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 崛起在大明大结局 > 第一百二十七章 以战养战

第一百二十七章 以战养战


  这一天,李自成率领着八百兵马游荡在西安府蓝田县附近,徐霞客在前面带着路,还在不断介绍着:“老大,这秦岭往小的说,介于关中平原和南面的汉江谷地之间,是嘉陵江、洛河、渭水以及汉江四条河流的分水岭,东西绵延四五百公里,南北宽达一百多公里。”

  “而从大的方面来讲,东起昆仑山,途经陇南、陕南,东至山西的大别山以及河南境内的张八岭。按照山脉的地段走势来分,又可以笼统地分为西、中、东三段。咱们建立的那个秘密基地就属于东段,位于华州的太华山附近。”

  然而,面对徐霞客的侃侃而谈,李自成听得却是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有些无聊地打断了徐霞客:“哎~徐先生,这是哪里啊?你怎么将兄弟们带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了?”

  霎时,徐霞客意识到,自己太过于教书气了。讲的虽然洋洋洒洒,滔滔不绝。可是,对于这位不好读书的老大而言,就显得过于枯燥乏味,没有意思。

  李自成的话音刚落,徐霞客的脑海里闪过这个念头之时,随即答道:“老大,咱们现在正处于西安府蓝田县附近。之所以啰里啰嗦的讲述秦岭,将兄弟们带到这里,就是因为,蓝田县东南面就是秦岭的中段,也是人们称之为的终南山,树林茂密,溪流密布。”

  闻听此言,李自成一振,顿时来了精神,不禁出口问道:“终南山?那个,徐先生,传闻终南山多隐士,高人无数,是不是真的啊?”

  世人只知道终南山,罕有人了解终南山是秦岭的一部分?不仅是李自成的兴致大增,就连简单粗暴的刘芳亮也是兴奋不已,紧接着问道:“徐先生,我听说终南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武功高手是不是很多?”

  听到这些询问,徐霞客分别看到李自成与刘芳亮眸子中,流露着同样的希冀光芒,就知道两人为何这样问?打得什么主意?不禁莞尔一笑,并不着急回答,而是徐徐说道:“老大,刘队长,这秦岭中段又可细分为四方台、首阳山、终南山以及东光秃山等山峰。确实有大量的隐士,生活其中。不过,至于有没有武功高手,我实在不知道。”

  话音刚落,看到两人露出失望之色,徐霞客有解释道:“毕竟,我不是习武之人,就算遇到武功高手,也是枉然,分别不出高低来啊。”

  “瞎高兴了一场!”刘芳亮发了一句牢骚,转而又嘟囔道:“那将我们带到这里干什么?说了那么多的废话,真没意思。”

  遭人埋怨,没有理解自己的意思,徐霞客并未生气,而是很大度的微微一笑。

  这时,骑马紧随其后的李过说道:“刘大脑袋,你怎么就不开窍呢?出了秦岭之后,一路之上,老大就交代过,此次的行动就是流窜作案,趁着官府在各地的驻军最为虚弱之时,攻打一些中小型的城镇。仿造马衔山、兴隆山以及太华山的秘密之地,将劫来的不义之财以及粮食储藏起来,收揽各地流亡的灾民,暗中培植咱们自己的势力,建立一个个秘密据点,为将来的起事做准备。”

  一语点醒梦中人,刘芳亮恍然大悟,想起老大出山时的交代,一切的行动都以陕西各地的名山为中心,围绕着攻打附近的城镇,以战养战,以战养民,救济百姓,暗中积蓄实力!

  想到这里,刘芳亮不禁说道:“噢...我明白了,终南山这里地势险要,密林丛生,遍及溪流,最适合收揽的灾民生活。”

  此刻,李自成看向东南方向,望着那朦朦胧胧的山峰,郁郁葱葱树林,也说道:“不错,相比于其他的地方,这里的气候更加的适宜,更适合种植农作物。没有了朝廷的重税以及官吏的盘剥,即便是陕西的天灾再厉害,咱们收揽的灾民也能渡过难关,还能留有存余。”

  一席话勾起了徐霞客的回忆,面露感慨之色,紧接着说道:“老大说的正是。俗话说,天灾人祸,两者伴随而生,前者只是占了三成。真正使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关键根源就是在朝廷的重税,对百姓征收的官粮越来越多。使得百姓不堪重负,更不用说渡过天灾了。”

  记忆如泉水般涌来,源源不断。足记遍及大江南北,徐霞客看到的更多,了解的更加详细,感慨也就更加的深刻,不由得进一步地说道:“朝廷的财政、战争的开支以及军粮的征缴,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来源民间,从百姓身上收刮。即便是没有陕西与河南的天灾,各地的百姓也会不堪重负,纷纷而起造反。”

  如此沉重的问题,李自成还没有真正的认真想过。虽然对历史了解的不多,但李自成还是知道一些事情,比如古代的官方财源可是有很多的,怎么到了明朝就这么拮据了呢?

  心里想着这些,李自成也就问了出来:“哎,徐先生,据我所知,像盐、铁、煤等东西,都是属于朝廷官方经营的,这些生意都是很赚钱的,朝廷怎么可能少得了银子呢?”

  李自成的想法很简单,不等徐霞客回答,又补充的问道:“不说别的,单讲盐政这一项,这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足够战争粮饷开支了。”

  徐霞客点了点,随即露出无奈之色,沉声说道:“老大,你讲的不错。仅凭盐铁这两项,从中征收的税银,足够朝廷绝大一部分开支。可是,从前朝开始,两淮和江南的盐政就掌控在福王朱常洵手里。如此一来,大明王朝的财政就少了一大半。”

  “还有,像江南等地,还有中原地区,一些权贵富贾背有靠山,将田产隐瞒不报,或者只上报了一小部分。所以,朝廷的财政收入只能转嫁到黎民百姓身上,施以重税。”

  这一刻,李自成的心里有一丝明悟,从徐霞客的讲述之中,他听出了一丝怨念。明白了徐霞客为何无心于仕途科举?原来是万念俱灰,对这个大明王朝完全失去了信心。

  还有一点,李自成觉得,徐霞客之所以跟随自己,之所以全力辅佐,而是从自己的那些所作所为中看到了希望。尤其是在榆中县的时候,自己在百姓中有着非常高的口碑,自己率领的起义之军堪称仁义之师。

  这时,李自成的脑海里浮现出那个“李鸿基”的一丝记忆,转而问道:“哎对了,徐先生,我记得大明王朝实行的是军垦与戍边并行,驻守在九边地区的边军怎么就经常哗变呢?按理说,相比于普通老百姓,边境军队屯垦的土地上缴的粮食少得多,他们怎么可能就缺少粮食呢?”

  徐霞客叹息的神色愈发的浓郁,无奈的说道:“老大,你有所不知,戍边军队屯垦土地,自给自足,按理说,确实是一大良策,既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又开发了边境。”

  “可是,随着时日的推移,日积月累之下,军垦屯田制早就变质,那些良田被将领私自瓜分,士兵沦为种田的佃农,使得边境驻军的战斗力大幅度降低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一旦收成不好,士兵就会饿肚子,也就出现了哗变。”

  “哦...原来如此,难怪各地哗变的部队那么多,比造反的农民少不了多少。”李自成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的自语道。


  (https://www.xddxs.net/read/2583580/368128612.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