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 隐龙惊唐小说 > 第三百零三章 郑观音(四)

第三百零三章 郑观音(四)


  PS:感谢书友“legion”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在母亲心目中,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郑观音此时,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层光泽,“你父亲是个称职的储君,聪慧睿智,对下宽仁,朝野之间,莫不称颂。”

  李沐已经不止一次地听到李建成仁慈的评价了。

  “孩儿听闻,****有废立太子之意?不知是否是真?”

  “不可能。”郑观音再次肯定地回答道,“太上皇一直扶持先王,岂会有废立太子之意。”

  “可孩儿听闻,朝中有许多大臣曾上疏,他们声言秦王战功赫赫,劝谏太上皇行改立之事,册封秦王为太子。而太上皇当时也有意动。”

  “当时朝中,确实有亲近秦王的大臣上疏,劝谏太上皇行改立之事,可忠于先王的也大有人在。至于秦王战功彪炳不假,可帝位传承,岂是仅靠战功?更何况当时大唐立国十年,战乱渐渐平息,需要的是能守业的皇帝。太上皇意动之说,为娘从无听说。就算真有,恐怕也是太上皇敷衍秦王罢了。”

  李沐心想,可能郑观音知道的事并不多。

  或许因为她是个女人,很多事先王都不会对她说。

  “时辰已晚,请母亲回房歇息吧。”

  郑观音道:“为娘的也有话问你。”

  李沐只能道:“母亲问吧。”

  “你是如何从凉州来京城的?”

  李沐有些惊讶,反问道:“母亲没有听过一些孩儿的事吗?”

  李沐虽然官位不高,可他的名头却不小。

  鲁县子的名声,不用说朝中官员了,就连长安城中百姓,知道的恐怕也不多。

  郑观音摇摇头:“为娘与你三个姐姐,十一年间,从未出长乐门一步,平日往来的内侍也从不与我等多说半句。”

  李沐明白了。

  于是他从九岁那年开始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对郑观音述说了一遍。

  时间慢慢地过去,说得人累了,可听得人精神反而好了。

  不仅郑观音精神变好了,连李婉顺三姐妹也不知不觉地坐到了李沐身边。

  唐人尚武,文人都能弓马骑射,女孩们更喜欢英雄。

  郑观音想到的却是另外的问题,“沐儿是说,你被册封嗣王前,已经执掌神机卫?”

  “是。”

  “可皇帝怎么会让你掌军权?”

  “神机卫是护卫营改编的,护卫营是孩儿的私兵,自然该由孩儿执掌。不过皇帝也往其中参杂了几个人,孩儿当作没看见罢了。”

  郑观音探手摸了摸李沐的脸,叹道:“可怜的儿啊,小小年纪便经历二次战场拼杀,幸亏有先王在天之灵护佑啊。”

  而那边,与李沐年龄相仿的李云,她的关注点与其它人不同,她突然开口问道:“弟弟,你那么小,就不怕死吗?”

  李沐道:“怕啊,可当时怕又有何用?怕也是死,不怕也是死,不如放手一搏。你看,我现在不是活得好好的吗?”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郑观音叹息道:“沐儿说得对,放手一搏才是活路啊。”

  她眯起眼睛,脸色痛苦地道:“先王要是如此,何止于此啊。”

  李沐道:“母亲不必难过,从今以后,你与姐姐们一起好好活着,才是父王在天之灵所愿意看到的。”

  郑观音道:“你是个好孩子。这么小便有了如此成就,为娘的很欣慰。为娘老了,我的生命,其实在二十八岁那年,就已经结束了。只是不忍心你这三个姐姐无父无母,才苟活至今。沐儿啊,今后你要好生看护你三个姐姐。”

  “孩儿谨记,母亲放心,孩儿绝不会让姐姐们受人欺负,而且,父亲与各位兄长的仇,孩儿也会记在心里。”

  郑观音闻言,悚然而惊,她尖声叫道道:“不可。家中十一年没有男丁了,你可千万不可莽撞,否则让为娘如何去见先王啊。”

  “母亲放心,孩儿会小心从事。”

  “不行。你什么也别做,就这么安稳过日子吧,等你长大成人,为先王留下子嗣,也不致使先王没有了香火享用。”

  郑观音是真怕了,十一年前的那一幕不断地浮现在她眼前。

  李沐为了不让郑观音担惊受怕,应道:“孩儿听母亲的。”

  郑观音这才松了口气道:“如今家里就你一个男丁,为娘的只盼你早些长大成人,为先王开枝散叶,承嗣香火,为娘的也能子孙绕膝,享天伦之乐。”

  李沐低头应道:“必能遂母亲心愿。”

  可心里,已经却打定主意。

  血债血偿。

  ……。

  次日一早。

  李沐便去向郑观音请安。

  为人子,自然得晨昏定省。

  郑观音试探着向李沐提出,打算接管王府事务。

  按律,王府是需要朝廷安排长史、司马等职官的。

  或许是没有正式封号,也或许是李世民别有用意,嗣王府竟然没有长史、司马等职官。

  李沐心道正好,王府中近二百号人,自己身边还真没有一个合适打理王府事务的人,既然郑观音有意,自然最合适不过了。

  她是息王妃,管理王府名正言顺,也驾轻就熟。

  于是,在征询了郑观音的意思之后,李沐决定,除了朝廷岁俸、禄米之外,每月从庄子里支付二千贯,做为王府日常开支,王府的事务便交与郑观音打理了。

  按律,亲王岁俸银一万两,禄米一万斛(hu,与石同),世子岁俸银六千两,禄米六千斛;郡王岁俸银五千两,禄米五千斛;长子岁俸三千两,禄米三千斛。

  而嗣王介于二者之间,岁俸银六千两,禄米六千斛。

  维持王府的费用,最大部分不在王府中人的吃喝和月例,而是在于每天都会发生的人情往来。

  长安城中,入列朝堂的官员没有上千,也有八百。

  迎来送往,必不可少。

  自然这花费就上去了。

  很快,朝廷的册封旨意便到了。

  郑观音被册封为息王妃,是题中之意。

  意外的是,李世民同时册封了李婉顺为闻喜县主,李秀林为文安县主,李云为归德县主。

  另外还有专门一道旨意,追赠李英节为奉节县开国子,册封杨氏为奉节县君。

  这算是很给李沐面子了。


  (https://www.xddxs.net/read/2565870/416363246.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