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 非常车间全文小说 > 第 490 章 亲人

第 490 章 亲人


  “嘿?您说您也算是驱魔界的领头人了吧?还有您也算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高手了吧?你们说现在看着一点办法都没有,是不是很尴尬?”赵逸看着身旁的杨昆夫妇说道。

  杨昆听了,只是笑笑,并没有说什么。

  杨焰的暴脾气怎么能接受的了赵逸的这种话,刚要发火却被杨昆劝住了了。

  “我看你虽然着急,但是并不是特别的急,你是不是还有什么办法没用?”杨昆对赵逸说道。

  “有是有,只是他们迟到啊,到现在还不来,我能有什么办法?”赵逸耸耸肩说道。

  他却是不是很着急,因为他知道,即使那些人来得再晚,也会在李堪拆了自己家之前赶到的,所以他才表现得着急中有着一些淡定。

  反正李堪困在压制符里,要脱困还有一段时间,赵逸索性把杨昆夫妇介绍给了李堪的父母。

  “慧姨,李叔,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两位一位是杨昆杨老板,也是杨灵灵的父亲,这位是……呃?杨老板您的女朋友?”赵逸介绍杨焰的时候,有些不确定的说道。

  杨昆听了,拉着杨焰的手说道:“是我的妻子。”

  杨焰听了,看向杨昆,眼中满是柔情。

  赵逸看在眼里,觉得被这一对中年夫妇洒了满满的狗粮。

  于是他岔开话题说道:“哈哈,大家都是一家人了,相互认识一下吧。”

  李堪父母这才知道,这两位前来帮自己儿子的人,就是李堪的岳父岳母,也就是亲家。

  只是这个时候,李堪父母哪里还心思认亲啊?只求他们救救李堪。

  人们常把婚姻比做“围城”。的确,很多时候,家虽然温暖,可若总是困在其中,难免有被束缚的感觉。

  特别是现在,很多父母,一丝不苟地呵护着自己的“独苗苗”,从小开车接送,上大学每天打电话嘘寒问暖,成家了都要随时询问一举一动;很多妻子,结婚后把老公看得紧紧的,每天检查手机、电脑,朋友聚会要全程陪伴;还有不少丈夫,妻子单独出门就不放心,10分钟一个电话掌握动向……这些家庭,把彼此“圈”得紧紧的,失去自由。

  诚然,如今的社会环境复杂、诱惑太多,人们加强警惕、保护家人的出发点无可厚非。可家长看得太紧,孩子很难形成健康人格,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啃老族”;夫妻之间过于牵绊,会让对方对家庭生活产生厌倦,最后互相失去信任和眷恋。

  因此,家人之间需要彼此给些自由。营造自由、宽松、独立的氛围,反而能激发人的感恩和自律心理,有助于培养家庭责任感,以及对家庭的依恋。

  给予自由,并不表示放任自流、漠不关心,而是一种更高明的爱和关心。因此,对于孩子,要抓大放小,默默观察他的行为、引导他健康发展。就像美国心理学家勒诺·斯科纳兹在《放养孩子》一书所说的,把需要的社会技能教给孩子,然后给孩子一个自己玩耍、闯荡、体验失败和赢得成功的成长历程。夫妻之间,要适当远离,又相互吸引。一定不要扰乱对方的生活规律,让他拥有自己的朋友圈子,独立的社交和聚会空间。自己也可以利用这些独立的时间和机会,做点喜欢的事,提升个人魅力。比如,找个有情调的餐厅并提前感受一下,然后送给家人一个惊喜。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

  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

  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不再是惟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食物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大多数8岁到10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8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

  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那就是当怀孕的妇女和胎儿既是一体又是两体的时候。出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决不是像看上去那样有很大的变化。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成依赖于母亲。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我们上面已经谈到过母爱。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无条件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从另——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作用,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由一个儿子继承的现象出现,父亲就对那个将来要继承他财产的人特别感兴趣。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爱的艺术》)

  杨昆夫妇听了李堪父母的请求,自然是满口答应,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来救李堪的。

  


  (https://www.xddxs.net/read/2476053/412570627.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