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节 荣誉留给皇太子
由于民兵的糟糕军纪,让民兵这个词汇渐渐带上了一层贬义,黄求还并没有因为对方讥讽自己带领的是民兵而生气,因为他带领的确实是一群民兵。
美洲的兵役制度,跟中国国内类似,有战兵、辅兵和乡兵三级,而且美洲兵役制度,几乎就是黄求还一手打造的,他很清楚乡兵的水平。跟美国民兵半斤八两,所以他发现史考特带领的队战斗力相当于正规军之后,就放弃了跟对方正面决战,用了许多小计谋最终包围了对方,靠围困迫使对方投降。
如果手里有一支能战的强兵,黄求还不会这么做,如果放在十年前,黄求还也不会这么做。但他手里没有强兵,同时他已经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了,少了些许火气,多了些许耐心,以及时间沉淀下来的城府,心中又装满了中国古代留下的大量阴谋诡计式的军事智慧,不但把战争看作是血勇之气的拼杀,更看成是尔虞我诈的猎场。
欧洲军事学说诞生的时间较短,又跟贵族文化结合的太过紧密,带有大量温文尔雅的贵族习气,让他们在战场上保留了一些看似让人触动的文明成分,可实际上这是一种不成熟。战场是一个不讲规矩的地方,唯一的目标只有胜利。
跟文化中许多现象一样,欧洲战场上留下的一些战争文化,被中国知识分子推崇,比如不崇尚杀人,对俘虏尤其是贵族俘虏优待,中世纪时候换取赎金,后来渐渐的成为一种双方认可的文明方式。战场上也不刻意去打击对方的指挥官,这被认为是不名誉的暗杀行为,中国则讲究的是擒贼先擒王。
其实这些东西可以认可,但大可不必过于迷信,迷信是因为文化上的自卑。这些东西,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在中国的贵族时代还没有终结的时候,在春秋的战场上,也大量讲究这些规矩。比如宋襄公参与争霸战争,跟楚国打了一场泓水之战。
当楚国队渡河的时候,宋襄公手下谋士子鱼建议半渡而击袭击楚军,宋襄公拒绝,认为这是不符合礼仪的,等到楚军过河之后立足未稳,谋士建议攻击,宋襄公依然拒绝,表示要等对方排列好阵势。
这场战争中,宋襄公跟手下谋士子鱼的对话留下了许多春秋时候作战的礼仪,比如“不以阻隘”意思是不依靠险关来杀伤敌人,“不鼓不成列”不攻击没有排列好阵形的敌军,“不禽二毛”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不重伤”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
宋襄公这些不趁人之危的君子作风,被战国之后“道德沦丧”的军事家们批评了数千年,成为不知兵的典型。
除了宋襄公,战国之前,中国人的战争中,文明的成分还有许多。史书记载的楚国和晋国之间的战争。后世多将晋文公退避三舍当作一个计谋进行描述,但当时既然能够做出这种行为,说明这种行为是正常的,也是一种君子风度,因为楚国对晋文公有恩,所以他愿意退让一步;史书记载,楚国打赢了晋国,晋军撤退,楚人并不去追击,因为不攻击逃跑的敌人后背,也是一种君子作风,更让人惊讶的是,看到晋军的战车陷进了污泥中拔不出来,楚军士兵还主动上去帮忙,这哪里像战场?晋军不但不惧怕上来帮忙的楚国士兵,反而嘲讽说,我们晋国可没有你们楚国那么丰富的逃跑经验才陷进来的。
但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推崇中国古人在战场上的脉脉温情,反而对欧洲遗留下来的战争文化津津乐道,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心理立场上的问题。
春秋战国的长期混战,让战争道德急速下降,战场上的脉脉温情开始消失,以中下士大夫阶层推行的战争文化开始普及,这一方面说明,当时战争规模的扩大化,战争终于不再只是贵族之间的军事游戏,而开始成为一种民族战争。子鱼、曹刿这样士大夫阶层代表,开始站上了历史舞台,将他们的道德观念取代了君王这样的大贵族的道德观念,在战场上成为主流。
战国中后期,秦军动辄杀俘,就已经完全没有什么温情了,不过在当时秦军的作为,也是不被接受的,所以留下了恶名,让东方国家认为秦国是蛮夷之国。
秦汉之后,中国的战争形态开始从中原诸侯的争霸和兼并战争转为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征服与反抗之战,一拨又一拨的游牧民族南下掠夺,带来了更加激烈的草原战争方式,这时候道德更加下降,动辄堆积人头京观,屠城,拿人肉做军粮,已经没什么规矩了。
西方也是如此,但要晚很多,到了一战、二战时期,贵族时代的风气基本绝迹,狙击战术成了一种堂而皇之的战术,到了21世纪,斩首行动都开始被军事界所推崇起来。
但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这种风气还存在,有一个英国狙击手帕特里克弗格森,曾经在背后瞄准了华盛顿,但没有扣动扳机,原因是华盛顿正在离开,他不愿从背后射杀一个没有防备的敌人。否则历史就可能被改写,与此对比的是,英国指挥官却因为被美军狙击,导致许多战役的失败。著名的萨拉托加战役中,美军士兵莫西墨菲用线膛步枪在500米外,一枪狙杀英国将军西蒙弗雷泽,10天后英军投降。这一战,有北美独立战争转折点之称,这一枪,就是转折点之转折点。
独立战争时期平民出身的美国民兵,战争道德没有贵族军官带领的英国队高,也是欧洲人瞧不起美国民兵的一个原因。
中国队更不讲究这些,他们对猎兵的使用,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擒贼先擒王,而且不强求在战场上正面射杀敌军官,而是埋伏,隐藏,偷袭,刺杀对方的军官。史考特派兵突围的时候,躲在土堡之后的神枪手,就重点打击各种指挥战斗的美军军官,让军官伤亡比普通士兵打了很多,所以才多次突围未果,最后只能投降。
问题不在于黄求还用什么战术,问题在于,黄求还手下的战兵去了哪里?导致他这样一个年轻时极为激进的人,不得不躲在筑垒之后跟敌人作战。
美洲战兵高达三万人,加上常备辅兵,主力总计十万。黄求还手上却只有一万辅兵,剩下的都是一群临时拼凑起来的乡兵,要训练没训练,要纪律没纪律,还有上万印第安人,那就更无法无天了。
美洲大多数队其实都被皇太子带走了,带去了南方攻打西班牙殖民地。所以黄求还才不得不依靠一万相对正规的辅兵,加上两万乡兵的兵力,跟美国队周旋。
让皇太子带走主力,这是黄求还支持的,这是一个很冒险的决定,因为作为根基的中国北美,此时非常空虚,要面对的却是美洲大路上工业实力最强的美国,以及海军强国英国,一旦英国从加拿大南下,美国从东部西进,从南部北上,整个落基山以东的中国领地就有倾覆的危险。
可黄求还还是让南下的皇太子带走了大多数队,因为他很清楚,他败的起,皇太子败不起!
他黄求还可以往脸上抹黑,但皇太子必须不断为脸上涂抹光彩,所有的脏活累活,黄求还来干,所有光鲜亮丽的事情,皇太子去享受。
这并不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的争功,而是黄求还心甘情愿的,他要让皇太子平稳的登上皇帝的权位,为此他不惜背负所有责任,甚至丢官的风险。因为皇太子能不能登上皇帝宝座,关乎着他们这一代人的理想,关乎着中国的未来走势。
黄求还是少有的,没有去法国留学,而身居高位的大将。他身上带着深刻的本土印迹,他崇尚诡诈之术,可如今的队,全是按照法国大革命那一套理念组建的,带着浓厚的拿破仑特色。
黄求还跟那些法国派军官格格不入,他打仗喜欢天马行空,喜欢大范围机动迂回,而对方却喜欢堂堂正正的地面决战,这种谁的火力强,谁的人马多,谁就赢的战术,简直跟个傻瓜一样,让黄求还向来不喜欢。
但这只是他个人的喜好,到了他这种年纪,已经不再跟那些人争吵了,因为他早就看透了战争,打得赢就行,怎么打其实无所谓。
他开始更多的看向政治,一个军人,一旦开始思考政治,是十分危险的。所以他知道自己永远无法亲自参与政治,至少在中国这种文官把武将看作祸端的国家,是不可能的。他需要通过皇太子来完成这些,他对政治上最不满意的是,是那些沾染了欧洲文化的文官们,总是不断的谈判谈判再谈判,最后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结果,反而成了他们谈判桌上的牌面,将士的鲜血,不过是一种工具。
他痛恨这些现象,以他的世界观,他早就不愿意跟英国这些国家进行外交暗战了,早在十年前就应该通过一场战争吞并印度,也就没有现在这些事了。
他这些想法,他一个军人根本做不到,因为从皇帝到官僚系统,都不接受这一套。
幸好他接近了皇太子,他发现皇太子跟他是一样的人,而且他发现皇太子比他更加雄心勃勃,黄求还不过是希望用军事争霸天下,而皇太子竟然渴望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世界。
(https://www.xddxs.net/read/2530448/407762199.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