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全文免费阅读小说 > 第两百一十节 学不走的产品

第两百一十节 学不走的产品


  辑里湖丝是全世界目前,也许在以后一百年中,也是最优质的丝织原料,关键就在于浙江南浔、盛泽等地的蚕农培养出了一种特别的蚕种,这种蚕种名为“莲心种”,结出的蚕茧小如莲子,但是韧性、色泽又远超其他生丝,所以就成了生丝中的珍品。

  一个蚕种的培育,那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即便是在中国,也就那么一小块区域能够生产,换一个地方,根本就养不活。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广东的桑蚕质量不如江南,而不能直接引入江南的蚕种,印度的生丝质量不如中国,也无法引入中国品种的原因。把这些莲心种直接带到发过去,要么养不活,要么结不出辑里湖丝一样品质的蚕茧来。因为法国不具有太湖一带的气候,而蚕种被中国人人工养育了几千年,早就变得极为娇贵,对环境的适应非常差。法国人去驯养他们本国的蚕种,培育出新品种的可能都比直接引入湖丝蚕种来的可靠。

  至于江南另外一种畅销产品,南京布,竟然也因为山川地理物产等方面的原因,只能是中国特产。

  这种南京布在欧洲出名久已,至于什么时候出名则不得而已。至少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开辟中国贸易之前,就已经在欧洲久负盛名。俄国人比英国更早购买这种布料。西班牙和葡萄牙又比俄国人更早向欧洲出售这种布料。

  之所以叫做南京布,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明朝南京作为首都之一,地位重要,于是在江南一带生产的土布就得到了南京布这样一个称谓,到了清代南京的名字变成了江宁,所以说南京布的出名已经是明朝时候的事情了。

  这样一种产品,竟然在欧洲畅销了几百年,而欧洲人还无法仿制出来,当然就不是技术原因能够解释的了,因为欧洲人连桑蚕都学会了,却无法学会南京布的纺织,这显然不合逻辑。

  目前松江一带的南京布销量极广,西方商人可以直接到宁波、上海甚至南京采购,让销量比以前多了数倍,每年有数百万匹南京布出口,以此为生的纺织工有十几万人。

  周琅毫不担心法国人会把南京布生产技术学走。

  因为正宗的南京布,只有中国能生产。

  1736年,当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来广州贩运中国布料的时候,当时英国人还没有在广州的常驻商馆,他们总部特别交代他们的船长,要他们“特别努力去搜购南京布,就是要真正在南京纺织的产品”,他们不要广州本地纺织的土布,因为南京产的布“总比在广州纺织的为好,广州织的洗后会褪色,而真正的南京布则肯定不会”。最后首次来购布的两艘英国商船,一艘叫做里奇蒙号,采购到了1万匹南京布,另一艘叫做诺曼顿号的,则只买到了少量,不得已采购了大量长度、宽度和厚度都比南京布大很多的广州布。

  英国人为什么确信“广州布洗后会褪色,真正的南京布肯定不会”,南京布肯定不会褪色的奥秘,并不在纺织和印染技术上,因为化学染料出现之前,欧洲人跟中国一样,都是用的蓝靛等植物染料印染,没道理中国布料不褪色,欧洲布料就会褪色,更没道理南京布不褪色,广州布就一定会褪色。

  真正的原因其实出自原料上,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纺纱织布,用的棉花都是纯白的棉花,不管是印度的棉花还是美国的棉花,都是白色的。可中国人培养出了彩色棉花,这种彩棉棉种据说原产于墨西哥,但中国人将彩棉培育成了适应中国江南环境,并可以市场化种植的品种。

  明朝中期嘉靖年间《常熟县志》记载,“棉花,有白、紫二种,种宜高垄,西北乡人岁计赖焉”,当时常熟县西北乡的百姓就开始依靠种植白色和紫色棉花为生了。到了明朝晚期的万历年间,《嘉靖县志》记载,“近时民间多衣紫花布,无间老幼”,此时松江府嘉靖县一带的人穿紫色棉花纺织的布料就已经老幼无间了,普通人能够穿的起,这至少说明紫色棉花的种植已经很普及,价格很实惠了。明末著名文人陈继儒编纂的《松江府志》记载,“独紫花布以紫花为之,不加染工”,紫花布不但不褪色,其实根本就不用染。

  因为棉花本身的天然颜色,所以当然就不可能褪色了,就好比白色棉花纺织的白布,不可能洗成红色一样,紫色棉花纺织的紫花布也就不可能洗成白色了。

  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个时代开始,紫花布慢慢退出了中国市场,陈继儒同时代的文人记载,“犹记少时多见人以紫花布为衣,今已绝无,即衣之,群相嗤以鄙”,此时紫花布已经不是老少相间的时尚品了,谁穿还会被鄙视。但同时“紫花布,价倍于常布”,价格很昂贵,说明变得稀缺了,慢慢退出了市场。

  到了清代,当地记载中,棉花种植出现了小白花、红花和小青花等种类,而紫花则“织成布色紫,较贵于本色布,商皆珍之。以其歉收,种者绝少”。嘉庆年间记载,上海县法华镇,除纺织本色布外,还纺织“紫花布,专行闽广”,此时本地消费者已经不使用这种布料,专门用于出口了,而用于出口的永远不可能跟本地消费相比,导致产量下降,种植户减少。

  由于中国人规模化种植彩色棉花,导致中国布料有相当的优势,而且穿着舒适,法国十分流行用南京布做衣服,南京布在法国上层社会中十分流行,许多文学名著,比如《匹克威克外传》、《包法利夫人》、《大卫科波菲尔》、《基督山伯爵》中,主角都穿着南京布制成的衣服裤子等。而法国是欧洲的时尚文化中心,法国人流行什么,其他国家都跟着效仿,所以南京布长久不衰。

  中国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仿冒。西方人流行南京布之后,中国商人向西方人推销的所有布料,都打着南京布的牌子。导致后世中国人甚至都弄不清楚,南京布到底是哪一种布料。

  西方各国根据自己的喜好,进口的中国布料也不尽相同,因为南京布完全是西方人的叫法,所以他们对南京布的描述,影响了中国人对历史上畅销出口产品种类的研究。

  比如俄国人描述的南京布有蓝色的,浅蓝色的,天蓝色、铁灰色、樱桃色等等。而中国人不可能培育出这么多复杂的彩色棉花,实际上俄国人买的南京布,就是普通的印染布料,俄国人描述说,中国布是彼得时代末期的一种中国土布,多染成蓝色,价格比较便宜。

  经济比较落后的俄国人追求的是便宜,多染成蓝色,是因为靛蓝是最廉价的植物染料。俄国人也常称做南京小土布。

  其实还是经济条件较好的英国人记录比较可靠,尤其是前些年马嘎尔尼来华的时候,经过松江府对此进行了调查。

  马嘎尔尼记述道:“这里应该指出,因价格便宜、穿着舒适和色彩漂亮为英国人所普遍使用的南京棉布,却并非像大家想象是染成的,而是用一种当地的棕色棉花制作,这种棉花主要在江南和中国浙江省种植。我从可靠来源得知,这种棉花在吕宋岛马尼拉境内也生长。”

  马嘎尔尼调查的南京布是用棕色棉花纺织的。他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让英国纺织品抗衡中国产品。“孟买棉中国人主要用来生产所谓的南京棉布(冒牌货),但他是乳白色,并非纯白”“现在东印度的白棉在伦敦每磅售价10便士,但若以每磅1先令出售,仍比西印度棉价便宜三分之一,因为这一条件,加上我们使用机器,减少劳动费用及染料的节约,可以在短时间内以低廉的价格向曼彻斯特的民众提供南京棉布,完全排除我们目前从广州进口这种货物”。“我知道,中国原料本身就比其他国家要好,但我听说里昂和斯皮塔尔菲德的纺织品,有时候竟然超过南京棉布。”

  马嘎尔尼调查的是那种最大众的,用中国本土土花生产的棉布,是他口中的“所谓的南京棉布”确实是可以替代的。但高端的彩色棉花生产的南京布,则无可替代,因为只有中国人进行了经济性种植,而且由于失去了中国本地市场,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少。

  后来随着燃料技术的发展,中国人均收入的下降,大家都开始用普通白花纺织的白布或者工业化印染棉布,天然彩棉在中国消失了。

  同时随着英国棉纺织业技术进步,生产率大大提高,产品价格也大大下降,1786年,英国棉纱每磅是38先令,1800年下降到9.5先令,1830年又降到3先令,中国和印度出口到英国的棉纺织品从此也就失去了竞争力。

  周琅认为,这些彩棉种植和天然彩布的生产,是西方工业化无可替代的,所以他选择对此加以保护。

  他规定宫廷布料,一定要使用这些不加印染的天然彩棉,有宫廷做背书,中国富人们就会重新拾起对天然彩布的追捧,江南一带的彩棉种植就不会消失,这一独特的中国产品就会持续下去。

  但棉纺织业真正的未来,还在于普及化、大众化的白色印染棉布的生产,因为彩棉的产量跟白棉相比实在是太低了,只能作为奢侈品,而无法作为开启工业化的大机器生产原料。

  所以周琅保护彩棉,也只是希望彩棉作为一种中国独特的奢侈品,继续引领世界潮流,但真正的未来在大工业,因此他积极鼓励中国棉纺织业进口印度棉花,还在好几年前就引入了机器纺织业。

  现在这些机器纺织业已经颇具规模,通过官办大工厂的示范,技术已经推广到了民间,可以说纺织业工业革命在中国经过酝酿,已经开始爆发,最近两年,每年新开的超过白人的机器大工厂数量超过百家。

  可是这些工厂大多集中在最早开始引进机器纺织的福建,而不是在中国纺织业和手工业中心江南一带。

  这是让周琅忧虑的地方,因为传统手工业中心如果不能转变为现代工业中心,不提转型会带来多少失业,这意味着手工业不能完美的转型为大工业,这对现在手工业帝国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信息。

  所以支持江南大工业纺织,就是重中之重,也是中国皇家科学院孕育出来的工部重点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周琅同样给他们打下了一个基础。


  (https://www.xddxs.net/read/2530443/410479072.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