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 一世富贵大结局 > 第283章 管事还是管人?

第283章 管事还是管人?


  延和殿里,赵祯看着正襟危坐的徐平和桑怿两个人,微笑着对徐平问道:“自你任满回京,与桑将军已经多年未见了吧?听说你们两个自布衣时就认识?“

  徐平捧笏道:“回陛下,当年我在中牟庄里的时候,便与桑钤辖相识。那时我的庄里闹贼,而桑钤辖在附近几州捕贼颇有名声,请他到庄里捉贼。天圣五年,我们两个还一起科举呢,可惜桑钤辖未过省试,因为捕贼做了郏城尉。”

  “哦,那当年你庄里的贼捕到了没有?”

  “捕到了,是因为有人造药银骗钱。说起来有趣,最后我们找到做药银的人,竟然就是前些日子投党项的张元、吴昊两人。昨天我在家里设宴,请从邕州回来的几位官员,还说起此事。大家都说真是无巧不成书,当时的两个小贼,竟闹出如此动静。”

  既然说起,徐平便主动提自己曾经在家里请过几个邕州官员聚会。除了一些特殊职位特殊身份,官员私下里聚会并不犯禁,要不然一当官岂不成了六亲不认了。但这种事情最好不要藏着掖着,越是不想让皇帝知道,越是容易引起猜疑,还不如坦荡一点。

  果然赵祯点了点头,并不问昨天聚会的事,只是道:“可惜当时没有把张、吴两人抓起来严惩,不然也不会有今日之祸。从陕西路传来的消息,党项对此二人似极为看重。最近几年党项多有不臣之举,有这些人相助,只怕党项真会做出背叛朝廷的事来。”

  徐平笑了笑,对赵祯道:“陛下,臣以为,这两人无关紧要,不需要格外看重。党项这个时候重用这两人,并大肆宣扬,在臣看来,并不是他们多能干,而是千金市马骨,要招揽更多的汉人到党项那里去。不是因为这么两个人投党项,党项便就要叛宋,而是党项要叛宋了,才特别重用这么两个人。没有张元吴昊,党项也会另选人出来。”

  赵祯沉默了一会,才道:“你真地认为党项一定会反叛朝廷?”

  徐平点头:“一定会的!而且从大肆宣扬张、吴两人来看,就在这一两年之间。”

  赵祯道:“天下无事,便是百姓之福。可是朕怎么觉得,你倒是并不在意?”

  “陛下,要真的无事,才是百姓之福。可西北这几年是真的无事吗?党项纵兵入境抄掠,年年都有,只是朝廷存了息事宁人的心思,最多只是薄责而已。边境的百姓,面对党项人的烧杀掳掠,怎么也不会觉得是福。脓疮总是要挤破的,这两年朝廷钱粮充足,只要再有一两年的时间,打一场仗并不会让朝廷无法负担。早早灭了党项这个隐患,边地的百姓才能安心过日子。选在朝廷钱粮充足的时候打,对其他地方的百姓也是好事。”

  太宗真宗两朝,对外用兵大多铩羽而归,渐渐兴起了对外只求太平的风气。边地的文臣武将都一味求稳定,稍有冲突便会被定性为擅起边衅,只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徐平当年在邕州其实也曾面对同样的遭遇。这样的后果,便就是自己的军力一天天烂下去,边境的隐患则一天比一天大,最终迎来大爆发。赵祯说得不错,徐平是真地想让党项干脆一点,早反了早算,很多事情,没有这么一个刺激,还真难进行下去。用这两年的时间,朝廷的财政已经彻底改观,特别是银行刚刚走上正轨,战争还有正向的刺激作用。在这个时候,打一场仗真地对国家有好处,只要这仗不打成烂仗就行。

  赵祯却没有这么乐观,显得有些忧心忡忡。朝廷里确实有主战派,但势力微弱,身居高位的更是只有徐平一个。赵祯的意见,还是偏向大多数人的。

  不再讨论这个话题,赵祯说起正事,对徐平道:“邕谅路兵马已经进京,只是桑怿奏事的时候,说起人员并不齐整。这是你当年带过的兵,召你来便是想听听你怎么看。”

  徐平道:“回陛下,邕谅路兵马跟三衙禁军最大的不同,便是僚佐官员众多。因为当时只是厢军,大多数还是乡兵,人员都是本地自辟,入京的时候,这些当地自辟的僚佐官员并没有一同前来。要想重现邕州的规模,便需配齐这些僚佐官员。”

  赵祯不由皱起眉头:“不过六指挥人马,僚佐却有一百多人,真地有必要吗?再加上各级统兵官,凭空多出两百多人来,这可比三衙的人多得太多了。”

  徐平想了一想,才捧笏道:“陛下,说到底,此事就是管人还是管事的区别。”

  “怎么讲?”

  “立国时太祖收藩镇之兵,兵入禁军,而幕曹却留在了地方,之后禁军的军政等事入了枢密院,从而也就造成三衙禁军没了僚佐。有僚佐,则事有专属,人有专责,统兵官不需分心。而现在三衙禁军一切事务都委统兵官,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几十人还可以管得过来,几千几百人没有帮手怎么行?最终就是事情没人管,朝廷对禁军的要求是无事,统兵官对下属的要求也是无事。军队是要打仗的,能打仗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求无事怎么能行?所以僚佐是必须要有的,有了他们,统兵官才有了左膀右臂,才能管好军队。如果没有僚佐,对于军队的事务便就无从考察,一切的管治都在选统兵官的人选上。择人而用固然是重要的事,但不能让事情去等人,把事情管起来更加重要。”

  赵祯想了想,摇了摇头,决定不再去动这些脑筋。军队到底有哪些事情,需要什么人的去做,他并没有概念。从太宗时候传下来的规矩,便就是把军队的事务尽最大可能地简化,然而选信得过的人去管,用这种办法来控制军队。百八十人可以这样管,几十万大军怎么可能管得过来?各种各样的行政事务只好视而不见,让每营各自为政。

  本来募兵的好处是让军队职业化,进而专业化,禁军却只剩下了个职业化,专业化还不如以前历朝历代的军队。不打仗的时候,没有专门的人管后勤,打仗的时候便也就同样组织不起来,只能稀里糊涂准备尽可能多的物资,稍紧张一点还发不下去。没有专门的人搞行政,一切都只好简化,组织不起复杂的战役。更不要说情报侦察等等,全靠过仗时候将领的悟性,有的时候就是听天由命。至于说作战组织、进军等等复杂的参谋工作,对于禁军来说就是空白。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就是组织能力,结果却自废武功,把这长处扔掉了,退化到原始状态跟人家拼杀,想打胜仗真要拼运气。

  搞不明白,赵祯便也就不多想,左右就是这三千多人,就按徐平说的去做好了。邕州军毕竟是在他的带领下打过胜仗的,说的应该有道理。一百多人而已,再艰难也不差这些人的俸禄,万一徐平说的有用呢?虽然战事还没有起来,赵祯对军队的事务不懂,但他也能够看出来,现在的禁军是真打不了仗。


  (https://www.xddxs.net/read/2376532/374171087.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