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 神级复兴系统全文免费阅读 > 第一百九十七章 以史为鉴

第一百九十七章 以史为鉴


  第一百九十七章以史为鉴

  但是按照以当时法律来看,欺君之罪和非议君王都是死罪,所以这些儒生,死的不冤枉,毕竟当年的法律就是那个样子的。

  第二次发生在几年后,记载在《史记·儒林传正义》,中,这次坑杀760人,而且是秘密坑杀,因为第一次坑儒之后全国的儒生再次被煽动,几年间不断的在民间造谣秦始皇的坏话,所以秦始皇为了稳定江山,只能‘依法办理。’

  但是为什么没公开,因为这次算是师出无名,所以是秘密坑杀,这也能看得出,秦始皇在大是大非之中的决断和取舍。

  所以焚书坑儒事件,就是因为两个方士的蛊惑的捣乱,按照阴谋论来说,这算是道家的借刀杀人,两个人兵不血刃的让秦始皇和儒家割裂,不但让秦始皇背上骂名,而且还大大重伤了当时兴盛的儒家,让其在历史上沉积了很多年。

  所以焚书坑儒这个悲剧,秦始皇算是一个背锅侠,以一个帝王的角度去看待,秦始皇的做法,为了大众舍弃小众,君王之举不置可否。

  而一个笼统的焚书坑儒,就让秦始皇背上了一个暴君的标签,确实是有碍青少年汲取知识时的客观性,容易培养出僵化思想和局限性。

  而万里长城这件事情,功过不提,长城很伟大,埋骨天下,不只有华夏人,还有蛮夷人。

  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肯定是有原型的,但是它终究是虚构的,这个故事流传的伟大就在于姜女和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

  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

  这是两个角度的事情,从一个千古帝王的包围疆土的角度,秦始皇一将功成万骨枯,从黎民百姓的角度来说是对古代封建制度的控诉和反抗。

  所以历史很有趣,它虽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它也有很多面性,而正是因为这种多面性。

  现在的人们才能以史为鉴,以史为镜,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但是在讨论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抱着客观的角度去评价,而不是主观以一己私念去盯上标签和刻板认知,因为这种主观想法,会让人丧失思考探究事情真相和本质的能力。

  历史从来不是一种告诉阐述故事,而是告诉你一个故事。

  而你在这个故事里,会看到很多道理。

  如果你把它当成故事看,那这段历史就是白看了,看书是吸取知识开阔思想的过程,而不是为了满足一时的欢愉,因为这种欢愉对于人生的帮助,并不是很大。

  但是如果你看懂了其中的道理,那么你的人生很可能因此而改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见其义,得起利。

  读书是一个反复思考推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格和智商还有见解都在不断的完善,同时你也会体验一次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人的生命有限,但是在书籍中,人生就会无限延长,如果你能留下故事讲述道理,那更是一种成就。

  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在文韬武略上,王耀是崇敬的,但是在天下和人心之间的抉择,王耀还是有待考虑的,因为秦朝依法治国,而王耀比较崇尚战国春秋,以礼治国。

  但是对于这个人物,王耀还是很钦佩的,因为假设没有他,华夏的历史很可能是另外一番模样,可能整个中原的文化,都会从华夏往蛮夷那边倾斜,而不是现在这种。

  华夏跟蛮夷是两个兄弟,从上古时期就是,三皇五帝统治时期这两个兄弟共存过,后来因为要开疆扩土,蛮夷出去了,形成了亚洲本土兴致的游牧文明,但是从根源上来说,华夏跟蛮夷,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大国家。

  礼仪和游牧两种文明几千年来征战不断,不断融合进步,发展成了今天庞大的华夏文明。

  而这个过程,就叫做历史进程。

  而作为一个新时代有着完整思想的青少年,在面对历史的进程,应该有属于自己客观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一味的从教科书或者别人的嘴里去听说某段历史是如何的。

  一定要去亲眼验证历史留下的资料,从里面来揣摩思考那段历史,才能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人云亦云,断章取义,听风是雨这种特质,属于心智发育不全。

  而且一个心智发育完全的人,能够明事理,包容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理念,并且保持尊重,同时对于一些人性之恶衍生的东西坚持自己的理念,这样才是有意思的人生。

  如果人生没有独立思考,那跟动物,确实没什么分别。

  张艺眸导演的这个剧本里表现的秦始皇,算是一个比较公正的设定,有着平六国的胸襟,有着大男儿的血型,有着一个帝王的文韬,还有着一个人类的脆弱和心软。

  另外四个主要人物,就是代表着武侠精神的三个侠客,无名,飞雪,残剑,长空。

  无名是第一顺位男主角,是一根串联起剧情的针线,他的设定是一个赵国人,出生后父母被秦军杀害,但是被秦人养大,代表着鲜明的接受两国文化熏陶的混血集成体,成年后知道身世之后,决定刺秦王。

  这个角色让王耀一下子就想到了另外一篇著名历史《史记·赵氏家》里的赵氏孤儿,赵武。

  赵武生于春秋战国的晋国,赵氏家族在晋国是第一大家族,后来因为赵武的母亲图谋王位谋反,被晋景公诛灭赵家,屠了赵家满门,刚出生的赵武在晋国另外一位大臣,韩厥的请求下,被晋景公饶了一命。

  赵武在晋国长大,虽然家族被灭,但是依旧感恩晋国,而且赵武明辨是非,知道被灭族的缘由,放弃了复仇,长大后辅佐晋国两代君主,打造了一个中兴的庞大晋国,如果赵武晚死十年,那么秦国估计都难强盛。

  赵武死后三家分晋,晋国一蹶不振,而一生大义在前的赵武,被很多考史学人尊为一个人性典范。

  家仇和国恨之间,真正的明辨是非的讨论和研究。

  另外无名的故事原型应该是取自《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豫让,豫让是春秋时期智国的门客,后来智国被灭,赵国首领赵襄子,也就是赵武的后人。

  赵家跟智家以前都是晋国的大家族,两族有旧,再加上智国对赵国的压迫,赵襄子对智国家主智伯十分怨恨,在灭了智国之后,赵襄子用智伯的头盖骨做成饮具,以表饮恨之意。

  豫让是智伯的门客,智国灭了之后,听说赵襄子凌辱智伯尸骨,决心为故主报仇,第一次刺杀失败了,赵襄子钦佩豫让的义气,把他放了。

  第二次为了报仇潜伏到赵襄子身边,豫让用油漆满自己的身体,让皮肤腐烂毁容,有生吞火炭,把嗓子毁掉,在赵襄子又一次出游的时候伏击他,却再次失败。

  豫让再次被捕,被刺杀两次的赵襄子很愤怒,责问豫让,“你本是范家家臣,后来智国灭了范家之后,豫让才侍奉智伯的,为什么不为范家报仇刺杀智伯,反而为了智伯刺杀我?”

  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赵襄子听后再次被感动了,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确实动人,但是两次被放,让豫让也对赵襄子有了一丝敬仰,而且他知道自己快死了,皮肤都烂了,不能为智伯报仇,豫让大哭之后提了一个要求,让赵襄子脱下衣袍,假借刺杀衣袍,假装为智伯报仇了,象征性的刺杀。

  赵襄子脱下衣袍,亲手拿着,豫让几次起身击剑,本来有机会真的杀了赵襄子但是最终没有动手,可能被赵襄子的人品感动,刺破衣袍之后,豫让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

  豫让的故事在赵国传开,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其大义动容,纷纷为其默哀,赵襄子还命人为豫让立传,后来被《史记》收录,流传万世。


  (https://www.xddxs.net/read/2420055/348309159.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