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政(3)
现在,徐光启提出要兴修水利,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满朝大臣留名青史的好时机。尤其是大明的首期国债有了保障的情况下,国库将不再缺银子,借着兴修水利,让上下官员捞点福利,这也是应有之利。
只不过,徐光启在奏折中,要求重开河道监,这是什么意思?这姓徐的是不是天天跟洋和尚混在一起,被弄坏了脑袋?河道监是恶政,这早已经有了定论,徐光启旧事重提,究竟有几个意思?
而且,这次全国范围内大修水利,徐光启还反对使用免费的徭役,要求趁着灾荒之际,充分利用流民和当地百姓的空余劳动力,给他们工钱,让他们为朝廷出利,同时也解决了他们生存问题。
在分析了各地的现状和推广失败的原因后,奏章严厉的谴责了各地地方官员的贪婪和不做为,并且指出,民以食为天,如果大明再不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不能让百姓避免挨饿,那么,大明天下很可能会像汉末那样大乱,重履唐末农民起义的旧辙。
天启皇帝对各地推广高产作物的状况也很不满,而且董宣武早已经跟他通过气,天启皇帝知道有这么一封奏折的存在。
有必要这么做吗?千百年来,官家使用民夫,什么时候给过银子?能给顿饱饭吃,就算是很不错的了。
如果连续三年,某地的官员因为同样这个原因,被评为下等,将被无条件被革职,并且十年内不得启用。
醒悟过来的群臣顿时沸腾起来,一时间朝廷上,弹劾与争吵之声响成了一片,几乎每天,群臣都在太和殿中为此争吵不休。朝臣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这上面来。
因为群臣们很清楚,历朝历代,治理河道向来是一笔大银子,看现在的情形,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两。如果让朝廷把这笔银子从地方官府预算中划拨出去,不再由地方官员们做主,那他们日后就只能看着人家吃肉,自己连汤都没得喝。
如果说河道监的成立只是为了防止官员们的吃相太过难看,那么,徐光启这一份奏折,简直就是要掀桌子砸碗了,让大家都没得吃了。
有的作者甚至直接指出:“保护不了贫民的官府,同样也不可能保护好士绅!今日的贪婪,就是来日的报应,烈火一旦燃起,天地同毁,玉石同焚。”
这封奏折是由薛荣所上,因为一直一来,他还都监管永定皇庄,永定皇庄现在在整个顺天府富得流油是人人皆知的事情,由薛荣来上这份奏折最为合适。
所以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问题,已经成为大明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徐光启的主意似乎也挺不错。反正给不给百姓工钱,给多少工钱,还不是朝廷官员一句话说了算,只要能利用这个借口要下银子,大家岂不是都生财有道了。
为了此事,东林党与魏党官员甚至并未在此事上彼此挑刺,枪口一致对准了徐光启等人。
奏折首先对大明年年的大灾表示了深刻的关切与忧虑。接着又对除顺天府外各地的高产农作物的推广情况做了概述,并对目前的情况表示十分失望。
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而河道水利的建设也将一改以前由官府主导、全权负责的方法,转而通过一种叫“投标”的方式,交由专门的商团负责。负责建设的商人和河道监的官员将共同对个种河道水利工程的质量负责。
既然如此,那河道监的成立,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焦点则被引到了河道水利工程,是否可以交到商团手中。
如此这般,这样的批红意见,天启皇帝足足批了十多条,处处都是针对那些地方官员的贪腐和不作为。当然,这些意见,其实是董宣武等人早已经讨论好的,只是借皇帝之手,公诸于众。
于是,这一条条建议,迅速被朝廷上下落实到位,逼着各地官员不得不认真的推广起各种高产作物。董宣武这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果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奇效。
正当群臣群情激昂,群起而攻之时,徐光启又上了一份奏折,是对前者的补充,建议朝廷虽开河道监,但不宜再用太监,而应改用文官监督水利建设,以天子免落人以“任用私人”的口实。
这一切早已经在董宣武的意料之中,趁着这个机会,董宣武推出了第三封奏折,也是他最看重的奏折《请大力推广高产作物奏章》。
最后,奏章要求朝廷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大力推广高产作物,并对那些看着百姓忍饥挨饿,流落四方,却麻木不仁,不肯推广高产作物,甚至以此谋利,贪赃枉法的地方官员进行重处。
冲着这一点,徐光启的这条建议,忍了。
至于水利工程的质量出了问题,那身为监管部门河道监的官员,如果说不负点责任,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了。
此时,谁要敢为那些贪官污吏说话,无疑将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将为千夫所指。这种情况下,谁还敢说皇帝朱批有何不妥?
不过,重开河道监是绝不能接受的,这不是对大明士绅人格赤果果的侮辱么?叔叔可忍,婶婶不可忍,长此以往,将会使得道德不伦,斯文扫地。
顿时整个内阁,整个朝野都震惊了,这时候,群臣才意识到,天启皇帝打算利用高产作物的推广,大做文章。
这封奏折虽然措辞严厉,但在朝廷上下正为水利建设改革争得面红耳赤之时,却没有得到众大臣该有的重视,并没有在朝堂上引起什么波澜,只被当做一本普通的弹劾地方官员的折子,送到了天启皇帝面前。
这么一来,众臣顿时哑口无言了,监视官员与君子那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不过,监管唯利是图的商人,却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不过,这时候,群臣反应过来已经晚了,在董宣武的安排下《大明周刊》《大明工商》《大明文谈周报》……等十多份颇具影响的报刊上,已经处处都写满了指责大明各地官员不作为、怠政、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愿推广高产作的文章。
天启皇帝看到这封奏折,立刻批红,命令吏部日后各地官员的考核,将会与高产作物的推广联系起来。如果大明各州县中,不因战乱等缘故,有百姓饿死或者被迫流落他地,当年该州县官员不的评为中等或者中等以上。
(https://www.xddxs.net/read/2619854/440336689.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