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节 普鲁士军事改革(3)
威廉亲王作为波兰国王已经二十年了,其中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做一件事,波兰的普鲁士化。
将普鲁士的各种制度,不断的在波兰推行,虽然波兰领土几经变动,但在维斯瓦河以西地区,这些制度已经建立,现在的波兰,已经是被瓜分之后,领土最大的时期,而且名义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波兰贵族也可以堂而皇之的进入议会,跟大多数国家一样,贵族没有国界,贵族没有民族,贵族是欧洲的。长期跟外国贵族联姻,让他们跟本国国民的联系,远没有跟外国贵族亲密,他们是一个浮在欧洲上层社会的一群欧洲民族。
跟欧洲其他国家不同,在被瓜分前,波兰贵族中没有发展出等级森严的等级体系,没有形成公侯伯子男的头衔划分,他们的贵族数量庞大,在16世纪时就有70万人,占总人口的7%到8%。
如此庞大的数量,不可能形成英国那种贵族大庄园制度,波兰所谓的贵族,其实跟俄国一样,只是代表拥有土地的地主,其中一半多是仅仅拥有10到20英亩土地的地主,事实上跟中国的乡绅差不过。
中等地主则拥有一两个村庄,但是在最上层的波兰贵族中,却形成了欧洲范围内都堪称庞大的大地主。这些土地的主人动辄拥有数百万英亩的土地,管理几十座城镇上百座村庄以及其上生活的几十万臣民。
这些顶层地主,其实才跟欧洲意义上的贵族相当。如果放在欧洲,他们可能会成为某个掌握实权的骑士领领主,甚至公国的大公,甚至某些国王掌握的土地和人口也没有他们多。
但他们在波兰都只是贵族的一员,跟其他大小不一的贵族议员一起开会,一起决定波兰的政策。
这些贵族们掌控的波兰一直就没什么民族情节,历史上他们由于受到周边国家的威胁,又不肯做出实质性改革,让波兰变成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于是他们不断的对周边国家示好,他们拥有选举国王的权力,于是他们一次次选择国外的大贵族作为他们的国王,目的是希望用波兰国王的帽子,化解这些国家对波兰的威胁。于是奥地利人、匈牙利人、德国人、瑞典人都先后做过波兰人的国王。
后来被瓜分后,这些大地主开始接受了俄普奥三国相应的头衔,接受了伯爵、男爵之类的身份。之后长期的依附关系,让这些贵族变得油滑,跟三国上层联系紧密,三国靠他们统治波兰,他们靠三国上层保证他们的地位。
这些大贵族早就变得没有什么斗争精神,现在在波兰王国中,这些头顶俄普奥三国不同时期授予的伯爵、男爵爵位的贵族,进入了议会,组成了上议院,指望他们跟王权斗争,那是不现实的。
而下议院,由纳税人选出来的议员,多数都是资产阶层,这些人不但不反国王,恰恰相反,正是他们在呼吁建立一个独立的波兰,现在普鲁士人给了他们一个独立的波兰,他们还有什么理由反对。那一套套在普鲁士实行已久,让普鲁士变成强国的制度,他们又什么理由拒绝。普鲁士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制度,虽然比英国和法国保守,但比之俄国和奥地利,却是大有进步的。
因此波兰在缺乏反对者的情况下,一项项制度顺利推行,在上次战争中,威廉亲王只掌握着小半个波兰,最终却能组建十万战斗力不弱的波兰軍队。现在统治下的波兰王国比当时更大,人口更多,有能力组建更多的軍队。
毛奇现在就负责这个工作,而且毛奇不打算全盘继承普鲁士的制度,他有更大的野心,他希望打造一个更高效的体系。
出于对毛奇的信任,以及毛奇在奥斯曼帝国出色的表现,威廉亲王认为,既然毛奇能让奥斯曼帝国軍队表现的可以跟俄军正面交锋,那么他指挥的波兰軍队,绝不会比奥斯曼軍队差。
于是毛奇早在去年就开始在波兰推行改革了。
由于波兰依附于普鲁士的现实,甚至德语民族在整个波兰都大范围分布,波兰的军事改革,后来被看作普鲁士军事改革的一部分。
这个改革基本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全盘的普鲁士化,也就是继承普鲁士现有的军事体系,主要是训练体系和军官培训体系。这个工作,在威廉亲王执政的二十年中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在新曾的领土上推行,也没有什么困难,因为在西部的大波兰、小波兰地区的实行,让他们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将这个制度覆盖到整个波兰。
对俄战争结束后,波兰軍队裁减到八万人,并按照普鲁士的制度,每年招募两万新兵,退役两万老兵,服役期三年,三年后转预备役,预备役两年,进入后备军,后备军七年。根据普鲁士的经验,这套制度可以在十年内基本保证战斗力,但超过二十年就会出现弊病。不过俾斯麦不需要等二十年,所以他不在乎改不改革。
第二部分,才是毛奇的贡献,叫做参谋总部制度。参谋部的设立历史已经很久了,优秀的参谋配合指挥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大多数时间,参谋军官其实流于形式,甚至很多参谋根本就是被指挥官当作副官来使唤。毛奇建立的总参谋部不一样,他不是指挥官的附庸,而是指挥指挥官的部门。
毛奇的总参谋部,制定出极为详尽的作战计划,指挥官只需要负责执行,而且必须负责执行。虽然这看似有剥夺指挥官的现场决策权,但跟所有的军事改革一样,他是历史性的,他最符合现实的条件。七年战争之前,欧洲国家极少有指挥十万以上軍队的经验,拿破仑战争之前,欧洲国家极少有指挥超过二十万以上軍队的经验。即便是拿破仑,也只能在十万人左右的战斗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就意味着,以往的军事指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兵团作战。其实中国也同样面对这个问题,纵观中国历史上,秦汉以前的战争规模普遍巨大,秦汉之后国战这种级别的战争近乎消失,面对的是一次一次游牧民族的掠夺性侵袭,这些零散的侵袭,其实规模都不大。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也好,满清八旗入关也罢,最多也就是二十万级别。大多数时候都是几千人级别的劫掠,偶尔有大规模劫掠行为,也超不过十万人。
所以中原国家丧失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至于先秦时期的管理模式,也遗失在历史之中。所以到了宋明时期,宋朝人打西夏、明朝人打满清,都是分兵推进,因为规模一大,自己就管不了了,宋朝连续多次被西夏集中一路打败,明军被努尔哈赤我只一路去击溃。不是他们不知道合兵的简单道理,实在是合兵后自己管不过来。
到了周琅这里,他其实也不懂军事,一路摸索过来,为了指挥全军,他身边聚集了大量的各种顾问。曾国藩之流的文官统兵,也都会有庞大的幕僚机构,称之为幕府。尽管跟西方的参谋总部制度还有区别,但也是适应大兵团的一种产物。
毛奇的贡献意义在于,将这种集合各种人才顾问的幕府形势,制度化了。
毛奇的参谋总部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才。普法战争中,法军军官抱怨他们的前线缺乏军装,武器弹药不匹配,有的軍队有大炮没炮弹,有的部队有炮弹没大炮,这被认为是法军管理混乱。其实就是在工业化时代,缺乏管理工业化战争的专业机构。
毛奇的参谋总部,可以让普鲁士的火车运输精确到分钟,他不但在普鲁士境内是这样,到了法国后,普鲁士軍队利用法国铁路运送軍队和给养,甚至比法军还要快速。这至少说明毛奇的参谋部中,肯定存在着专业的管理后勤的参谋,他精通火车调度,后勤管理,但未必是一个职业军人。
将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凝聚到一起,用科学管理的方式管理軍队,这是毛奇的创新。
套用后世的管理模式,这就类似总公司的各种专业部门,比如技术、设计、工程等部门制定出专业的方案,项目经理作为指挥官去负责具体落实一样。各种专业部门的专业设计,弥补了项目经理不可能兼具所有专业知识的弊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能力。
用了两年时间,毛奇在波兰打造出了这样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参谋总部,不过此时连毛奇自己,都不知道这套制度的威力,他只是结合他在奥斯曼的实践和经验,进一步完善而已。
现在毛奇接到了一个任务,两年之内让波兰能够提供四十万士兵作战。
毛奇得到的支援则是,每年1000万英镑的专项经费,这笔钱威廉亲王授权毛奇可以随意使用。
毛奇跟参谋部考虑了一番之后,决定把这笔钱大半用来修铁路。
(https://www.xddxs.net/read/2530449/404538844.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