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有极品自远方来
前文咱说过了,李氏的娘家只是寻常人家。否则,李氏也不会嫁给泥腿子王鼎。
不过李家祖上出过读书人,那位读书人好像还做了个芝麻大的官儿,李氏的父亲年幼时也曾读过几年书,便以“书香门第”、“官宦之后”自居。
李氏的父亲还想让两个儿子读书,以求能恢复“家族荣光”。奈何家里只有几亩薄田,没有其它的进项,根本供不起。
还是李氏嫁进了王家,赵氏去做了乳母,王家渐渐宽裕,李氏帮着万氏料理家务,多多少少能沾到些油水,时不时的贴补娘家,她的两个哥哥才有机会读书。
随后,王鼐发迹,王鼎也有了官职,王家愈发兴盛。
李氏的哥哥们也从乡野私塾升级到去府城的书院读书,去了府城,见识多了,眼界也开阔,再加上两人还算勤奋,课业倒也过得去。
没多久,李氏的两个哥哥学成,却无人举荐,依然是两枚白丁。
李氏整日在王鼎耳边说,哥哥们很有才学,哥哥们很有能力。
恰巧王氏兄弟也需要懂点墨水的文书,王鼎听了妻子的话,觉得都是要用人,与其用不知根底的外人,还不如照顾自家舅兄。
王鼎便跟王鼐商量了一番,将李家两兄弟召入了军中。
起初,李家兄弟还只是不入流的低阶文书。
但随着王鼐兄弟的官儿越做越大,李家兄弟也跟着水涨船高。
待到新朝建立时,两人已经升到了从六品。
除了官职,李家兄弟跟着王鼐东征西战,也分到了不少战利品。
打仗真的很能赚,王鼐兄弟借此攒下了颇为可观的家产,而李家兄弟也混了个盆满钵满。
所以,王鼐的大军刚刚进京,李家兄弟便跟着在京城置办了一处不错的宅院,将全家都接了过来。
王鼐封了侯爵后,学着先帝,开始给手下的心腹谋求官职。
李家大哥李信芳被王鼐推荐入了将作监,还是从六品的官职,但有了实缺。
李家二哥李信德则是进了京兆府,品阶不高,胜在有实权。
李家兄弟有了官身,儿子们个个读书,李家也真正的做到了李家老爹所期盼的“书香门第”。
可以说,李家是靠着王家的提携才一步步走到现在,李家人却不都这么认为。
李家老爹甚至觉得泥腿子+兵痞子王鼎配不上自己那家世清白、知书达理的女儿,对王家,李老爹也是羡慕中夹杂着不削。
幸好李老爹还没老糊涂,在人前并没有表露他的这种想法。
但在自家儿孙面前,他还是会流露出些许。
是以,李老爹这种“自家官职低却胜在清贵,王家有爵位却出身土鳖”的想法,着实影响了几个人。
李氏的妹妹李信贤受其影响最深。
李信贤是李氏唯一的妹妹,跟李氏年龄相差比较大,她出生的时候,两个哥哥都已经读书,家境也富足起来。
她没见过自家贫苦时的模样,也不知道大姐偷偷贴补娘家的事,她只记得,自己两个哥哥努力上进,都能去府城的书院读书了。
她更没见过父母辛苦在田里劳作的场景,有记忆的时候,便是阿爹阿娘穿着光鲜的衣裳,抄手站着田边看家里的佃农干活。
所以李信贤对父亲说的话深信不疑,对于姐夫王鼎也不怎么看得上眼。
总觉得自己姐姐嫁给王家,真是委屈了。
等到李信贤说亲的时候,李信芳已经在军中做了文书,结交了不少朋友。
那时,王鼐的麾下也不全是泥腿子出身的府兵、部曲,还有一些没落大族、寒门地主的子弟。
只是这些人在军中大多都有官职。
李信芳结交的好友中,便有一位是没落世家的子弟,此人姓萧名龟年,出身自东海萧氏。
奈何东海萧氏在前前朝时就已经没落,前朝时修订氏族志,更是直接把萧氏踢出了世家排行。
但萧龟年却始终记着自己的先祖是东海萧公,萧氏更有着几百年的辉煌。
哪怕家里已经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了,他还是极力保持着所谓的“世家风范”。
幸好萧家失去了一切,却独独留下了一本残破的族谱和几本书。
萧龟年靠着这几本书识得了一些字,也懂了些道理,王鼐大军招贤纳士的时候,萧龟年便是靠着一笔不错的书法,被招了进来。
闲暇之时,萧龟年没少拿着他家那本残破的族谱跟同袍炫耀。
同袍中,有了解萧家底细的,会暗地里嘲笑萧龟年;而还有更多不知内里的,着实将萧龟年当成了世家贵公子。
李信芳便是后者。
世人崇尚世家,李信芳这样的读书人尤甚。
因着对世家的那份崇敬,李信芳直接变成了萧龟年的跟班儿,处处跟随,时时都给萧龟年捧臭脚。
相处得多了,李信芳恨不能跟萧龟年成为一家人。
正巧一日与萧龟年闲聊的时候,不知怎的就提到了亲事。
萧龟年遗憾的表示,似他这般有才学、有家世的人,年近三十居然还没有碰到良缘(亲,你确定你没有老婆不是因为家里太穷?)。
李信芳却是信了萧龟年所谓的“没遇到合适的”说辞,他忽的想起自家妹子还没有说人家,便试探的询问萧龟年对未来娘子可有什么要求。
萧龟年洒脱的挥挥手,言明只要人好、家世清白就足以。因为他萧氏根本不需要靠妻族来增加自家的荣耀。
明眼人一听就知道萧龟年在胡说,这年头讲究的是门当户对,你萧龟年若真是世家,定会在世家里寻亲事,因为世家不可“辄婚非类”嘛。
可李信芳是萧龟年的脑残粉,居然就信了,还小心翼翼的提出,自己有个妹子,年方二八,尚未婚配。
李信芳还表示,小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家中父母和他们兄弟都不会委屈了,至少在嫁妆上绝不会亏待。
萧龟年装模作样的考虑半天,最后还是同意“相看相看”。
其实他心里都乐开花了,好不好?
李信芳不重要,但他的姻亲王鼐却是萧龟年极力想巴结的。
投军这几年,萧龟年混得并不怎么样。背后没有靠山,就连分战利品,他都是最次一等。
每每看着李信芳兄弟大把大把的往回捞银子,萧龟年嫉妒得眼睛都红了。
偏偏以他这种等级,根本就摸不上王鼐和王鼎。无奈之下,萧龟年选择了曲线救国。
事实证明,他的这个策略还是很正确的。
李信芳和萧龟年,一个极力撮合,一个半推半就,没多久便将亲事定了下来。
双方心里都急,唯恐错过了“好亲家”,不等仗打完,萧龟年便请了假跑去成亲了。
而李信芳也如他所说的,给李信贤准备了一份非常丰厚的嫁妆,几乎是他们兄弟在军中这些年积攒的三分之一。
萧龟年娶了李信贤,间接的跟王鼐也成了亲戚。
王鼐给手下讨要官职的时候,便顺手给萧龟年要了一个。官职不大,河东某县的八品县丞。
相较于李信芳兄弟的从六品,萧龟年的官职确实小了些。
但萧家到底跟王家不是正经亲戚,萧龟年也明白,若没有李家这层关系,他连这个八品县丞都捞不到。
心里存着不满,萧龟年还是带着妻、女上路了。
这一去就是十多年。
萧龟年依然在县丞的位子上呆着,而李信贤却有些受不住了:被她同情的姐姐如今已经是从三品诰命了,结果她连个诰封都没有混上。
还有女儿大了,该说亲事了。可那个破县城里,根本就没有李信贤看得上的人家。
要知道,李信贤一直以“名门萧氏”自居,怎可轻易将女儿许给寒门土鳖?
另外,她唯一的儿子今年也六岁了,该上学了,可县里没有好先生。
李信贤正为儿女之事发愁呢,姐姐的信到了。
李氏在信中,说了自己的烦恼:儿子因为过继和她生分了,儿媳妇是个面甜心苦的,表面做得好看,暗地里挑唆他们母子感情……
最后,李氏表示,儿子已经是安国公了,她想给儿子找个家世清白、知根知底的妾。
李氏还表示,放心,妾是良妾,有正经的纳妾文书。
李氏一句话没提让外甥女给儿子做妾的事,但话里话外都透着这么点儿意思。
李信贤不笨,细细读了一遍便明白了姐姐的意思。
最初,李信贤是有些气愤的,她的嫡亲女儿,堂堂东海萧氏女,嫁给那些世家做正头娘子都使得,你李信淑(即李氏)却想让我女儿做妾,是不是太瞧不起人了?
但很快,李信贤就开始琢磨起这件事的可行性。
萧家,确实出身东海萧氏,可都没落一两百年了。别看李信贤嘴里说得热闹,心里十分明白这个事实。
王怀瑾,年纪轻轻就是安国公,且安国公的爵位可以平级传两代,也就是他的儿子、孙子依然是一品安国公。
王家不但有爵位,还有钱。
王鼐、王鼎在打仗的时候捞了多少金银珠宝、古玩玉器,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李信芳这个“自己人”。
再加上这些年,李氏没少给李信贤送东西,每次都是一车一车的,且送的东西也不是寻常之物,其中有不少御赐的珍品。
李信贤一口气给萧家生了三个女儿,最后才艰难的生下一子,若是换做别人,早就被婆家嫌弃、甚至被休掉了。
可李信贤依然在萧家过得顺风顺水,其中未尝没有李氏这些年送来的东西的原因——李信贤肚子不争气,可娘家给力啊。
萧家若是靠着萧龟年那点子俸禄,一家人早就喝西北风去了。
这十几年,萧家却过得非常富足,靠得还是李信贤的嫁妆和娘家支持。
李信贤将李氏的信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几遍,最终下定了决心:进京!
哪怕不是为了把女儿说给王怀瑾,好歹也要在京里呆些日子,把女儿的亲事和儿子拜师的事全都解决掉。
李信贤便跟萧龟年商量,她没有提及李氏的“建议”,只是说姐姐来信说想她和孩子们了,想请她们娘儿几个进京。
李信贤不告诉萧龟年“纳妾”的事,不是不信他,而是太了解他了。
萧龟年是个爱面子的人,哪怕心里再想用女儿结交权贵,嘴上却还要说什么“富贵不能淫”、“安于清贫”之类的鬼话。
李信贤决定先斩后奏,只要家里得了实惠,萧龟年顶多念叨两天,很快便会接受。
萧龟年听完李信贤的话,道:“也好,娘子离京十余载,也该回京去探望一下岳父岳母和舅兄了。”
他在县丞上的位子也呆腻了,他还不到五十岁,趁着还不算老,让舅兄们帮忙活动活动,好歹让他在县令的位子上致仕。
萧龟年打定主意,决定写封信让李信贤带着。
夫妻多年,李信贤当然明白萧龟年的心事,不等萧龟年开口,她便说:“嗯,有些事我也想跟哥哥们好好说说,哥哥们若是不信,还有外甥呢。”
萧龟年眼睛一亮,对啊,王家的那个王怀瑾已经是国公爷了,就算没领实缺,可品级放在那里。
帮他推荐一地做县令,应该不难吧!
萧龟年越想越高兴,一时得意,竟忘了收敛,顺口说了句:“你把素素他们几个大些的孩子都带上吧!”
李信贤的眉毛登时立了起来,“什么?郎君还想让我带上那几个婢生子?”
萧龟年不过是个八品县丞,却收了一屋子的侍婢,这些侍婢又给他生了满院子的庶子庶女。
李信贤不待见这些庶出子女,对他们也是无视。庶子全都赶到外院的几间小屋,庶女则被拘在后院的偏院里。根本不让他们在自己面前出现。
萧龟年倒好,居然还想让她带着这些贱种去京城。
想让她把脸都丢到京城,让嫂嫂和姐姐看笑话不成?
萧龟年见李信贤气得浑身直哆嗦,赶忙安抚,“好好好,不带就不带,你生这么大气做什么?”
当夜,萧龟年便留在了李信贤的正院,老夫老妻着实甜蜜了一番。
次日清晨,李信贤要带着儿女进京的消息便在萧家传开了。
厢房几个侍妾眼里泛着精光。
当天下午,萧龟年从衙门回来,便被某个侍妾拦住了。
第二天,萧龟年又被另一个侍妾堵在了书房。
第三天……
这日清晨,两辆马车驶出了萧家。
第一辆马车上坐着李信贤和她的四个儿女,而第二辆马车上则坐着三个十四五岁的小郎小娘子,并几个婆子丫鬟……
(https://www.xddxs.net/read/2460376/381992364.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