那些东西都是要拆的,建得太好简直就是浪费。到时候推倒重建青砖大瓦房也不迟!”还是董宣武有本事,一句话就说服了信王爷。
接着,董宣武提议建设水磨坊。同时为建设水力研磨机积累经验。要不然,要将水泥研磨成粉也太耗费时间和人力了。董宣武倒是想弄出风车磨坊来,可是他没见过那玩意,不知怎么着手。
众人傻了眼,大家都没见过这东西,水磨坊在南方比较多,北方则极少。董宣武笑了笑,上一世他在江南旅游时曾见过那东西,不难。于是随手画了张草图,解释了一番。
薛荣兴奋地说:“这可是好东西,回头成了我家也建一个,这东西磨面实在太方便了。”
何止磨面方便,在蒸汽机没有发明出来之前,以后机械动力恐怕大半都要靠水磨坊这种东西。
董宣武心中暗想。
水磨坊若是制作成功了,那水力研磨机应该就不难了。无非是把叶片做大一些,让其动力更足一些。
这些准备好了,永定谷的那块平地也该平整得差不多了,可以考虑建窑了,以及相应的附属作坊。
这些董宣武不懂,匠工中不乏烧制陶瓷的好手,交给他们好了。
……
(https://www.xddxs.net/read/2619872/417630095.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