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节 后大航海时代
随着战争的结束,世界仿佛走入了新的时代。
有些人认为战争对经济有促进作用,表面上看确实如此,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都迅速进入一个长期的告诉增长阶段。
但这可能只是一个假象,所谓经济的增长,无非是生产力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而生产扩大和效率提高,在工业时代主要依赖的是三个要素,一个是劳动力的增加,一个是技术的提高,另一个是管理水平的提高。
可一战、二战这种战争,并不会增加劳动力,恰恰相反会大大减少劳动力供应。主要依靠的只能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劳动力的减少,也加大了大家对机器的使用,对技术提高有客观需求。
战争中各国也会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军事技术,军事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又会大大提高技术水平,战争期间大量军饷丰厚的军人复员,他们积攒了数年的军饷转为蓬勃的消费能力,迅速提高市场规模。
这些似乎都很有道理,但很可能这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本质。
周琅以前也相信战争促进经济的说法,可自己亲身经历了这场漫长的大规模战争,以及从战争中的大量数据中分析得出了一个不同的结论。
他发现,在战争中,中国的民用生产虽然没有大幅度萎缩,但也没有保持之前的增长势头,几乎维持了原状。从社会角度来说,战争中财富大量用于军事,自然削减了资源向民用部门投入,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战争中,国家发行了大量债券,这些债券从金融市场上大量吸纳资金,导致民间工商业组织获得资金的成本提高,于是民用经济的投资大规模削减。
战争期间,民用经济停滞,工厂要么萎缩,要么保持原状,少有采用新技术扩大规模的,也少有投资新工厂的。
这意味着民间技术停滞了四年,而这四年中,在战争的推动下,军事工业相关的机械制造业却飞速发展起来,战争中他们提供军火物资,战后转为民用,大量生产机器设备,同时国家开始偿还战争负债,也不再从经济体中抽走资金,民间经济一方面开始更容易得到资本,另一方面又更容易得到新技术,经济不发展才怪了。
说白了这种增长,更可能是对长期停滞后的一种补偿,如果没有战争,谁也不敢说那段时间民间经济不会增长到同样的水平。军事技术确实可以转为民用,但如果没有战争,民间未必不会在这段时间内发展出同样的技术来。
不管是确实能够促进经济也好,只是一种补偿现象也罢,战后中国经济确实迅速恢复,在经历短暂的波动之后,夏收之后,迅速开始增长,市面繁荣,许多新工厂开始投建,大规模招工开始了。
战争中确实涌现了许多新技术,最重要的要数螺旋桨蒸汽船和电报了。
蒸汽船的发明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更没有用于军事。主要原因是,新式蒸汽动力船跟传统帆船相比,并不占优势。早期蒸汽船用的是明轮,如果用到军舰上,暴露在外的明轮很容易被炮弹打坏。
螺旋桨出现的较晚,但在战前也已经出现,可技术很不成熟。1804,美国人斯蒂芬就第一个开始实验动力驱动螺旋桨,他建造了一艘七米多长的小船,用蒸汽机直接驱动,在哈得逊河上做第一次实验航行,实验中发现动力不足,换上瓦特蒸汽机,实验航速是4节,最高航速曾达到8节。这完全无法满足军用。
作为造船业最发达的国家,英国也一直是螺旋桨应用的先驱。1836年,英国的阿基米德号使用了螺旋推进器,但这时候的螺旋桨,跟后世的叶片式螺旋桨还不一样,而是一个木制的长长的像螺丝钉的螺杆,这种螺旋杆上装着一片片叶轮,是几千年前阿基米德发明的,所以被成为阿基米德螺旋,阿基米德发明这种螺旋的目的是用于汲水灌溉。
英国人用阿基米德螺旋试验时,船以每小时4海里的航速航行,以发生了意外,水中的障碍物碰断了螺杆,只剩了一小截,结果船却意外地加快了速度,达到每小时13海里。这事启发了造船工程师们,他们把长螺杆变成短螺杆,又把短螺杆变成叶片状,螺旋桨就这样诞生了。
这些战前刚刚诞生的新技术显然还没来得及应用战争就爆发了,之后在海战中,中英两国发现海战已经发展到了互相毁灭的阶段,双方停止了自杀式的海战,互相保持克制,但都开始对新技术开始研究。
螺旋桨技术,就在这种情况下被双方海军重视起来。中国在战前也已经装备了蒸汽船,四大商业公司都装备蒸汽船,大多数是明轮船,用作游轮,负责可运以及邮件运输,因为速度比较快,价钱高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战争中,中英双方的海军都在大量试验螺旋桨动力船,英国的造船工业技术更高,他们已经能够生产铁船,可铁船的防护作用甚至不如橡木帆船,很难用作军舰。因此在螺旋桨应用上,双方是半斤八两,技术积累都不足以制造出铁甲舰,但却都大大提高了速度。
两国都建造了一些螺旋桨风帆船,并没有完全摆脱风力,但在一些小船上,已经开始纯粹使用蒸汽机驱动,作为队的信船。
电报技术也是在军事推动下迅速成熟的,19世纪30年代,铁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1837年,英国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了第一个有线电报,且不断加以改进,发报速度不断提高。这种电报在铁路通信中率先获得应用。1836年,美国人莫尔斯编制了莫尔斯电码,美国人在编码上更胜一筹。
这两项技术迅速被应用到了战争中,让电报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战争周后期的通信速度大幅度提高,正是因为电报的应用。但还很不稳定,双方都对技术不断的加以改进,并在战争的最后一年,可以获得稳定的高速传输。
战后这些战争期间投资修建的电报线,迅速向民间开放,中国将其交给驿站负责管理。英美两国则由民间建立电报公司,商业化发展。
战争期间还出现了一种新技术,叫做铁肋木壳造船技术,这是木船到铁船之间的过度。依然主要是英国人完成的,英国在海战中大量战舰损失,一直担心中国海军会不顾伤亡跟英国打消耗战,所以他需要迅速扩大海军规模。
但海军战列舰的龙骨始终是可遇而不可求,在钢铁工业全球领先的基础上,英国人寻找用钢铁替代龙骨的办法。英国人建造铁船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们的发明家早在1820年代就把生铁建造船壳发展成一种成熟的技术,但生外面无法包铜,因为会造成不知名原因的腐蚀(电化学腐蚀),这让铁壳船使用寿命有限,而且无法热带海域通航,否则很快就会长满海草。于是用铁做肋骨,外加木壳的技术应运而生,铁肋木壳船一方面能包铜,另一方面有较强的抗扭曲能力和较大的室内空间。
可惜铁肋木壳船的技术水平,依然无法让船体拥有纯橡木战舰的坚固,无法用作主力战舰。可用作商船是绰绰有余了,于是商船开始迅速大型化,蒸汽动力化。并迅速在远洋航行中占有一席之地,5000吨级的远航商船开始普及,让货物的平均运费大幅度下降,原本无利可图的商品,开始可以贸易了,比如美洲地区的粮食过去通过帆船运送到中国,粮食价格连运输费都担不起,现在则变成了一种可以贸易的大宗商品。
而且经过数年的研究,苦思冥想的海军军官们先后寻找到了正确的方式,他们开始给蒸汽船披上铁甲,至于这种设计是谁发明的,双方都能找出自己的代表人物,实际上双方都向对方派遣了大量的军事间谍,尤其是英国,这是一场生死竞速,如果战争期间,哪国拥有更先进的技术,上次海战就能分出胜负。
如果是没有敌手的情况下,英国和中国都拥有大量的木制战舰,都没有动力去采用新技术,可一场残酷的海战之后,让双方都走上了技术军备竞赛的时代,谁落后谁就死,就是这么残酷。
铁甲舰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朝鲜人还可以拿出明朝时期抗倭寇的龟船来说事,严格说起来那确实是一种铁甲船。
双方都试验新的船型,新的动力,新的火力,都野心勃勃的设计自己的铁甲舰计划,都希望尽快领先于对方。这让海军时代,提前二十年进入铁甲舰时代,只是双方的铁甲舰技术都还不成熟,还达不到装备大型战舰的程度,但却让木质帆船迅速落伍了。
两个老派海上霸主的庞大舰队开始淘汰,也让海洋力量开始重新洗牌,许多野心勃勃的国家也都迅速跻身铁甲舰时代,从零开始,试图在海洋军备重塑的时代,为他们在大海上占据一席之地。
所以法兰西帝国、奥地利帝国都先后开始了他们的铁甲舰计划,铁甲舰军备竞赛,在全球爆发开来。
各国之间的技术竞争加剧了,而且都开始有意识的进行技术竞争,这种思想和意识上的改变,也是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
一场世界性的大战,将全世界推入了一个高度竞争的时代,战争的结果让世界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要狭小,欧洲人推开门对面就是中国人。
事务变化的比以往更加快速,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文化的出现成几何倍增加,究其原因还是中国加入了这场竞争的影响。
原本的历史上,中国等传统国家脱离了时代,欧洲人独自享受着工业革命时代的红利,他们自己内部虽然有纷争,但跟外部世界之间,几乎是二元的,他们可以从容的用工业革命的技术红利掠夺其他国家,犹如一条条徜徉在池塘中的小鱼儿,轻松惬意的快速成长。
可这个时代,中国加入了工业时代的竞逐,让原本被欧洲人独享的池塘里进入了一条大鱼,这条大鱼的体量,对欧洲国家而言犹如海豚比之鲸鱼,虽然没把他们从池塘里挤出去,但却让池塘变得拥挤,让小鱼们需要更努力才能得到食物。
于是以国家为单位,体量绝对劣势的欧洲小鱼们开始更努力的游动,让世界齿轮的转动更快了,进入了一个大航海时代之后的全新的大时代!
(https://www.xddxs.net/read/2530433/406949102.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