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 苏厨 > 第五百九十四章 温饱线

第五百九十四章 温饱线


  第五百九十四章温饱线

  送高丽使节这趟差事,属于截胡,去年宋朝商人黄慎,奉登州发运使罗拯之命,和高丽搭上了线。

  然后唐四郎的运宝船突然出现在白龙江口,黄慎就立刻被高丽人无情地抛弃了。

  如今的高丽民部侍郎金悌,就在张散船上。

  大宋,高丽,日本,交趾,其实服装都有相似之处,张散看金悌,也不是那么不习惯。

  金悌也不知道面前这年轻人,就是声威赫赫的海上霸主。

  张散在他面前的身份,就是在杭州关系深厚,因此被唐四郎选中的纵帆船书记帮办。

  唯一的文人。

  金悌看到张散,过来问道:“郎君,这趟行程,我,我怎么有些看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天过去了,都没有看到过海岸?”

  张散笑道:“贵使放心,就在今日。等你看到海水颜色变浅,海鸟追随,差不多就到杭州了。”

  金悌大惊:“郎君莫要开玩笑!按照行程,今当尚在海州附近。如何就到得钱塘?!”

  张散说道:“贵使还是赶紧准备自己的事情吧,大先生通判杭州后,市舶司规矩很大:使节到达,必须有国主颁赐的节杖,文书,方得发放关防,而且只能走水路,不许行陆路进京。眼看桃花水就要来了,我怎么都得在大江发水前将你送到不是?”

  金悌不由得感慨赞叹:“要是真的,这简直就是在御风飞行啊。”

  张散说道:“大先生说了,即便是使臣,也要守大宋的规矩。雕版,铜钱,一概不得运出大宋。”

  “不过少爷说高丽是小中华,在官家面前为你们力争,圣人经典和佛经是不碍的,其余丝绸瓷器等商品也是不碍的。还有,大理铜器,那是转口贸易,你们愿意买,完全可以。”

  “求到圣旨后,大先生才松了口,不过所有书籍,只允许于市舶司昭文局购买,其余一概列为私禁,所有船只,离港时都要严查,贵使可要小心些。”

  “还有,这船甲板上,使节可以自由活动,甲板下就不能去了,每日有人送饭菜到你船尾舱室,茶和猴儿桃蜜饯记得一定要吃,否则要得海病。”

  茶叶,豆芽,果酱,坏血症天生就不会发生在中国海船上。

  金悌赶紧拱手:“是是,小国使臣,怎敢干犯天朝法制。不知你说的大先生和少爷是……”

  张散这才反应过来:“大先生就是国朝制科三等第二人,苏轼苏子瞻……”

  金悌又惊又喜,心中噗通噗通的乱跳:“雪泥鸿爪苏子瞻?”

  张散点头:“正是。少爷则是国朝探花,如今的陕西经略安抚使苏明润。名讳我不敢出自我口,但是想必贵使也是知道的。”

  金悌这才反应过来:“对对对,郎君与他们同为蜀人。这次不从登州入宋,可真是捞着了!我,我上岸后能拜见到苏长史不?”

  张散笑道:“只要不是公务,大先生很平易近人的。看来贵使也是饱读诗书,应该和大先生谈得来。”

  “教你个乖,你先去杭州拜访几位高僧,请他们通融,要见大先生,那就更加易如反掌。”

  金悌高兴得躬身作揖:“多谢郎君指点,多谢郎君指点。”

  张散抬眼望向西南,伸手一指天际一只海鸥:“看!这就到了!”

  熙宁四年二月,高丽使节金悌抵达杭州,见到了自己的偶像苏轼。

  杭州知州陈襄予以接见,然后送他启程前往汴梁。

  壬辰,王安石请发售天下广惠仓田,为河北东、西、京东四路常平仓本。

  考虑到陕西常平仓依旧充实,移陕西广惠仓售田收益为荆湖水利资本,赵顼从之。

  之前,因为河北诸路马监牧马空地很多,因此朝廷特意设立屯田司,将良田万七千顷租给老百姓。

  本意是收取租金帮助养马,结果河北屯田司即便在丰年都不能维系收支平衡,王安石干脆请求赵顼罢掉屯田务,化兵为民。

  庚戌,因陕西路和永兴军路已经大行蜀钞,彻底罢废永兴军买盐钞场,以解盐之利作为薛向的江南发运本金使用。

  辛亥,湖北提点刑狱赵鼎,上书说本部峒首苛刻盘削百姓没有节制,蛮部众人都想归中原;辰州一名叫做张翘的商贾,也上书说南北江的大利。

  朝廷派遣章惇知夔州,准备任察荆湖北路,经制蛮事。

  二月的春风,吹遍了陕西大地,用苏油的话说,朝廷总算是开窍了,那还有啥说的,赶紧抓住机会,咱们分地!

  后世有专家学者评论,大宋科举,考出来的人都是地主阶层,是地主阶级代言人,因为经过考证,其中来自占地百亩以上家庭的士子,占据了百分之七十强!

  考据很仔细,但考虑并不全面充分,忽略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唐初,唐太宗幸灵口,就是后世陕西临潼县境,见村落逼侧,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一丁三十亩地,引来皇帝亲自关注。

  到了宋代,丁口土地标准大大降低了,这与人口滋长,国势日绌有关,除了蜀中,两浙,福建,其余地区一丁大概就在四十亩的水平。

  一户两丁,基本是大宋最小的家庭单位了,因此将百亩家庭就算地主阶层,有点以今论古,偷换概念的意思。

  宋代承唐制,不过税制开始有人进行地方探索改革,总体从以前的二十八税,渐渐归结为大体两门——田赋和丁银。

  田赋一夫四十亩出米四石,也就是亩输一斗,从书面上看,实际上是相当低的。

  而且就算是这样的田赋,实际上也收不起来,一般国家只能收上来三分之一。

  为什么呢?因为农人其它负担太重了。

  一夫四十亩,一年种得一年之食,苏油将之称为“温饱线”。

  国家负担沉重的原因,就是温饱线下的人口,太多了。

  而且越来越多的农人,因为兼并失去土地,只能靠租种生存。

  租地利息,青黄不接,遭遇饥荒的时候,高达收益的八成,一般年景,是收益的对半,立刻将农人从“温饱线”打压到“饥饿线”上。

  吕惠卿曾和赵顼谈及自家的收益:“苏州,臣等皆有田在,彼一贯钱典得一亩,岁收米四五六斗。然常有拖欠。如两岁一收,上田得米三斗,斗五十钱,不过百五十钱。”

  这就是苏油来到大宋后,看不起田地收益的原因,可龙里苏家两百亩地公田到现在也没有增加。

  不过对于其他人来说就不是如此了,一亩放租收百五十钱,那我们搞个几千上万亩不就妥了吗?

  吕惠卿的话在皇帝面前肯定打了埋伏,而且故意回避了事情的本质。

  事情的本质是,宋代土地两贯一亩,一贯钱又能典出去,加上上层官员们的高薪,兼并起来实在是太轻松了!

  苏油将这个问题归结为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就还是用经济方法来解决。

  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土地更不值钱,让兼并土地不挣钱!

  种地是需要人力的,人力是需要成本的。

  渭北,大量的耕地被携裹回陕西的夏人开垦了出来,他们本来就是河套平原上的农夫,同样面临着上层统治集团的残酷压榨。

  有了先进的测量方式和开垦模式,镇戎军,德顺军,渭州北部,出现了大量的可耕土地。

  苏油设计的家庭式立体耕作套养农业模式,固然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了副食品种类,以及禽畜产量。

  但是无疑的,大大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的平均人力成本。

  这就是精耕细作。

  对于小户来说,这绝对是巨大的福音,但是对于大地主们来说,这无异于一场灾难。

  这是一种巧妙而隐晦的劫富济贫。

  加上各地农业技术的提高,苜蓿的种植,棚养的推广,养鸡养鸭养鱼的兴起,果树的种植,各种肥料的使用,以前的仅够养一丁的四十亩地,如今可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

  陕西北部开发,到现在已经得田五万倾,结合科学耕作方法,可以解决十二万户贫困家庭的温饱问题!


  (https://www.xddxs.net/read/2196/492851845.html)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www.xdd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net